• 固腸湯

      【方劑名】固腸湯,出自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酸石榴皮(15克)、炒黃連、地榆(各30克),醋炙罂粟殼、茯苓(各45克)。   【用法】上藥锉散。每次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烏梅1個,煎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功效】澀腸止瀉。   【主治】主治大腸虛寒,利下青白,腸中雷鳴,小便赤黃,氣上沖胸,不能

  • 固脬丸

      【方劑名】固脬丸,出自宋·《全生指迷方》。   【組成】制菟絲子(60克)、茴香(30克)、附子(炮,去皮臍)(15克)、桑螵蛸(炙焦)(15克)、戎鹽(0.3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每服9克,每日2次,空腹米湯送下。也可改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補腎固脬。   【主治】主治腎虛遺尿,小便不

  • 鞏堤丸

      【方劑名】鞏堤丸,出自明·《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黃(60克)、菟絲子酒煮(50克)、炒白術(60克)、北五味子(30克)、酒炒益智仁(30克)、酒炒補骨脂(30克)、制附子(30克)、茯苓(30克)、炒家韭子(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山藥粉糊為丸。每服9g,每日2次,溫酒或溫開水送下。亦可用飲片加入適量淮山藥水煎服

  • 治濁固本丸

      【方劑名】治濁固本丸,出自明·《醫學正傳》。   【組成】蓮花須(60克)、黃連炒(60克、)白茯苓(30克)、砂仁(30克)、益智仁(30克)、半夏(湯浸七次,去皮臍)(30克)、炒黃柏(30克)、炙甘草(90克)、豬苓(76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蒸餅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空腹溫酒或溫開水送服。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

  • 膏淋湯

      【方劑名】膏淋湯,出自近代·《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山藥一兩(30克)、生芡買六錢(18克)、生龍骨(搗細)六錢(18克)、生牡蛎(搗細)六錢(18克)、大生地黃(切片)六錢(18克)、潞黨參三錢(9克)、生杭芍三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腎健脾,固澀止淋。   【主治】主治膏淋小便如脂,小便混濁,更兼

  • 水陸二仙丹

      【方劑名】水陸二仙丹,出自宋·《洪氏集驗方》。本方出自宋·蘇頌《本草圖經》,原名“水陸丹”,在《政和本草》卷二十三雞頭實(芡實)條曾予引載。後由宋·洪尊《洪氏集驗方》載錄並更名為“水陸二仙丹”。   【組成】芡實、金櫻子各等分。   【用法】將芡實研末,金櫻子熬膏

  • 桑螵蛸散

      【方劑名】桑螵蛸散,出自宋·《本草衍義》。   【組成】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晚睡前,黨參湯調下6克。亦可用飲片作湯劑,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調補心腎,固精止遺。   【主治】主治心腎兩虛之尿頻或遺尿、遺精證,症見小便頻數,或尿色白濁如米泔水,

  • 茯菟丸

      【方劑名】茯菟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菟絲子5兩(150克)、白茯苓3兩(90克)、石蓮子(去殼)二兩(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酒煮糊為丸,每次服9克,每日2次,空腹鹽湯送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各藥用量按比例酌減。   【功效】健脾補腎。   【主治】主治遺精,滑精,婦女白帶過多舌質淡,苔白,脈沉弱等

  • 三才封髓丹

      【方劑名】三才封髓丹,出自金·《醫學發明》。   【組成】人參、天門冬、熟地黃各半兩(各15克),黃柏3兩(90克),砂仁一兩半(45克),甘草七錢半(22.5克)。   【用法】將上述藥物粉碎後,用米糊制成丸劑,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10克。亦可作水煎劑。   【功效】瀉火堅陰,固精封髓。   【主治】主治陰虛火旺,相火妄動,擾動精室之

  • 固真丸

      【方劑名】固真丸,出自明·《景岳全書》。   【組成】菟絲子(500克)、煅牡蛎(120克)、金櫻子(去子、蒸熟)(120克)、茯苓(12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為丸,每次服9克,每日2次,溫酒或鹽開水送下。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比例酌減。   【功效】補腎固精。   【主治】主治腎虛遺精、滑精,腰膝酸軟,面白少華

