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貝蔹芨攻烏。藻戟遂蕪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這就是有名的“十八反歌訣”。中藥有配伍禁忌,這是人們或多或少都知道的。早在漢代,《神農本草經》首先提出了“勿用相惡相反”的用藥配方理論,後世醫家則據此提出了“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並流傳至今……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貝蔹芨攻烏。藻戟遂蕪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這就是有名的“十八反歌訣”。所謂“十八反”,即:烏頭反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十九畏”指的是: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稜,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十九畏”是目前中醫藥界普遍使用的配伍禁忌。其中“相畏”配伍可使藥物某些方面的功效減弱,並非絕對禁忌;而“相反”配伍則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不可合用。
但是,遍覽中國古代醫家的經典醫籍,我們卻驚奇地發現,諸多名醫大家所創制的方劑,卻不乏劍走偏鋒、獨出心裁,用相反相畏的藥物配伍所制成的方子,用於臨床各科疑難痼疾的治療,留下了發人深思的“以毒攻毒”的經典醫案。
沉疴用猛藥,“反”“畏”不絕對
在《神農本草經》問世後不到二百年,東漢時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就用了不少相反相畏的組方。比如在治療寒氣厥逆一症時,張仲景用了“十八反”中的半夏與烏頭同居一方,名曰“赤丸”;在治療頑固性痰飲時,他又用了甘遂與甘草相反的藥物配伍,制成“甘遂半夏湯”。
到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創制的由反藥或畏藥組成的的方劑有146個,比如治療全身浮腫的“大豆湯”,就將甘草、甘遂、烏頭、半夏兩組反藥同用,取其大吐以去濕,相反相激,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