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方劑 >> 大黃甘草湯

大黃甘草湯

  【方劑名大黃甘草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炒大黃半兩(12克)、炙甘草半兩(3克)。

  【用法】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2次溫服。

  【功效】通便止嘔。

  【主治】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或大便秘結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臨床病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頑固性嘔吐、急性腸炎、膽囊炎急性發作等病症。

  1.嘔吐:本方治療嘔吐患者86例,不包括外科疾患伴發嘔吐及妊娠嘔吐。結果:痊愈57例,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5%。(《河北中醫藥學報》2001年第4期)

  2.小兒急性腸炎:本方加減治療小兒急性腸炎30例。其中24例雖經西藥治療熱退,而吐瀉不愈,並伴有輕至中度脫水。結果:經中藥治療後,治愈27例,好轉2例,無效1例。(《中國醫藥導報》2007年第14期)

  3.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朱良春經驗個案):周姓婦,42歲。上腹部及右脅脹痛不適3年,多次住院治療。均診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脹痛時好時發,近因工作勞累加飲食不節,來診前又急發右脅脹痛。陣發性加劇,畏寒發熱,體溫39℃,惡心納呆,厭油膩,嘔吐黃水和食物,口苦咽干,小便濁黃,大便不爽,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證屬濕熱內蘊,膽氣不通,三焦不利,法宜清膽透熱、祛濕洩熱、宣暢氣機,投“青蒿茵陳湯”,另囑先用“速效止痛散”醋調外敷於右脅下,外敷加內服。用藥1日即痛脹諸證大減,體溫降至37.5℃。3劑後,體溫正常,諸證均除。續投“大黃甘草湯”每日小劑量滾開水沖泡代茶,大黃劑量少則1~2克,多則6~10克,以服後脾胃舒適為度,靈活調整大黃用量,保持膽胃通降之性,守法服大黃甘草湯3個月,B超復查膽囊未見異常,追訪5年無復發。(《遼寧中醫雜志》2003年第8期)

  【方解】大黃甘草湯為《金匮要略》中治療“食入即吐”的名方,對胃氣上逆,食入即吐者用之效佳。

  臨床應用注意掌握適應證,發病季節為夏秋之節,臨床症狀以熱、上吐、下瀉、口渴、尿黃少、舌質紅、苔膩黃最為重要。如屬脾虛瀉或寒瀉,以甘草配大黃,引清熱之功,用葛根生津止瀉。

  【現代研究】臨床報道用本方治療梅尼埃病、妊娠嘔吐、膈肌痙攣、急性牙周炎、食管癌等病症;加清熱解毒藥外洗浸泡治療水疱型足癬,其中大黃用量15克,甘草用量60克。

  對於小兒腹瀉,有研究表明:減少大黃用量則可變瀉下劑為止瀉之用,將大黃、甘草原劑量比由4:1改為1:1,並在原方基礎上加用葛根等。使方劑起到清熱、補益脾胃之氣、生津止瀉之功,而無瀉下之弊。

  【方歌】食方未久吐相隨,兩熱沖來自不支,四兩大黃二兩草,上從下取法神奇。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