  • 十四味建中湯

      【方劑名】十四味建中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當歸、白芍、白術、甘草、人參、麥門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苁蓉、半夏、黃芪、茯苓、熟地黃。   【用法】上藥各等分,制為粗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1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溫服。   【功效】益氣補血,溫腎健脾。   【主治】主治氣血不足,脾腎久虛,

  • 秘元煎

      【方劑名】秘元煎,出自明·《景岳全書》。   【組成】炒遠志(2.4克)、炒山藥(6克)、炒芡實(6克)、炒棗仁(搗碎)(6克)、炒白術(4.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人參(6克)、五味子14粒、金櫻子去核(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時服。   【功效】調補心脾,固精止遺。   【主治】主治遺

  • 秘精丸

      【方劑名】秘精丸,出自宋·《嚴氏濟生方》。   【組成】煅牡蛎、菟絲子、生龍骨、五味子、炒韭子、桑螵蛸、白茯苓、煅白石脂。   【用法】上藥各等分,研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9次,每日2次,鹽酒、鹽湯或溫開水送服。   【功效】溫腎補虛固澀。   【主治】主治腎虛腰膝酸軟,下焦虛寒,腎元不固,小便白濁,或如米泔,或如脂如膏,或小便

  • 威喜丸

      【方劑名】威喜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黃蠟120克、白茯苓(用豬苓7.5克同煮後去豬苓)120克。   【用法】將茯苓研為細末,熔黃蠟調和為丸。每次服9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脾腎,澀精氣。   【主治】主治元陽虛憊,精氣不固,小便余瀝,白濁,遺精,婦人白帶、白淫,小便如米泔,舌淡,苔白,脈弱。

  • 完帶湯

      【方劑名】完帶湯,出自清·《傅青主女科》。   【組成】白術一兩(30克)、山藥一兩(30克)、人參二錢(6克)、白芍五錢(15克)、車前子三錢(9克)、蒼術三錢(9克)、甘草一錢(3克)、陳皮五分(1.5克)、黑荊穗五分(1.5克)、柴胡六分(1.8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補中健脾,化濕止帶。   【主治】主治婦女帶

  • 清帶湯

      【方劑名】清帶湯,出自近代·《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山藥一兩(30克)、生龍骨六錢(18克)、生牡蛎六錢(18克)、海螵蛸四錢(12克)、茜草三錢(9克)。   【用法】 水煎,一日兩次,溫服。   【功效】健脾止帶。   【主治】主治脾虛帶下證,婦女赤白帶下,清稀量多,腰酸體乏,舌淡苔白,脈細緩而沉。   【臨床醫案】臨床主

  • 止帶丸

      【方劑名】止帶丸,出自明·《濟陰綱目》。   【組成】當歸(酒洗)、川芎、白術、人參、山藥、杜仲(姜汁、酒炒,去絲)、香附、破故紙(補骨脂)(酒炒)、牡蛎(火煅)、椿根皮(酒炒)、續斷、青黛。   【用法】上藥各等分(青黛減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也可改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

  • 易黃湯

      【方劑名】易黃湯,出自清·《傅青主女科》。   【組成】山藥(炒)30克、芡實(炒)30克、黃柏(鹽水炒)3克、車前子(酒炒)3克、白果10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利濕止帶。   【主治】主治濕熱蘊阻下焦引起的婦女帶下黏稠色黃之症。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帶下病、細菌性陰道炎、慢性盆腔炎、排卵期出血等病症。

  • 椒梅湯

      【方劑名】椒梅湯,出自清·《溫病條辨》。   【組成】川椒(炒黑)三錢(9克)、烏梅(去核)三錢(9克)、生白芍三錢(9克)、人參二錢(6克)、黃連二錢(6克)、黃芩二錢(6克)、干姜二錢(6克)、半夏二錢(6克)、枳實一錢五分(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驅蛔,祛暑。   【主治】主治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

  • 膽道蛔蟲湯

      【方劑名】膽道蛔蟲湯,出自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   【組成】木香15克、槟榔30克、大黃9克、使君子15克、苦楝皮15克、厚樸9克、延胡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攻下驅蛔,理氣止痛。   【主治】主治膽道蛔蟲症,脘腹陣痛。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膽道蛔蟲病等病症。   膽道蛔蟲病:在對症止痛、抗感染

