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方劑 >> 推薦:白細胞減少症4方

推薦:白細胞減少症4方

白細胞減少病人可無症狀或有非特異性症狀,如乏力、納差、體力減退,並有易感染傾向。試試中藥,治療效果明顯。

  白細胞減少症方①(原名化淤升白湯)

  方藥:當歸、川芎、丹參各15~30克,紅花8~10克,雞血籐15~60克,赤芍20克。

  加減變化:脾氣虛者酌加黨參(或泡參)、黃芪、谷芽各15~30克,白術、厚樸10~15克,炒山楂、陳皮各10克;腎陽虛者酌加肉桂10克,制附片、肉苁蓉、淫羊藿各15~30克,菟絲子15克,伴感染者酌加蒲公英、野菊花各20~30克,千裡光15~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藍根、貫眾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女性月經期暫停服本方3~5天。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主治白細胞減少症,

  療效:鄧有安等報告23例,治療時間為6天~14個月,平均164.7天。有效者開始出現療效時間為2~48天,平均12天。23例中獲顯效8例,白細胞比治前增加54%~86%,白細胞計數升至4.1×109/升~7.1×109/升,全部症狀體征消失,停藥隨訪6~12個月未復發;有效13例,白細胞比治前增加28%~35%者3例,增加44%~183%者10例,白細胞計數升至4.1×109/升~7.8×109/升。無效2例,治療近1月,僅症狀減輕,白細胞未見升高。總有效率為91.30%。(詳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年第12期)

  白細胞減少症方②(原名速效升白湯)

  方藥:太子參、雞血籐各20克,茯苓、枸杞子、虎杖、黃芪各15克,炒白術、炒白芍、地骨皮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加水煎取約120毫升,早、晚飯前服。5天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益氣健脾,補腎填精,養血生血。主治白細胞減少症。

  療效:郭本仁等報告 31例,顯效(完成2個療程治療後,白細胞計數恢復至正常值≥5×109/升)8例;有效(完成2個療程治療後,白細胞計數未恢復至正常值,但較治療前增加1倍或上升至3×109/升以上,且粒細胞絕對值>1.5×109/升,維持2周以上)22例,無效(2個療程結束白細胞無明顯增高)1例。總有效率為96.8%。(詳見《江蘇中醫》1997年第3期)

  白細胞減少症方③(原名敷貼升白方)

  方藥:人參(紅參為佳)15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補骨脂、當歸、紅花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為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將藥末調入生理鹽水,攪伴成泥膏狀,取適量作穴位敷貼(選脾俞、胃俞、腎俞、肝俞、足三裡,中脘、血海等穴),用膠布固定。每3天換1次,連續5~10次。在觀察期間除白細胞<2×109/升(2000/立方毫米)者加用青霉素外,一律停用其他升白細胞藥物。

  功效主治:健脾疏肝,益腎填精。主治白細胞減少症。

  療效:郭文燦等報告40例(均為癌症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其中白細胞總數2×109/升(2000/立方毫米)以下者6例,(2~3)×109/升(2000~3000/立方毫米)者19例,(3~4)×109/升(3000~4000/立方毫米)者15例;伴血紅蛋白1OO克/升以下者17例,血小板100×109/升(10萬/立方毫米)以下者12例。結果:顯效27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其中17例血紅蛋白低下者,有16例升至110克/升以上;12例血小板低下者,均升至100×109/升以上。(詳見《浙江中醫雜志》1991年第4期)

  白細胞減少症方④(原名石葦大棗湯)

  方藥:石葦30克,大棗10克。

  加減變化:白細胞計數低於3×109/升者,加用菟絲子、枸杞子各20克,雞血籐30克;頭暈目眩、自汗乏力者加用黃芪、黨參各15克,雞血籐30克;肢冷、畏寒、腰膝酸軟無力者加附子5克,菟絲子15克;咽干自汗、手足心熱者加女貞子15克,旱蓮草10克,生地30克;食少便溏(即大便稀爛)、身倦乏力者加白術、黨參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毫升,分2次服。

  功效主治:健脾清熱。主治白細胞減少症。

  療效:李文海、任華等共報告 47例,顯效(凡服藥12劑以內,白細胞上升到4×109/升或以上)47例,無效(白細胞上升未達4×109/升)0例,其中服藥6劑以內顯效者45例,服藥12劑顯效者2例,隨訪12例,1月後療效鞏固。(詳見《湖南中醫雜志》1992年第1期、《浙江中醫雜志》1993年第3期)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