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下-麻子仁丸(脾約丸)
《傷寒論》
[組成]麻子仁二升(500g) 芍藥半斤(250g) 枳實炙,半斤(250g) 大黃去皮,一斤(500g) 厚樸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別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現代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次9g,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減,改湯劑煎服)。
[功用]潤腸洩熱,行氣通便。
[主治]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大便干結,小便頻數。
[方解]本方證乃因胃腸燥熱,脾津不足所致,《傷寒論》稱之為“脾約”。成無己說:“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傷寒明理論》)根據“燥者潤之”、“留者攻之”的原則,故當潤腸瀉實,宜潤腸藥與瀉下藥同用。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質潤多脂,功能潤腸通便,是為君藥。杏仁上肅肺氣,下潤大腸;白芍養血敢陰,緩急止痛為臣。大黃、枳實、厚樸即小承氣湯,以輕下熱結,除胃腸燥熱為佐。蜂蜜甘緩,既助麻子仁潤腸通便,又可緩和小承氣湯攻下之力,以為佐使。綜觀本方,雖用小承氣以瀉下洩熱通便,而大黃、厚樸用量俱從輕減,更取質潤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藥、白蜜等,一則益陰增液以潤腸通便,使腑氣通,津液行,二則甘潤減緩小承氣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傷正、潤而不膩、攻潤相合的特點,以達潤腸、通便、緩下之功,使燥熱去,陰液復,而大便自調。
本方為丸劑,而且只服10小丸,依次漸加,均意在緩下,潤腸通便。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胃腸燥熱,脾津不足之“脾約”證的常用方,又是潤下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大便秘結,小便頻數,舌苔微黃少津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痔瘡便秘者,可加桃仁、當歸以養血和血,潤腸通便;痔瘡出血屬胃腸燥熱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涼血止血;燥熱傷津較甚者,可加生地、玄參、石斛以增液通便。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產後便秘、痔瘡術後便秘等屬胃腸燥熱者。
4.使用注意 本方雖為潤腸緩下之劑,但含有攻下破滯之品,故年老體虛,津虧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