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范疇。中醫認為消渴病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無論傳統的上、中、下“三消”,定病位於肺胃腎,還是現代中醫學者分期分型辯證,病位在肝脾腎,由於腎為一身元陰之根本,久病必涉及腎,故消渴病的補腎養陰治法歷來受到重視。六味地黃丸則作為補腎養陰的代表方而被廣泛應用於糖尿病及其並發症臨床治療。
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圓(丸)”。在古醫籍中有地黃丸方近20首,而流傳最為廣泛且沿用不衰的是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中的一首。該方是錢乙從東漢張仲景方——金匮腎氣丸中減桂枝、附子而成,當時作為幼科補腎專藥。其方由六味藥組成: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空腹淡鹽湯或溫水送服,每日2次,每次1丸,也可作湯劑煎服。因方中藥共六味而以地黃為君,故名為六味地黃丸。方中地黃、山茱萸、山藥,謂之“三補”,以補腎養陰為主,兼補肝脾;茯苓、澤瀉、丹皮,謂之“三瀉”,利濕瀉濁的同時,兼可瀉火。它是以補腎為主、補瀉結合的名方,用於多種原因所致的腎陰虛證,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咽干、頭暈、耳鳴、遺精、陽痿、盜汗等症。
六味地黃丸主要作為臨床治療糖尿病的基礎方,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隨症加減。對於腎陰虧虛為主,以“下消”為主要表現的糖尿病患者最為適用。現代研究發現,它不僅有一定的輔助調節血糖作用,而且對於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並發症等也有一定益處。
經歷代醫家長期臨床實踐,六味地黃丸又衍生出許多方劑,其中尤以知柏地黃丸和杞菊地黃丸最為常用。知柏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主治陰虛火盛、下焦濕熱等證。杞菊地黃丸則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枸杞子,菊花,用於治療肝腎不足之視物昏花或目痛干澀等症。這三首方劑都可應用於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治療,但臨床應用時又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