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煎制有“法”可依

    “中藥炮制”是中國不少醫學院校都設有的一門專業學科,這項不少專業人員都難以完全掌握的傳統制藥技術,在藥房配方後卻常常是交由沒有醫藥技能的患者回家自制自服,這時,了解科學煎藥的諸多要素就顯得十分必要。   煎前先浸泡   專家指出,煎制中藥前應先將調劑好的中藥用冷水浸泡20至30分鐘。其中,對質地疏松的花、葉、全草類藥材應浸泡

  • 現代中醫廣泛忽略的中藥特殊煎法

    《傷寒論》對藥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視,其煎藥方法除了常見的先煎、後下、烊化、兌服之外,還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藥方法。這些特殊的煎藥方法常常被廣大中醫師在處方、醫囑時忽略,而影響到中醫湯劑療效的正常發揮。   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湯,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於借酒行氣血、通經絡、和陰陽,助行藥勢、宣痺通陽。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雙補劑

  • 煎中藥如何掌握加水量

      現在有很多人從醫院藥房或藥店買回中藥後,不知該加多少水煎藥,水量不是多就是少。加水太多,則延長了藥物煎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失去固有的療效,況且藥液太多,病人不能全都喝下;而水太少則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煎干、煎糊。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掌握水量呢?   一般來說,其水量應以藥液沸騰時高出藥面一橫指為宜,但也不可拘泥,用水的多少應根據

  • 服中藥到底能不能加糖?

      生活中,一些人在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咽,服用時總少不了加些糖來降低苦味。其實,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據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劉占文介紹,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鹹能入腎。不同口感的中藥也就具有不同的藥效。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rdquo

  • 煎藥並非越濃越好!

      很多人在自煎中藥時總認為,中藥煎得越濃效果越好。其實,這樣的認識有失偏頗。 煎中藥是將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如果中藥成分已經均衡地溶解釋放到藥液中後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析出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一般而言,中藥的煎出量應保

  • 遵古煎煮 經方更顯奇效

      《傷寒論》對藥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視,其煎藥方法除了常見的先煎、後下、烊化、對服之外,還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藥方法,這些特殊的煎藥方法廣大中醫師在處方醫囑時常常被忽略,而影響到中醫湯劑療效的正常發揮。   1.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湯,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於借酒行氣血、通經絡、和陰陽,助行藥勢、宣痺通陽。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

  • 病情藥性決定中藥服用時間

      病情藥性決定中藥服用時間   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藥更是如此。   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   飯後服用: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服用,尤其是補益藥(如人參)、健胃藥(如補脾益腸丸)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甘露消毒片);   空腹時服用:驅蟲藥(如烏梅)和瀉下藥(如大承氣湯)則空腹時服用較好;   睡

  • 提高中藥藥效的煎煮細節

      不久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醫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規定醫院的中藥煎藥室禁用鐵制等易腐蝕器皿作為煎藥容器。那麼,在熬煎中藥的過程中,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注意事項麼?專家說:“中藥在熬煎的過程中,有些細節確實會影響到藥效,在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   細節1:手別碰藥   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買回來的中藥,大多是用紙包包

  • 喝中藥不可以隨便加糖

      中藥湯劑效果很好,但是比較苦,不用說孩子,就是大人喝著都困難。於是有人想,為掩蓋難以下咽的苦味,可不可以在湯藥裡加點糖呢?這種只顧爽口的做法不宜提倡,否則輕者降低療效,重者還會產生副作用。   在每個方劑中,組成的藥物皆有“酸、苦、甘、辛、鹹”的不同,藥性也有“寒、熱、溫、涼”的差異。而糖類也具有

  • 如何處理中藥湯劑沉渣

      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溫服之,碗底常有泥糊狀沉澱物。這泥糊樣沉澱物,到底是加點水攪混服下,還是干脆棄掉,則是面臨的實際問題,切勿小看,直接關系藥效。   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占文教授講,中藥湯劑的沉澱物是喝還是扔,是因藥而定的。劉教授對黃連與甘草共煎所能出現的情況作個大體介紹,黃連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連素等生物鹼,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

  • 中藥煎之前先在冷水裡泡一泡

      中藥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是中藥煎法中的重要一環,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病人誤認為浸泡不好,拿起中藥立即煎煮,甚至為節省時間直接加熱水煎煮,這樣做不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會影響療效。   中藥藥材絕大多數是干品,干燥而質地細密、堅硬,有效成分已結晶或定形沉澱於細胞內,水分不易滲入,如果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藥材會變軟,細胞會膨脹

  • 良藥雖苦口服之有妙法

    良藥苦口利於病,人人皆知。問題是,有的藥實在是苦不堪言,難以喝下。但有時候,有的病又不得不連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皺著眉頭,含著眼淚吞服。根據中醫師的教導,和筆者多年服用中藥的經驗,總結出中藥祛苦六法,可以讓中藥比較容易入口。中藥祛苦法簡介如下:掌握服藥時間在一天24小時內,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一個在上午8時至1

  • 智能中藥煎煮儀你了解過嗎?

