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散的治法,除了疏散風寒,它有這個理氣的作用,理氣和中。主要是治療外感風寒,氣郁不舒的。共有四味藥,主要是蘇葉、香附、甘草和陳皮。
和中指的主要是脾胃。拿君、臣、佐、使分析來說,蘇葉是這個方裡這樣的君藥。兩個作用,既能散風寒,又能理氣。所以它是理氣解表。過去把它作理氣解表一種代表方。它實際上是個基礎方。蘇葉這味藥是比較全面的,能走氣分,能走血分。不同用量的話還有不同的作用。用量偏大發散為主。蘇葉中等用量,一般用到比如6到9克,用它有理氣,疏散,疏理氣機,理氣。
用香附呢,香附是理氣藥,行氣開郁。它當然可以疏肝行氣,可以配合之後,象陳皮和它結合可以作用於中焦。整體上香附常用於行氣開郁。用陳皮理氣化濕,是考慮到中焦氣機郁滯,津液容易不布。既有氣滯有時候考慮到化濕。祛濕來講也要看部位。這個袪濕的治法很復雜,要考慮到三焦,後來發展到溫病學派的治濕溫病這些。治濕,提法上很多。有的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有的很強調芳化。有的強調肺為水之上源,開宣肺氣。有的燥濕可以運脾,提法很多。雖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點。上焦開宣。中焦兩種方法,或者苦燥,苦溫燥濕,苦寒燥濕。分別針對寒濕或者濕熱。中焦還有芳化,芳香化濕。我們這裡講陳皮這類,它帶有芳香化濕特點。中焦要芳化苦燥。苦燥有苦寒燥濕,有苦溫燥濕。下焦淡滲。有的時候需要什麼開宣上面的,苦燥中焦的,又要苦燥或者芳化中焦,又要淡滲,三焦分消。
這裡呢就是考慮到氣滯以後結合芳化,形成理氣化濕並舉。用甘草作為使藥,又兼佐藥了。因為它有補氣和中作用,同時調和藥性。因為行氣太過容易耗氣。它有益氣和中作用。
整個方很簡單,四味藥,用藥又很平和。香蘇散就成為一個理氣解表的一張常用方的基礎方,以治療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