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中藥時到底應不應該加蓋

    ?加蓋與否,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也就是說,根據不同的中藥性味,有的應加蓋煎煮,有的則不必加蓋。比如,要想讓藥中的有效成分煎出,應以加蓋煎為好。尤其是煎煮的藥中含有可隨水蒸氣揮發的成分時,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蓋煎煮。這樣可使含藥物揮發成分的水蒸氣在蓋內凝集,變成水珠滴回藥罐內,由此減少藥物中有效成分的丟失。   對於多數質地堅實的根、種子或動物

  • 為什麼有些中藥需要藥酒泡制

    早在春秋戰果時期,人們就認識到用酒來炮制藥物可以增加藥物的療效,即使是現在,中藥房裡的許多中藥還需經過酒的炮制。《中國藥典》收載的常用酒制中藥近50多種,名方中酒制中藥入藥也不少。因酒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之功效,在服用部分中藥或中成藥時,如果能用酒浸泡後飲用或用溫酒送服,將會更好地發揮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酒為什麼會增加中藥

  • 中藥膏方 制作“四要步”

    浸泡 浸泡制作膏方的藥材,通常要12個小時左右。只有這樣,才能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都泡出來,這是保證膏方質量的第一步。   煎煮 膏方煎煮起碼要五六個小時。一開始用大火煎,先煎到沸騰,再改用小火,一邊煎一邊攪拌去除表面泡沫。煮到3~6小時,過濾取出藥液,藥渣加冷水再煎。這樣反復三次,合並藥液。關鍵是一定要確保煎滿“三汁”才行。

  • 煎服中藥有“小細節 大學問”

    揮發藥蓋著蓋兒煮   熬藥時要不要蓋上蓋子,可不是生活習慣的問題,不同的藥物,敞開蓋和蓋上蓋效果確實有差別。一些揮發性藥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藥效將大打折扣。這類揮發性藥材很容易辨認,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藥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且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用小火慢煎久

  • 如何應用中藥防治肛門濕疹?

    肛門濕疹的發生與局部不良刺激、精神神經調節紊亂以及某些內髒和內分泌疾病的影響有關。屬於中醫的“陰癢”“濕瘡”范疇。發病初期以瘙癢為主,繼後出現紅斑、糜爛滲出,反復抓搔後,局部皮膚粗糙、增厚脫屑,色素加深或色素減退,呈苔藓樣改變。瘙癢的程度有輕有重,輕者僅在夜間安靜時作癢,抓搔後瘙癢可暫時性緩解;重者日

  • 東阿阿膠  不一樣的吃法更健康

    般東阿阿膠的盒子上有介紹,我經過改良,是這麼吃的:     原料:黃酒一瓶、紅棗、冰糖、枸杞、或者是個人愛好加核桃芝麻等     1,將阿膠片放於干淨的平底鍋內,加黃酒淹過阿膠片48小時左右至阿膠融化(這是因為阿膠片很難融化和打碎)      

  • 喝中藥切忌加糖

    生活中,一些人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咽,服用時總少不了加些糖來降低苦味。其實,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鹹能入腎。不同口感的中藥也就具有不同的藥效。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    因此,對

  • 為什麼一些飲片要先煎

    1.消除或降低藥材的毒性   一般含有毒性的藥材,如:川烏、草烏等,必須久煎才能降低、緩解藥物所含的毒性,一般川烏、草烏應先煎30~60分鐘。同時有利於有效成份的煎出。   2.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有些礦石、貝殼、動物甲殼類藥材,如石膏、石決明、牡蛎、玳瑁、鱉甲、龜板等,由於質地堅硬,有的含有鈣鹽、膠質、蛋白質、氨基酸等有機物,而且這些重要成

  • 中藥煎前要不要洗

    問:從貴報上了解到,有些茶葉泡之前要洗一下,請問自己在家熬的中藥,煎煮之前需要洗嗎?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胡素敏副教授答:合格的中藥飲片在制備過程中已經采取了充分的滅菌措施,即使在貯存中沾染了微生物,也能通過煎煮將其殺死,因此沒有必要在煎煮前水洗。   而且,重要的是,如果水洗的話,很可能會降低藥效。首先,一些中藥的有效成分為水溶性,

  • 中藥不能隔夜服的原因

      有些人煎煮中藥,喜歡把藥液分成幾次吃,當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為什麼中藥不能隔夜服,因為從醫療衛生角度來看,這樣做是不好的。 養生   中藥裡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裡。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

  • 煎中藥重在掌握時間

    煎中藥的正確程序是:先把藥物放入鍋裡,然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鍋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藥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藥: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藥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煎藥的時

