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組成】夜明砂 蕪荑 使君子各60克 白茯苓 白術 人參 甘草 蘆荟各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以生絹袋盛之;次用精豬肉60克,同藥一處煮,候肉熟爛,去袋,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 【功用】驅蛔消疳,補養脾氣。 【主治】小兒疳疾,體熱面黃,肢瘦腹大,發焦目暗。
〖 方 名 〗 燒傷方?
(1)割鼻草洗淨切碎,用花生油炒之,用文火炒20分鐘才可吃,此方吃後不可吃任何東西。 用法:飯後兩點才可服用,服用此方經過兩點鐘才可以吃飯。 注意:割鼻草,要炒花生油,不可摻鹽及任何東西,並忌吃蔥。 (2)每天吃葡萄干30粒,還要多運動。 時間:定在下午四點,連續服用1個月可根治。 (3)無花果葉治痔瘡:藥物:鮮無花果葉。
〖方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小兒吐乳?
〖 辨 證 〗 脾虛暑濕挾滯阻於胃腸,而使清濁升降失?
中藥方1
〖 辨 證 〗 濕熱,瘀阻,虛?
根據本病血氣失調的特點,治療時應辨清在氣、在血,新病還是久病的不同。病在氣則理氣行滯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則活血破瘀散結為主,佐以理氣。新病正氣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補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損傷元氣。倘若石瘕,藥力不足以克伐,當以西醫手術之法,先祛實邪,再行補益,當為上?
【處方】肉豆蔻(煨)50g、木香20g、六神曲(炒)100g、麥芽(炒)50g等。 【性狀】本品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 【功能與主治】健胃消積,驅蟲。用於小兒消化不良,蟲積腹痛,面黃肌瘦,食少腹脹洩瀉。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1~2次,三歲以內小兒酌減。
【處方】甘草浸膏35.4g、大棗125g、小麥416g 【性狀】本品為淡棕色的粘稠液體;氣微,味甜。 【功能與主治】養心,健腦,安神。用於精神憂郁,易驚失眠,煩躁及小兒夜不安寐。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0ml,一日3次;小兒酌減。
方名:大黃元明煎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燥濕,活血止痛。主治肛窦炎。 【處方組成】 大黃20克、元明粉50克、黃連20克、黃柏20克、乳香20克,水煎成400毫升,早晚2次灌腸,每次40-60毫升,肛內保留20分鐘。 【臨床療效】 治療10例,皆愈。 【處方來源】 內蒙古自
處方(一) 【辨證】脾虛水泛。 【治法】養血清熱,利水消腫。 【方名】茯苓湯。 【組成】當歸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黃3克,土炒白術3克,茯苓3克,澤瀉3克,黃苓3克,栀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樸3克,麥門冬3克(去心)。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古今醫鑒》卷十二。 相關閱讀: 女性白
【處方】木香50g、槟榔50g、枳殼(炒)50g、陳皮50g、青皮(醋炒)50g等。 【性狀】本品為灰棕色的水丸;味苦、微鹹。 【功能與主治】行氣導滯,瀉熱通便。用於赤白痢疾,裡急後後果,胃腸積滯,脘腹脹痛,大便不通。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注意】 孕婦禁用。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一引《張三豐仙傳方》。 【組成】蒼術1千克(米泔浸二宿) 黃酒曲120克(同蒼術共炒為赤色) 皂礬500克(酣拌曬干,入瓶火煅) 【用法】上藥為末,醋糊丸,如桐梧子大。每服30~40丸,好酒、米湯任下,每日二至三服。 【功用】燥濕運脾,瀉肝消積。 【主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皮膚黃腫如土色,心腹脹滿,肢倦
〖方源〗 《刪補名醫方論》:烏梅丸,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蚘。又主久痢。 〖組成〗 烏梅 300枚 [30g] 細辛 六兩 [3g] 干姜 十兩 [9g] 黃連 十六兩 [6g] 當歸 四兩 [6g] 附子 炮,去皮,六兩 [6g] 蜀椒 炒香 ,四兩 [5g] 桂枝 六兩 [6g] 人參 六兩 [
【處方】 山楂 (焦)300g 六神曲 (炒)100g 半夏 (制) 100g 茯苓 100g 陳皮 50g 連翹 50g 萊菔子 (炒)50g 麥芽 (炒)5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 本品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防風90克(去蘆)瓜蒂90克(碾破,以紙卷定,連紙锉細,去紙,用粗羅子羅過,另放末,將滓炒微黃,次入末一處,同炒黃用)藜蘆(去苗及心)7.5克(或1.5~30克) 【用法】各為粗末。每服約15克,以韭汁300毫升,先用200毫升,煎三五沸,去韭汁,次人l00毫升,煎至三沸,卻將原煎韭汁,同一處熬二沸
