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和身體看來是兩回事,其實兩者互相影響。情緒出問題會累及身體,身體有毛病會影響情緒。
氣血在身體循行,本來是輕松活潑、路路暢通的,但當情緒出了問題,比如大發脾氣、憂思重重……氣血的循行,便由活潑變郁悶,由暢通轉呆滯。首當其沖的是肝氣,肝氣郁悶呆滯,中醫叫“肝郁”。
中醫有個名方,疏肝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叫做“逍遙散”。意思是吃了藥,肝氣活潑暢通,心情也隨之開朗起來,煩惱拋諸腦後,好似神仙一般逍遙快活。
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是中醫用以疏肝解郁治療肝氣郁結的名方。
方藥:柴胡(去苗),當歸(去苗,微炒),白芍、白術、茯苓(去皮,白者),各30克,甘草(微炙赤)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2錢(6克),水一大碗(300毫升),燒生姜一塊切破(3~5克),薄荷少許(2~3克),同煎至210毫升,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主治:七情不遂,肝氣郁結而致的病症。
現代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逍遙散具有保肝,抗炎,鎮痛,鎮靜,及調節子宮平滑肌收縮作用。現代用量參照原方比例酌定,作湯劑煎服。丸劑,每日2次,每次6~9克。
肝氣暢通任逍遙
逍遙散,顧名思義,就是服之能令人輕松逍遙。中醫認為,致病因素有三:一是外因,即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二是內因,即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第三,其他原因,即飲食、勞倦、蟲獸及意外傷害等。
七情為三因之一,主要是損傷內髒,引起內髒病變,所以又稱“七情內傷”。疏肝解郁調理情志的名方逍遙散,在中醫治療情志內傷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逍遙散如何能令人逍遙自在呢?這要先從中醫“肝”的生理功能談起。中醫認為,肝主疏洩,意思是能疏通暢達全身氣機,肝的特點是喜條暢順達,惡抑郁不舒,這與精神情緒有關。如果情緒不暢,則會導致肝氣郁結;疏通肝氣則能暢通全身氣血,使人情緒舒暢,逍遙自在。
中醫認為,肝氣郁結之後,還會導致肝郁→脾虛→血虛→肝郁的惡性循環。在臨床上可表現出肝郁、脾虛、血虛的症狀,但其矛盾焦點在於肝郁。
八藥相配 疏肝健脾
逍遙散中雖然只有簡單的八味藥,卻互相配合,充分體現了中醫配伍的特色。
柴胡——疏肝解郁,以順肝性;當歸、白芍——養肝血,柔肝體,幫助柴胡恢復肝正常的順達之性;白術、茯苓——益氣健脾,促進氣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術以益氣健脾,配白芍以緩急止痛;薄荷——辛涼,助柴胡以疏肝氣、解郁熱;煨姜——辛溫,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術以健脾胃。諸藥相配,體現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逍遙散所治之證主要為肝郁血虛,脾失健運所致(中醫所說的脾不同於西醫的脾髒,中醫中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將人攝入的食物化生為營養物質。脾失健運是指脾虛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編者注)。應用逍遙散的基本症狀是兩脅脹痛,神疲食少,舌質淡,脈弦而虛。
大部分的肝氣郁結患者,有明顯情緒不暢的精神因素,但不全由情緒因素所致。所以,不論是否有明顯的精神因素,只要具有逍遙散的適應症,就可以應用。逍遙散最常用於以下四個方面:
肝氣郁滯,情緒不暢可見兩脅、兩乳、少腹脹痛,忽冷忽熱,以及郁郁寡歡,心煩易怒,經常歎息等精神症狀。
痛經,月經不調清代《醫宗金鑒》說:“婦人……憂思,忿怒,郁氣所傷,故經病因於七情者居多。
脾虛症狀如四肢倦怠,神疲食少等症。
血虛肝旺症狀如頭痛目眩,口燥咽干,舌淡,脈弦而虛等症。
現代藥理研究成果使逍遙散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用逍遙散加減治療的病症主要有慢性肝炎,非潰瘍性消化不良,陽萎,原發性痛經,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綜合征,功能性低熱,反應性精神病,特發性水腫,兒童視神經萎縮等。
【使用注意】 1、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而致的脅痛、胸悶等症,舌紅苔少,脈象沉細者不宜用。2、薄荷為引經藥,不宜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