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的火候和熱源選擇很直接影響著中藥的藥效,煎煮時火候過強,水分蒸發快,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亦易焦糊。火候過弱,煎提效果低。
煎藥的火候: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中醫常用文火、武火來表示。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沒有火焰的火,溫度上升較慢,水分蒸發得亦慢,古人有用魚眼沸、蟹目沸等詞來形容火候的微小。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較快,水分蒸發亦快。李時珍說:“凡一切補液諸膏宜桑柴火(即文火)煎之”。葛洪曰:“栎炭火(武火)宜鍛煉一切金石藥,桴炭火(其火候界於文火與武火之間)宜烹煎焙炙百藥丸散。”古代醫家對火候的選擇是根據藥物的性質而定的。
煎藥時對火候掌握的原則。煎煮時火候過強,水分蒸發快,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亦易焦糊。火候過弱,煎提效果低。在藥物未沸之前用武火急煎,沸後可文火慢煎,使藥力盡出,尤其是滋補之劑,更應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狀態,使其減慢水分的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因為藥物在水中浸一段時間後用武火加熱,能增加藥物的溶解度,促使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沸後溫度恆定,藥物的溶解度與溶媒量和煎煮時間成正比,若沸後再用武火急煎,煎煮時間縮短,藥液容易煎干,藥物有效成分容易破壞。若用文火緩煎就可避免這些缺點。
選擇熱源的標准有:①熱力均勻,又便於控制火候的大小;②塵埃少,能使煎藥室做到清潔衛生;③既能遵照中醫傳統煎藥經驗,又便於大批生產。
本世紀50年代開始,對湯劑煎煮方法的研究曾有過較多的報導。
直火加熱法:是傳統的煎煮法。它的優點在於煎煮火候容易控制,煎出量易掌握,能做到藥物的先煎後入,且保持傳統特色,但存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藥液易焦化又不衛生等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