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下-溫脾湯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大黃五兩(15g) 當歸 干姜各三兩(各9g) 附子 人參 芒硝 甘草各二兩(各6g)
[用法]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方解]本方證因脾陽不足,陰寒內盛,寒積中阻所致。寒實冷積阻於腸間,腑氣不通,故便秘腹痛、繞臍不止;脾陽不足,四末失於溫煦,則手足不溫;脈沉弦而遲,是陰盛裡實之征。本方證雖屬寒積便秘,但脾陽不足是為致病之本,若純用攻下,必更傷中陽;單用溫補,則寒積難去,惟攻遂寒積與溫補脾陽並用,方為兩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黃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熱溫壯脾陽,解散寒凝,配大黃瀉下已成之冷積。芒硝潤腸軟堅,助大黃瀉下攻積;干姜溫中助陽,助附子溫中散寒,均為臣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使下不傷正為佐。甘草既助人參益氣,又可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協力,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復。綜觀本方,由溫補脾陽藥配伍寒下攻積藥組成,溫通、瀉下與補益三法兼備,寓溫補於攻下之中,具有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之特點。
本方與大黃附子湯同屬溫下劑,都能主治寒積便秘。本方是由脾陽不足,中氣虛寒,而致冷積內停,證屬虛中夾實,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參、甘草以顧護中陽;大黃附子湯為寒積裡實證,證實無虛,故配細辛辛溫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脾陽不足,寒積中阻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溫,苔白,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腹中脹痛者,加厚樸、木香以行氣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吳茱萸以增強溫中祛寒之力。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阻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13:“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
2.方論選錄 朱良春,等《湯頭歌訣詳解》:“溫脾湯是四逆湯(姜、附、草)加人參、當歸、大黃、芒硝四藥所組成。四逆湯功能溫脾祛寒,加大黃、芒硝,是取其瀉下除積,加人參、當歸,是取其益氣養血。由於四逆性屬溫熱,可以改變硝、黃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專驅逐寒積,屬於溫下的范疇。假使熱實裡結,津傷便秘,當用寒下劑,而決非此方所宜。’
[臨床報道]
薛氏用本方為主治療9例小兒麻痺性腸梗阻,患兒年齡3~16個月,平均9.8個月。病因中毒性消化不良4例,重症肺炎、霉菌性腸炎並Ⅱ度營養不良各2例;急性菌痢並急性腸炎1例,其中病危5例。用藥1-3劑後,腸鳴音恢復,排氣排便、腹脹基本消失者7例無效2例。[薛昌森.溫脾湯為主治療小兒麻痺性腸梗阻9例。中醫雜志 1993;(1):24]
[實驗研究]
通過臨床觀察,溫脾湯有改善腎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用溫脾湯治療的慢性腎功能衰竭(CRF)證屬脾腎虛衰、濕濁內生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電泳均顯著降低,而對照組這方面作用不明顯。說明溫脾湯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調整整體狀態、改善腎功能、改善體內“粘、聚、集凝”狀態,達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於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壓升高,甚至誘發高血壓腦病,所以對CRF患者能在腎功能改善的同時,降低全血粘度,這對治療CRF很有意義。[徐書立.溫脾湯對慢性腎衰病入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中醫研究 1999;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