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白芷為常用中藥材,使用與生產歷史悠久,行銷國內外,享有盛譽。具有散風祛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的功能。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前者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遼寧等地;後者分布於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近來因各地引種栽培,南北兩種均有栽培,而兩者質量均佳,故同等入藥。
【生長環境】白芷對水分要求以濕潤為度。整個生長期怕干旱,播種後缺水將影響出苗,幼苗期干旱易造成缺苗,營養生長期則需水較多,但過於濕潤或田間積水,易發生爛根,生長後期缺水易導致主根木質化,或出現根分支。白芷播種後,在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10~15天出苗。幼苗初期長生緩慢,翌年4~5月植株生長最旺,4月下旬至6月根部生長最快,7月以後,植株漸變黃枯死,根已長成。留種植株8月下旬天氣轉涼時又重生新葉,第3年4月開始抽薹,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7月種子陸續成熟。種子發芽率為70%~80%,隔年種子發芽率低,甚至不發芽。
【種植技術】
1、選土整地:白芷適宜於土層深厚的黃泥壤土和二泥土。淨沙土或過黏的土壤以及地勢低窪易於水淹的地方,均不宜栽種。整地時,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廄肥2500~5000千克,犁耙2~3次,再深挖24~30厘米,使土粒充分細碎,然後耙平,做成方形或寬100~120厘米的畦,並開好排水溝,以備播種。
2、播種:以寒露至霜降期間播種為宜。先於整好的畦面開20厘米寬,2~3厘米深的小淘,每667平方米用種子1千克左右,種子的排列要播成1條線,每粒籽距0.5~1厘米,然後輕輕蓋土。種子播下土後,蓋一層土灰(用小便拌和),再於土灰上蓋老糠殼,防雨水沖擊而流失,以利種子安全生長。此外,還可采用穴播法:先用繩子拉成寬380厘米的行子,按株距9~12厘米,用鋤頭挖成淺窩,種子與堆肥灰均勻拌和(667平方米用堆肥400~500千克),或拌以泥土堆放2~3天,這樣可提早出苗。然後每窩播1小撮,使種子在淺窩中均勻分布,再用鋤輕輕壓緊,使種子與泥土密接。一般在播種後20~30天出苗。如種子入土太深,覆土過厚或未與泥土密接,均不易發芽出苗。
【栽培管理】
1、勻苗鋤草:無論是條播或穴播,均應適當地勻苗。苗高3厘米左右,先用小刀松土,扯去柔軟細小的苗子,保留健壯的苗子。立春前後和雨水間進行清苗、定苗,清除徒長的苗子,保持株距6~10厘米。
2、追肥:第1次追肥是在苗長3.5厘米左右,追施淡糞水250~500千克,第2次追肥在苗高10厘米左右,施用人糞尿750~1000千克,第3次追肥在3月下旬,施用稍濃的糞水1500~2000千克或菜枯、桐枯、麻枯100~150千克。施肥時開淺溝施下。如只施糞水,施後即須撒草木灰250千克,以利白芷根莖生長粗壯。
【收獲與加工】采挖時間以栽後第2年大暑後5~7天為宜。在晴天,先用鐮刀把距地面6~10厘米的枯萎根葉割掉,然後用圓形四齒耙深挖,翻出白芷,抖去泥土,去掉莖葉根須,放在篾折上攤開暴曬。曬時切忌沾水、沾雨和堆積,否則會黑心變質。同時須連續曬干,不能間歇,如遇雨天可用木炭火烘干。
選種留種:大暑節挖白芷時,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種,農歷9月間移栽於田園土裡(有的不移栽,就地留種),施用少量人糞尿,約9個月的時間,到翌年大暑時可收獲種子。種子成熟時即分批陸續摘下,在微弱的太陽下曬干,散開攤放通風處,到下種前,再脫粒播種。
【藥材形狀】
1、白芷:根類圓錐形,長7~24厘米。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及多數同心形環狀紋理。表面淡黃色或淡棕色,有眾多皺紋及橫長皮孔突起。質堅硬而較輕,斷面白色,粉性,密布棕色小點,形成層環狀,棕色。氣芳香,味苦辛。
2、杭白芷:根圓柱形而具四稜,長10~20厘米。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較少的縱皺及橫長皮孔突起,多排成四縱行,故呈四稜形。質堅硬,折斷面素白色,粉質,皮部散有多數白色小點,形成層類方形,棕色,木質部淡棕灰色。氣芳香,味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