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方劑 >> 溫中祛寒-理中丸

溫中祛寒-理中丸

《傷寒論》
 
    [組成]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各90g)
    [用法]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現代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9g,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痺;或病後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方解]本方所治諸證皆由脾胃虛寒所致。中陽不足,寒從中生,陽虛失溫,寒性凝滯,故畏寒肢冷、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今脾胃虛寒,納運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嘔吐、便溏;舌淡苔白潤,口不渴,脈沉細或沉遲無力皆為虛寒之象。治宜溫中祛寒,益氣健脾。方中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人參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健脾。脾為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術為佐,健脾燥濕。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以助益氣健脾;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和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縱觀全方,溫補並用,以溫為主,溫中陽,益脾氣,助運化,故曰“理中”。
    陽虛失血,無論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見面色晄白、氣短神疲、脈細或虛大無力,是陽氣虛弱,脾不統血所致,以本方加減治療。
    胸痺一病,總由上焦陽氣不足,陰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氣痺阻所致。若心中痞堅,逆氣上沖心胸,是中焦陽虛,又有痰飲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溫中祛寒,益氣健脾,使中焦氣旺,則上焦之氣開發,逆氣可平,胸痺可愈。
    病後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氣虛寒,不能攝津,津上溢於口所致。以本方丸劑緩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兒慢驚,總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或過服寒涼之品,或大病後調理不善,戕害脾胃陽氣所致。若形氣羸瘦、手足不溫、嘔吐洩瀉、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脈細遲或沉細緩弱者,純屬中焦虛寒,亦可用本方治療。
    綜觀本方,治病雖多,究其病機,總屬中焦虛寒,可以異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湯劑,稱“人參湯”。理中丸方後亦有“然不及湯”四字。蓋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脘腹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虛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祛寒之力;嘔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嘔;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滲濕止瀉;陽虛失血者,可將干姜易為炮姜,加艾葉、灶心土溫澀止血;胸痺,可加薤白、桂枝、枳實振奮胸陽,舒暢氣機。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4.使用注意  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