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藥性寒涼,以清洩裡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清熱藥大多藥性寒涼,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鹹。多人肺、胃、心、肝、大腸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
清熱藥的藥性都屬寒涼,按“熱者寒之”的治病法則,本類藥物主要用於各種熱證。所謂熱證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不僅指體溫升高的發熱,而且也泛指體溫雖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熱證症狀,如口干、咽燥、面紅、目赤、大便於結、小便短赤、五心煩熱、舌紅苔黃、脈數等,都屬於熱證的范疇。
熱證根據其發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的輕重可分為表熱證和裡熱證兩型。表熱證的特點是雖有發熱,但時有惡寒。有表證者當用解表藥治之。裡熱證則不同,它是由於外邪內傳入裡化熱,或因內郁化熱所致的一類症候群,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心煩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於結或兼有便秘,腹脹,苔黃脈洪,甚至神昏谵語,發狂等。
裡熱證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可分為實熱和虛熱兩類,實熱又可進一步分力氣分熱、血分熱、濕熱和熱毒瘡瘍等各種類型,針對其不同類型和藥物性能的差異,將清熱藥分為以下六類:
清熱瀉火藥:本類藥物因有“寒涼折火”的性能,故主要用於清氣分實熱。常用藥物有石膏、知母、栀子等,白虎湯為其代表方。
清熱涼血藥:主要用於清解血分實熱。所謂”血熱”是指在溫熱病(相當於感染性疾病的極期和晚期或敗血症期)出現的發熱、煩躁、神昏谵語、皮膚發斑發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並發症,以及由“血熱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類藥物可通過其清熱作用而達到涼血的目的。常用藥物有犀角、生地黃、玄參等,犀角地黃湯為其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