  • 中藥不苦的秘訣

    良藥苦口利於病,人人皆知。問題是,有的藥實在是苦不堪言,難以喝下。   有時候,有的病又不得不連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皺著眉頭,含著眼淚吞服。中醫專家總結出中藥祛苦六法,可以讓中藥比較容易入口   ①掌握服藥時間在一天24小時內,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一個在上午8時至10時,一個在下午2時至3時。苦味中藥可在飯後上

  • 六大方法祛除中藥苦味

    良藥苦口利於病,人人皆知。問題是,有的藥實在是苦不堪言,難以喝下。   大多數中藥味苦,難於進口。有時候,有的病又不得不連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皺著眉頭,含著眼淚吞服。   根據中醫師的教導,和我多年服用中藥的經驗,總結出中藥祛苦六法,可以讓中藥比較容易入口。   中藥祛苦法簡介如下:   ①掌握服藥時間   在一天24小時內,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

  • 煎中藥到底應不應加蓋呢?

    對於那些質地松散、體積較大的中藥,如絲瓜絡、通草、菌陳、菊花、桑葉等,煎煮時由於藥液易外溢,就不應加蓋煎煮,並要隨時攪拌,使其均勻被煎透。   煎中藥到底應不應加蓋呢?其實加蓋與否,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比如,要使中藥切片煎透,讓藥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應以加蓋煎為好。尤其是煎煮的藥中含有可隨水蒸氣揮發的成分時,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蓋煎煮

  • 煎藥機和傳統的煎藥方式有何不同

    一個冒著熱氣的短嘴兒沙鍋,一位拿著蒲扇滿頭大汗的阿姨,這大概就是我們記憶中煎煮中藥的場面了。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再難接受這面對沙鍋兩三個小時的辛苦。於是,大到醫院、小到門診部,都為大家提供了中藥代煎的服務,既節省了時間,又免去了熬藥時彌漫在空氣中怪怪的氣息。  那麼煎藥機和傳統的煎藥方式有何不同呢?  首先是煎煮的時間。由於不同類型藥物的有效成

  • 中藥沉澱物到底是喝還是棄呢?

      有的人每次喝藥喝到碗底時,總嫌剩下的藥太苦,把泥沙樣的沉澱物倒掉。而有些人正好相反,不管藥有多苦,都喝得干干淨淨的。在這一部分人眼裡,碗底的藥那是這碗藥的精髓,倒掉太可惜了。還有不少人則拿不定主意,喝了怕有害,扔了又覺得浪費。  那麼,中藥沉澱物我們到底是喝還是棄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中藥湯劑的沉澱物是喝還是棄,應視湯劑中的藥物而定。就以

  • 趣談中醫中的“藥引”

      “藥引”用玉佩,奇玉為引,彌足珍貴。然玉石也確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名著中都有記載:玉石鹹寒,有“除中熱,解煩懑,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養五髒,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馬皇後積滯必生內熱,用之為引,正合病機。  “藥引”在方劑湯劑

  • 藥材煲湯 注意成份和火候

        “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廣東人存在著濃厚的老火靓湯情結。廣東省中醫院佘自強藥師表示,藥材煲湯有科學根據,關鍵在於糾正煲湯錯誤認識,對症下藥。      佘藥師認為,廣東靓湯主要有3大功效:一是佐餐,二是養生,也就是中醫講的&ldqu

  • 煎煮中藥必須學會這些常識

      煎藥的正確程序  先把藥物放入鍋裡,然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鍋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藥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藥: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藥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計算

  • 怎樣煎煮中藥才科學?

        科學納藥 有些藥物需要特殊的納藥方法煎煮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芳香氣薄的薄荷、藿香、鉤籐、佩蘭、砂仁等宜在其他藥物即將煎成時納入(後下),煎一二沸即可;石膏、龍骨、牡蛎、代赭石、磁石、珍珠母、石決明、龜板等金石介殼類藥物應先煎半小時左右,再與其他藥同煎;附子、烏頭等有毒藥物應另包先煎;旋覆花、枇杷葉、海金沙、馬勃等應用布包

  • 喝中藥功能茶是有講究的

    剛工作的女兒莉莉看到同事正在吃一種“減肥中藥”,配方中有茯苓、荷葉和決明子幾味中藥,同事說減肥效果很不錯,於是她自己也到藥店買來了這幾味藥,說要喝了減肥。她說,她身邊有許多人都這麼喝中藥“茶”。  其實,像這樣經常飲用中藥茶或飲片的人為數不少。年輕人主要是為了減肥:中老年人主要是為了降血壓、降血脂;還