  • 使君子丸

      【方劑名】使君子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使君子(仁浸,去黑夏)一兩(30克)、厚樸(去皮,姜汁炙)一分(1克)、陳皮(去白)一分(1克)、川芎一分(1克)。   【用法】煉蜜為丸。3歲以上小兒每服1粒,3歲以下者服半粒,陳米湯化下。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劑量按比例酌減至湯劑常用量。   【功效】殺蟲化疳,健脾

  • 安蛔湯

      【方劑名】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組成】人參七分(9克)、白術一錢(9克)、茯苓一錢(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烏梅兩個(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中安蛔。   【主治】主治中陽不足,脾胃虛寒,便清溲清,腹痛腸鳴,蛔從口

  • 化蟲丸

      【方劑名】化蟲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炒胡粉五十兩(30克)、鶴虱(去土)五十兩(30克)、槟榔五十兩(30克)、苦楝根(去浮皮)五十兩(30克)、枯白礬十二兩(8克)。   【用法】共研細末,面糊或水泛為丸。每服3~6克,根據小兒年齡酌定,空腹時開水或米飲送服。   【功效】驅殺腸寄生蟲。   【主治】主治腸道各

  • 肥兒丸

      【方劑名】肥兒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炒神曲十兩(300克)、黃連(去須)十兩(300克)、肉豆蔻(面裹煨)五兩(150克)、使君子(去皮)五兩(150克)、炒麥芽五兩(150克)、槟榔二十個(150克)、木香二兩(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豬膽汁為丸。每服3~6克,量小兒歲數酌定,空腹時開水調化服。

  • 驅絛湯

      【方劑名】驅絛湯,出自現代·《中華醫學雜志》(1956年第2期)。原無方名,現據《中醫方劑臨床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   【組成】南瓜子仁60~120克、槟榔30~60克。   【用法】先將南瓜子仁嚼碎吞服,隔2小時後再服擯榔煎成的濃汁。   【功效】驅除絛蟲。   【主治】主治絛蟲病。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

  • 甘草粉蜜湯

      【方劑名】甘草粉蜜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甘草二兩(60克)、粉一兩(30克)、蜜四兩(120克)。   【用法】先用淨水煎甘草,去渣取計,加入粉、蜜攪勻,如薄粥,分2次服,每日1~2次。   【功效】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主治蛔蟲腹痛,吐涎,發作有時,服驅蟲藥後腹痛不止者。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白細胞減

  • 瓜蒂散

      【方劑名】瓜蒂散,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瓜蒂(熬黃)一分(3克)、赤小豆一分(3克)。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和勻,每服1~3克,用香豉9克煎湯送服。不吐者,用潔淨翎毛探喉取吐。   【功效】湧吐痰食。   【主治】主治痰涎宿食、壅滯胸脘,胸中痞硬,煩懊不安,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舌紅苔黃膩,脈微浮。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

  • 急救稀涎散

      【方劑名】急救稀涎散,出自宋·《聖濟總錄》。   【組成】皂莢(如豬牙肥實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120克)、白礬(通瑩者)一兩(30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每服1~2克,溫開水調,灌下。   【功效】湧吐痰食,開竅醒神。   【主治】主治中風閉證,痰涎壅盛,痰聲漉漉,不省人事,脈滑實有力。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腦外

  • 參蘆散

      【方劑名】參蘆散,出自清·《醫方集解》。本方首見於《丹溪心法》,但有方無名。又名“參蘆飲”。   【組成】人參蘆。   【用法】上藥研細末。每服一二錢(3~6克),開水調服。   【功效】湧吐痰食。   【主治】主治虛弱之人,痰涎壅盛,胸膈滿悶,溫溫欲吐,脈弱無力。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等病

  • 薏苡附子敗醬散

      【方劑名】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附子湯”“敗醬散”“薏苡附子散”。   【組成】薏苡仁十分(30克)、附子二分(6克)、敗醬五分(15克)。   【用法】上三味,杵為末,每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排膿

Total 4445 篇文章  FirstPage PreviousPage NextPage LastPage CurrentPage:146/149  30篇文章/Page  GoTo Page: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