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散寒-陽和湯
《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黃一兩(30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g) 白芥子二錢(6g),炒研 肉桂一錢(3g),去皮,研粉 生甘草一錢(3g) 炮姜炭五分(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方解]陰疽一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痺阻於肌肉、筋骨、血脈而成。陰寒為病,故局部腫勢彌漫、皮色不變;酸痛無熱,並可伴有全身虛寒症狀;舌淡苔白,脈沉細亦為虛寒之象。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方中重用熟地黃溫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二藥合用,溫陽補血,共為君藥。肉桂、姜炭藥性辛熱,均入血分,溫陽散寒,溫通血脈,為臣藥。白芥子辛溫,可達皮裡膜外,溫化寒痰,通絡散結;少量麻黃,辛溫達衛,宣通毛竅,開肌腠,散寒凝,為佐藥。方中鹿角膠、熟地黃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芥、姜、桂得熟地黃、鹿角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生甘草為使,解毒而調諸藥。綜觀本方,溫陽與補血並用,祛痰與通絡相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治療陰疽猶如仲春溫暖和煦之氣,普照大地,驅散陰霾,而布陽和,故以“陽和湯”名之。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陰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兼氣虛不足者,可加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陰寒重者,可加附子溫陽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強溫通血脈,和營通滯作用。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瘍等屬陰寒凝滯者。
4.使用注意 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或陰虛有熱,或疽已潰破者,不宜使用本方。馬培之雲:“此方治陰證,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乳巖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證治全生集》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