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完藥方之後,我們回家要煎煮中藥。煎煮中藥的方法會直接的影響到藥效的發揮,影響到疾病的治療。煎煮中藥是有很多的細節需要注意的,煎煮中藥的時候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特殊的煎煮方法和煎煮中藥的原則!
煎煮中藥的特殊方法
先煎:介殼類、礦物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應先打碎先煎,煎10~30分鐘後再下其他藥,如龍骨、牡蛎等。此外,附子、烏狼毒等毒性藥,宜慢火先煎久煎,可減低毒性。
後下:對含揮發性成分或氣味芳香的藥材,久煎易破壞其有效成分,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煮好時放入,煎4~5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適合那些含黏性、小粒種子類、粉末和有細小絨毛的藥物,為防止煎後藥液渾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藥同時煎煮,如旋復花、車前子等。
另煎:對貴重藥材,為減少損耗,應單另久煎,取汁後,再與其他藥材的煎出液合並服用,如人參、鹿茸等。
烊化: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用時,應單獨加溫熔化,再加入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如阿膠等。
沖服:藥物研粉與其他藥同煎則粘鍋煮焦,且粘附其他藥,影響藥效,應放入已煎好的藥汁中攪勻後一起服用,如琥珀末等。
煎湯代水:某些藥物,應在煎好後去掉藥渣,再用液體煎其余藥物,發揮輔助作用。例如玉米須,具有利尿、降血糖的作用;還有灶心土,由於吸收了柴草的藥效,可以使藥性變得溫和,具有溫中止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