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服藥的時候要分量,最簡單的就是大人與孩子的用藥量是不同的,用量少起不到治病的效果,過量會危害身體健康,下面中醫就為大家說說中藥在用量上要注意的10個細節。
體質不同:體質虛弱者,對藥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過大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故宜酌情減量;體質壯實者,用量可稍大。
病情不同:輕病下藥過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重病下藥過輕,則藥力不足,達不到治療目的。
性別不同:男性用藥量可稍大一點;女性有月經、懷孕和哺乳等生理特點。故用藥量宜小。
年齡不同:一般情況下,10歲以上兒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歲,可用成人量的1/2;2—5歲,可用成人量的1/3;1歲以內的嬰兒,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歲以上的老人藥量應低於中青年的1/2---1/4。
藥性不同:凡使用毒峻烈藥,須從小量開始,再根據服藥後患者的情況而增減;如病勢已退,即停服,不愈則酌量增加。
配伍不同:在方劑組成中,有主藥和輔藥之分。一般來說,主藥用量重,輔藥用量輕。如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都由大黃、厚樸、枳實組成,前方重用大黃主攻下,後方重用厚樸主利氣。單味藥用於急救,如用大黃治療中毒性菌痢,用獨參湯救治血崩虛脫,用量均可加大。
藥質不同:如花、葉之類質地輕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藥物,用量不宜過大;質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如礦石、貝殼之類,用量宜重。過於苦寒的藥易傷脾胃,用量宜少;甘平之藥用量可稍大。
劑型不同:同樣的藥物,湯劑比丸、散劑用量要重;復方應用比單味用量要少;鮮藥用量比干藥用量應多一倍以上。
地區不同:如用麻黃發汗,南方氣候較熱,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而北方天氣較冷,不易出汗,北方*質又較結實,故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炮制不同:中藥的生品、炮制品及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變化,用量亦應有所區別。如鮮槟榔切片,槟榔鹼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浸近一個月(每日換水)再切片,其槟榔鹼含量降低,故用量宜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