    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煲湯的藥料也有寒熱之分,如土茯苓煲龜屬於養陰清熱祛濕之用,其性偏涼,不適合虛寒體質的人服用。又如不少家庭用西洋參、鹿茸等煲湯,一家大小都飲用,若家庭中均為成年人問題不大,西洋參有補氣生津之功,鹿茸可補腎強筋健骨。但若家中有*人尤其是幼兒則不適合,因西洋參含有多種人參皂甙,鹿茸除含有多種氨基酸外,還含有雌激素、雄激素等,對*有強壯和

  • 煎中藥前記得先用冷水浸泡

    中藥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是中藥煎法中的重要一環,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病人誤認為浸泡不好,拿起中藥立即煎煮,甚至為節省時間直接加熱水煎煮,這樣做不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會影響療效。   推薦閱讀   保健行天下 幸福你我他   煙瘾如何與你拜拜 產後減肥5大關鍵 惡習偷走你的美麗 瘦身存在十大誤區   中藥藥材絕大多數是干品,干燥而質地細密

  • 中藥效不流失的煎煮法

     不久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醫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規定醫院的中藥煎藥室禁用鐵制等易腐蝕器皿作為煎藥容器。那麼,在熬煎中藥的過程中,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注意事項麼?專家說:“中藥在熬煎的過程中,有些細節確實會影響到藥效,在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 細節1:手別碰藥 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買回來的中藥,大多是用紙包

  • 礦泉水煎中藥 影響藥效發揮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印發了《醫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規定醫院的中藥煎藥室禁用鐵制等易腐蝕器皿作為煎藥容器。那麼,在熬煎中藥的過程中,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注意事項嗎?中藥專家認為,中藥在熬煎的過程中,有些細節確實會影響到藥效,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   細節1:手別碰藥   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買回來的中藥,大多是用紙包著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

  • 喝中藥請注意不可隨便加糖

    中藥湯劑效果很好,但是比較苦,不用說孩子,就是大人喝著都困難。於是有人想,為掩蓋難以下咽的苦味,可不可以在湯藥裡加點糖呢?這種只顧爽口的做法不宜提倡,否則輕者降低療效,重者還會產生副作用。   在每個方劑中,組成的藥物皆有“酸、苦、甘、辛、鹹”的不同,藥性也有“寒、熱、溫、涼”的差異。而糖類也具有一定

  • 你會選用“藿香正氣系列”嗎?

    炎熱夏季,酷暑難耐。很多人都會出現頭暈,惡心等一系列中暑的症狀。這時大家都會想到藿香正氣水,那麼這類中藥您會怎樣選擇呢? 藿香正氣方劑最早出現在公元1151年,源自於宋朝醫書《局方》,經歷近千年的發展,它的劑型先後發生了很多變化。為什麼叫“藿香正氣”呢?因為此方中以藿香為主藥,其功效能正不正之氣。所謂不正之氣,是指脾胃

  • 風寒表實感冒有哪些其他療法?

    風寒表實感冒常用其他療法有:(1)針灸療法取穴:一組:風池、列缺、外關;二組:風池、列缺、風門、合谷。手法:用毫針淺刺,瀉法,體虛者亦可用灸法。兩組穴位交替使用。(2)火罐療法①推罐:俯臥,先在背部塗上液體石臘或凡士林或植物油,在大椎穴部位置大口徑火罐一個,然後按住火罐,慢慢沿督脈向下推移至腰骶部,再向外上方緩慢推移,停於肺俞穴;接著仍按上法另置一

  • 貼心提示:煎前中藥是最好不要沖洗的

    湯劑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中藥劑型。用中藥治病,無論是用單味入藥,還是用多味藥配成方劑應用,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藥液熬制成湯劑後,才能服用。因此湯劑的煎法是很有講究的,它對藥物的療效有很大的決定作用。正如《醫學源流論》中所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湯藥的程序雖然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學

  • 醫生提示夏日體質虛弱者不宜汗蒸

    本報濟寧7月11日訊(見習記者張錦)記者在城區一些汗蒸室、健身房發現,持續的高溫天氣卻有不少年輕人來這些場所花錢買汗。“這幾天天氣燥熱,我已經過來汗蒸了幾次。天天吹空調吹得頸椎、脖子都有些僵硬,過來蒸一下,出出汗覺得很舒服。”在古槐路的一家汗蒸店,記者遇到了前來汗蒸的余小姐。“這幾天前來健身的人特別多,像瑜伽課等

