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人人會服,可你服中藥的方法正確嗎?下面幾點你是否注意到了。
服藥溫度
服用湯藥應遵從“寒病熱治,熱病寒治”之原則。
凡平和補益藥應溫服。
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應冷服,實熱證、躁狂不安者用藥亦宜冷服。
發散風寒、通脈類湯藥應熱服。
成藥則按照包裝上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服用,比如顆粒劑多用開水沖服。
時間選擇
中藥湯劑多於飯前或飯後服用,具體時間頗有講究。
飯前服
指飯前30~60分鐘服。治療肝腎虛症、腸胃病及心腹以下疾病的湯藥應在胃排空的狀態下服用,可使藥液盡快經胃入腸,利於藥效物質的吸收。
飯後服
指飯後15~30分鐘服。如發汗藥應於飯後服用,以防出汗過多致虛脫(服用發汗解表藥要避風保溫,使全身微微發汗,以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毒性較大的藥物亦應於飯後服用,以免吸收太快發生毒副作用。對胃腸有較大刺激者也是飯後服。
飯間服
指在兩餐之間服用,多指治療脾胃疾患的藥物,以避免食物對藥物產生影響。
空腹服
凡滋補類湯、膏,宜早晚空腹時服用,利於充分吸收。瀉藥、驅蟲藥及治療四肢血脈疾病者,也宜空腹服用,使藥物保持較高濃度,快速發揮藥效。
睡前服
凡具有補心脾、鎮靜安神等功效的湯藥,宜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
晚間服
治療五更瀉者。
隔夜服
如驅蟲藥睡前服用一劑,次日早晨空腹再服一劑,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急證用藥不拘時間,煎好就可服用。
如何沖服
貴重或芳香性的中藥,如山參、麝香、沉香等,常沖服。即先將藥粉置杯中,再將煎好的湯藥趁熱沖入,溫浸片刻後再服用。
大黃、番瀉葉等清熱瀉下藥,可另泡,服中藥時兌入湯劑服下。
而芒硝、元明粉及一些汁類中藥,如竹瀝、藕汁、姜汁、甘蔗汁、益母草汁、蘿卜汁等,可兌入煎好的湯劑中一同服下。
朱砂、珍珠、琥珀等藥末撒在舌頭上,用溫水沖下。
三七粉、羚羊角粉等,置小勺中,用溫水攪成糊狀,以溫水沖服,可避免黏喉。
阿膠、龜膠、鹿膠等先破碎,再加開水或黃酒烊化,水沖服或沖入藥汁服。
注意事項
服用中藥湯液在遵醫囑的同時還應注意:
不要大量服用中藥粉末
其一,中藥中多含菌、蟲及蟲卵,常規制粉而未滅菌者,多服反而更不利於患者的康復。其二,*胃腸道難以將大量粉末中的藥效成分理想地溶解出來並加以吸收。其三,中藥粉末可黏附在咽喉部、刺激患者胃腸,致咳嗽、胃痛、胃脹、瀉下等,大量服用尤甚。但對一些貴重藥,如山參、三七、羚羊角粉等,為避免損失可粉碎至較高細度入藥。此外,建議患者將中藥粉末經家用微波爐處理0.5~1分鐘,以殺滅細菌及蟲卵。
服藥食忌
服藥期間不宜食用高脂肪、腥燥陳臭之物,不宜多食大蔥、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服發汗藥禁生冷,調理脾胃藥忌油膩,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禁食魚腥。此外,服藥期間要講究精神衛生,避免情緒波動,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