【組成】瓜蒂一份(熬黃) 赤小豆一份 【用法】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和勻。每服3克,以香豉9克,用熱湯7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主治】 (1)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顛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痫痰壅,及火氣上沖,喉不得息,食填太陰,欲吐不出。 (2)傷寒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
凍瘡,是由於寒冷引起的一種局部阻塞性充血性紅斑,多見於兒童及婦女,自覺麻木感,遇熱有瘙癢感。現介紹幾種民間小驗方
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正常女性的白帶是一種無氣味,微酸性的粘稠物,具有濕潤陰道、排洩廢物,抑制病原菌生長的作用,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但白帶過多則是一種病態現象了,以下是幾種治療白帶過多的中藥處方,不防一試。 中藥處方(一) 【辨證】脾腎虛損,濕濁下流。 【治法】健脾固腎,收斂止帶。 【方名】崗稔止帶湯。 【組成】菟絲子25克,何首烏20
(1)廣東惠陽市中醫院何立耀醫師介紹驗方2首。 方1:肺胃陰虛型 【方藥】生地10g,石斛、百合、夏枯草、板藍根各15g,麥冬、天冬、沙參、杭菊、連翹各12g,五味子6g。 【適應症】鼻咽癌放療後肺胃陰虛者。症見口干口苦,咽干,牙龈腫痛,便秘,午後潮熱,鼻出血等。 方2:脾虛痰濕型 【方藥】黨參、懷山藥、苡仁、旱蓮草、茅根、蓮子各15
[組成] 葛根15g,當歸15g,狗脊20g,桂枝10g,炒白術12g,白芍15g,黃芪30g,茯苓20g,全蠍粉3g(裝膠囊,用藥汁分三次吞服)。上藥水煎三次,將三次藥汁混合,分三次溫服,日一劑。七劑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二天。 [功能] 補氣血、益肝腎、祛風寒、化痰濕、活瘀血、通經絡。 [主治] 頸椎病(脊髓型除外)。 [方解]頸椎病是
冬天氣候寒冷,人們很容易感受外邪、風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現介紹五種抗寒防病的方法: 一、常喝白開水:冬天氣候干燥, *極易缺水,常喝白開水,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廢物之功效。 二、常喝棗姜湯:用大棗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強*抗寒能力,減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
取秋植花生收獲後的地下根莖,除去泥土雜質,洗淨,新鮮或曬干備用。 用鮮品50~100克或干品25~50克,加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一療程,隔7天後再服第2療程。如果病情嚴重可每天一劑,不分療程連續服用。同時,配合控制飲食。
(1)河南省腫瘤醫院邵夢楊教授介紹下列2個妙方可以應用 方1:黃白龍籐湯 【方藥】黃柏10g,白英30g,龍葵30g,白頭翁20g,白術10g,蒼術10g,生薏苡仁30g,厚樸10g,雲苓10g,元胡10g,敗醬草30g,川楝子10g,川黃連3g(沖),籐梨根30g。 【功能】健脾利濕,清熱解毒,行瘀排膿。 【適應症】結腸癌、直腸癌。
[配方] 紫菜100克,黃獨(即黃藥子)50克,60度高梁酒50毫升。 [制法] 將前2味置容器中,加入高粱酒,密封,浸泡10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 散結消瘿。 [主治] 甲狀腺腫大。 [用法] 口服。每次服15-20毫升,日服 2次。 [附記] 引自《偏方大全》。
(1)先將患處用淡鹽水或濃茶水洗干淨,將豆腐渣敷患處,每天換一次,治下肢潰瘍。 (2)綿白糖粉撒於創口處,用紗布包扎。5-7天更換一次,可治褥瘡,下肢潰瘍。 (3)烏賊骨研粉外敷患處,治下肢潰瘍。 (4)割菠蘿蜜樹皮,取流出的液汁塗之,一日兩次,治下肢潰瘍。 (5)南瓜瓤搗爛敷傷口,或曬干研粉撒患處,治下肢潰瘍。 (6)用料:活地龍
中藥處方(一) 【方名】慢腎功能衰竭方劑一。 【組成】熟附塊(先煎)9~15克 姜半夏9~15克 生大黃(後下)6~15克 紫蘇30克 綠豆15~30克 落得打15~30克 六月雪30~60克 黨參12~30克 川黃連3克 生甘草6克 炒白術12克。 【用法】水煎待溫,分次服。 【治法】溫腎健脾,扶正降濁。 【主治】慢性腎功能不全所
【辨證】熱毒內盛。 【治法】化痰開郁,散瘀解毒。 【方名】栝蒌散。 【組成】栝蒌實60克,敗醬草15克,細辛15克,炮干姜15克,姜炙厚樸15克,炒桔梗15克,人參15克,防風15克。 【用法】上為散,水煎服,不拘時候。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辨證】跌打損傷,氣滯血瘀,感染毒邪,瘀毒搏結,深擾骨髓,腐敗化膿而成。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