  • 在儲藏中藥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極盡奢華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造就滿城風雨,票房直線飙紅。據說,影片中大王的藥櫃道具造價高達上百萬元。事實上,真正古代皇宮的藥櫃,都是地道的藏好藥的櫃子,從實用性到藝術性,無一不是所處時代的極致,普通人當然無法比肩。那麼,我們在儲藏中藥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在我國,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主要分為西藥和中藥兩大類。有很多病友偏愛中藥。在現實中,我們常發現有

  • 各種中藥喝時的溫度不同

    “喝湯藥不就是把藥煎好,等晾得差不多了,再一口氣喝下去,還能有什麼講究?”趙大爺雖然喝了多年中藥,但提起中藥的服法,卻並不重要。其實中藥的服用方法也有講究,正確服用能盡早治愈疾病;否則,就可能達不到治療目的。       中藥的服用方法有十余種,其中最普通的服法是溫服,即湯藥煎好後晾溫服用,多數

  • 酒為什麼會增加中藥的療效呢?

    酒為什麼會增加中藥的療效呢?中醫理論認為,用酒送服或用酒浸泡中藥可借助酒的辛熱之性,緩和藥物的寒性以調整中藥的性味,並且酒具有升提之性,可以引藥上行,使藥力迅速到達全身經脈,以增強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如丹參雖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遇

  • 幾種比較特殊的中藥煎法

      某些中藥因質地的原因,煎法比較特殊,若不正確操作會影響藥效的發揮,需加以注意。特殊的煎制,包括先煎、後下、包煎、另炖、另煎、烊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  先煎:介殼類和礦物類藥物,如龍骨、牡蛎等,應打碎先煎20―30分鐘,再放其他藥物。  後下:氣味芳香的藥物宜後下,即在其他藥物煎沸5―10分鐘後放入,以防有效成分揮發。如:薄荷、青蒿、砂仁

  • 煮中藥你必學的學問

    煮藥方法恰當與否,對療效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煮中藥方法很重要。先用冷水浸泡使藥物變軟,細胞壁膨脹,藥物的有效成份容易滲透到水分中。然後再煎煮,這樣隨著水溫的逐漸增高,有效成份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時間,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可浸泡20分鐘左右;以根、種子、果實為主的藥物可浸泡30分鐘至60分鐘,即外感祛邪藥物浸泡時間宜短,而內傷滋補藥浸泡時間宜長。

  • 煎煮中藥的加水量你知道嗎?

    煎煮前應將藥物預先浸泡濕潤。因為植物性中藥大多數是干品,有一定的體積、厚度。在煎煮前必須用冷水在室溫下浸泡,其目的為使中藥濕潤變軟,細胞膨脹,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藥材組織中,產生滲透壓,有效成分便滲透擴散到藥材組織細胞外部的水中。同時可在加熱煎煮時避免藥材組織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滲出。白頭翁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實驗證明,在浸

  • 煎中藥用什麼鍋最好呢?

    沙鍋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化學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是煎藥的首選。  很多家庭平時不備煎藥的沙鍋,一旦需要熬中藥時,就用不銹鋼鍋或鋁鍋來應急。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些問題,需要大家特別注意。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煳鍋。不過,除了這個缺點,不銹鋼鍋還是不錯的備選對象。用鋁鍋、鐵

  • 煎藥時對火候掌握的原則

    煎藥時對火候掌握的原則。煎煮時火候過強,水分蒸發快,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亦易焦糊。火候過弱,煎提效果低。在藥物未沸之前用武火急煎,沸後可文火慢煎,使藥力盡出,尤其是滋補之劑,更應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狀態,使其減慢水分的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因為藥物在水中浸一段時間後用武火加熱,能增加藥物的溶解度,促使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沸後溫度恆定,藥物的溶解度

  • 怎樣服用人參效果會更好

    在服參期間不宜吃茶葉、蘿卜等 。若發生感冒發熱、胸滿腹脹等疾病時,應暫停服用。  正確服用人參,使它更好地在體內發揮治療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煎湯飲用:將人參切成薄片,放入洗淨的砂罐中,然後加冷水將參片浸泡,蓋好砂罐蓋子,放在爐火上煎熬40~60分鐘,即可倒參汗飲用。  (2)泡茶飲服:取人參片5~10片,置於保溫瓶中,沖入沸水,悶蓋20分

Total 4445 篇文章  FirstPage PreviousPage NextPage LastPage CurrentPage:18/149  30篇文章/Page  GoTo Page: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