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下-大黃牡丹湯
《金匮要略》
[組成]大黃四兩(12g) 牡丹一兩(3g) 桃仁五十個(9g)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9g)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則局部腫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小便自調,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
[方解]本方所治之腸癰,多由腸中濕熱郁蒸,氣血凝聚所致。濕熱與氣血互結成癰,不通則痛,故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成腫痞;按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調,無淋瀝不暢之感,則知其非淋證;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則痛劇,是為縮腳腸癰;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是腸癰已成,氣血郁滯,營衛失和使然;舌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內蘊之征。 《成方便讀》說:“病既在內,與外癰之治,又自不同。然腸中既結聚不散,為腫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治法宜瀉熱祛濕,破瘀消癰。方中大黃苦寒攻下,瀉熱逐瘀,蕩滌腸中濕熱瘀結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兩藥合用,瀉熱破瘀,共為君藥。芒硝鹹寒,瀉熱導滯,軟堅散結,助大黃蕩滌實熱,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腫,共為臣藥。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腸利濕,引濕熱從小便而去,並能排膿消癰,為治內癰要藥,是為佐藥。綜觀全方,合瀉下、清利、破瘀於一方,濕熱得清,瘀滯得散,腸腑得通,則癰消而痛止,為治濕熱瘀滯腸癰的有效方劑。
《金匮要略》雲:“脈洪大者,膿已成,不可下也。”但在本方的用法中又說:“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後世醫家對此認識不一,現在一般認為腸癰初起,證屬濕熱血瘀之實證者,膿未成或膿成未潰,均可用之。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濕熱血瘀腸癰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熱毒較重者,加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敗醬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血瘀較重者,加赤芍、乳香、沒藥以活血祛瘀。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膽道感染、膽道蛔蟲、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輸卵管結扎後感染等屬濕熱瘀滯者。
4.使用注意 凡腸癰潰後以及老人、孕婦、產後或體質過於虛弱者均應慎用或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