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毒藥可以分為甘寒類和苦寒類,甘寒類比較緩和,可以用的比較多,而苦寒類則易傷脾胃,又很苦,應盡量用的比較少,清熱解毒藥和心經關系最為密切。
清熱解毒藥往往還兼有其他的清熱作用,比如說有的能夠清熱瀉火,有的能夠清熱涼血,這個是比較多的,所以還要注意它們兼有的其他的清熱作用。它又有相應的主治證,能夠清熱瀉火的它能夠治療溫熱病的氣分熱證或一些髒腑雜病的一些髒腑熱證。能夠清熱涼血的,它可以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也有可以用於雜病當中的血熱妄行的一些出血證,所以注意它們這方面的兼有功效。至於說清熱解毒藥的性味,藥性不是偏都寒涼,這個都是統一的,規律性很強的。
藥味,對清熱解毒藥歷來它們的藥味的確定常常很重視它們的真實滋味,所以在文獻當中和現代的一些中藥當中,常常把清熱解毒藥就分為甘寒類的和苦寒類的。這裡說的甘寒、苦寒主要是以真實滋味來區別的。所謂的苦寒類的清熱解毒藥可能本身它們的滋味就是苦或比較苦。那麼甘寒類的呢,這類的清熱解毒藥可能它們的苦味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苦味。
這樣子分了以後呢,對臨床還是有一定的價值,至少可以給臨床醫生提示這些藥物的真實滋味,我們在選藥的時候,比如說一般治療熱毒證,很多熱毒證有的都比較重,所以有的清熱解毒藥的用量都比較大。那麼這個甘寒的清熱解毒藥我們用量就可以大一些,有的可能比如說用到二、三十克,或者更大的劑量的都有人使用。那麼這類的藥不容易傷胃,也容易服用,不良反應比較小一些,安全性比較高,所以患者也容易接受。那麼苦寒類的呢?可能容易傷胃,容易傷陽,可能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我們用量就不能盲目的用得太大,它也是有一定的意義。所以這個清熱解毒藥當中的甘味很多都是真實滋味,不是象前面的清熱瀉火,因為它能生津,這樣的一些因素,所以這個是需要注意的。這一類當中不少的藥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都會發現,發現它有甘味。比如第一味藥金銀花,後面還有很多的比如蒲公英這一類的,其實都是真實滋味,它們苦味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