  • 有關那些解酒護脾胃的中藥

    酒喝多了容多傷脾胃,嚴重者可能導致酒精中。中醫認為,酒是濕熱之物,對*來說,是一種邪氣,看看哪些中藥可以解酒護脾胃吧。1、枳木具子性味甘酸平,能治酒醉,煩熱,口渴,嘔吐,二便不利等。《滇南本草》明確提出其“治一切左癱右瘓,風濕麻木,能解酒毒……”《世醫得效方》擬枳子丸治“飲酒多發積&r

  • 中醫告訴你巧治皮膚病的藥

    中醫上講艾葉可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還可外治皮膚瘙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艾葉外用治療皮膚病的辦法,僅供您參考。 治荨麻疹:生艾葉10克,白酒100克。共煎至50克左右,頓服。每日一次,連用3日;艾葉30~50克,水煎,先熏後洗患處,每日3~4次。 治皮膚潰瘍:艾葉、茶葉、女貞

  • 板藍根的功效及副作用

    板藍根的功效從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每次疫情來襲之時,板藍根由於其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功效,都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之一,板藍根的功效還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抗鉤端螺旋體作用,解毒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抗腫瘤作用,對白血病作用,此外用板藍根煎劑治療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白喉,用板藍根配合大青葉、羌活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用板藍根肌肉注射治

  • 中藥苦澀感如何緩解?

      好多人喝湯藥時為了降低苦味而加一些糖,殊不知這樣會影響藥效。中醫認為不同性味的中藥具有不同的作用,如苦味藥具有燥濕、瀉火的作用,而甘味藥具有補益、止痛的作用。如果服藥時加糖,就改變了藥液原來的藥性。因此,如果覺得湯藥太苦,不妨試試以下辦法: 控制溫度 藥液溫度冷卻至20—36攝氏度之間,易快速服下,且感覺不太苦。因為正

  • 中藥渣有用處了 看看專家給的建議

    “你看,我的腳趾甲因為總用紅花泡腳,都染成紅色的了。”某中醫院主任醫師接受采訪時,展示了她常年用中藥泡腳泡出來的紅趾甲。她還推薦,有些喝剩的中藥渣也是泡腳的好材料。她說,醫生經常一坐診就是半天,一天工作下來不僅渾身疲乏,頭也是漲漲的,於是從七八年前開始,每到冬春季節,每天她都會用中藥泡腳,既能抗寒,又使整個機體血脈暢通,渾身

  • 腹瀉不可怕 最怕亂用藥

    引言:隨著氣溫上升,因貪吃冷飲,或食用不潔而引起腹痛腹瀉的病人逐漸增多。很多病人出現腹瀉後,往往憑經驗亂服藥,存在許多濫用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止瀉藥腹瀉實際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措施,能將體內的致病菌與它們所產生的毒素,以及進入胃腸道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減少對*的毒害作用。此時如果立即使用止瀉劑,無疑是“閉門留寇”。原則

  • 中藥丸難以下咽 可搭配湯汁

    吃中藥丸時,很多人都用溫開水送服。其實,不同湯汁送服不同的中藥丸,不僅能增強療效,還能緩解藥物的苦味,減少毒副作用。姜汁送服用姜汁送服的中藥丸主要用於治療虛寒和風寒,如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氣丸等。因為,姜汁能驅風散寒,有助於藥效發揮。米湯送服米湯能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藥對腸胃的刺激。因此,服用人參健脾丸、人參歸脾丸、柏子養心丸時應用米湯送服。蜂蜜水送服

  • 推薦:四種常用消導劑

    凡能消化飲食導行積滯的藥物均稱消導藥,由消導藥組成的方劑叫消導方。運用消導方藥以消除食積腹脹,消化不良或痞塊積聚等證的方法叫消導法,也稱消食化滯法,屬消法范疇。本法適用於傷食,食滯證,證見脘腹脹痛,嗳腐吞酸,大便不暢或洩瀉,或下痢等。同時,也適用於痰食氣血積聚或痞塊症瘕等證。枳術丸【成份】  枳實(炒)250g,白術(炒)500g。【主治】  用於

  • 你知道補益中藥該如何煎嗎?

      中藥的副作用比西藥副作用要小,人們也常常選擇中藥進補,以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那麼您知道補益藥該如何煎煮嗎? 補益調理藥是以滋補*氣血不足為主要功用。常用的藥材如黃芪、黨參、白術、當歸、白芍、地黃、牛膝、黃精、玉竹、天冬、麥冬、仙茅、何首烏、山藥、蓮子、肉苁蓉、龜板、鱉甲等,都是植物的根莖、果實及動物的甲殼類等,如以短時間煎煮,其

Total 4445 篇文章  FirstPage PreviousPage NextPage LastPage CurrentPage:20/149  30篇文章/Page  GoTo Page: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