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山藥為常用中藥材,為著名“四大懷藥”之一,享譽國內外。本品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能。其品種主要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i Thunb.(北產懷山藥)和參薯Dioscorea alataL(南方產)的根莖。前者主要分布於河南溫縣、武陟、沁陽、博愛以及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後者分布於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生長環境】山藥適應性較強,有喜溫、喜肥、耐寒、忌積水、怕干旱的特性。生長期適宜溫度20℃~30℃;30℃以上則抑制生長;出現霜凍時地上部分枯萎,而根莖能越冬。光照不足時籐蔓徒長,根莖細而短。
山藥種子不易發芽,珠芽和根莖均能繁殖。
根莖作種子的,一般連續3年,種性退化,應用“零余子”(葉腋間的珠芽)培育栽種,進行品種復壯。山藥生長期是:從播種到小暑前為地上部分發育迅速時期,小暑至立秋為結珠芽(零余子)期,立秋到秋分為根莖發育期。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山藥為深根作物,宜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土質肥沃,透氣性強,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低窪積水、土壤黏重的地不宜種植。忌連作,一般間隔3~5年種1次。
選好地後進行深翻,細耙,整平,結合深耕施足底肥。然後起垅或作高畦、平畦,一般垅寬40~50厘米,畦寬100~120厘米,畦長視地形而定。
2、選種:一般在收獲山藥時,選擇粗壯而無病害的根莖,於蘆頭7~15厘米處折斷,切成長10~15厘米段,切口粘上草木灰,以使傷口愈合,置通風處晾4~5天後,儲藏於沙中,備作種用。珠芽(零余子)繁殖:於植株枯萎摘收零余子,選擇個大飽滿,無病蟲害,色澤好的作種。用濕沙或兩合土埋於室內,也可裝入籮筐內,置於室外越冬。
3、栽植:一般於春分至清明前後栽種。珠芽(零余子)作種栽的多采用高畦或垅作栽種,畦按行距20~25厘米開溝,溝深6~10厘米,垅作栽種的於垅上開淺溝,兩法均按株距10厘米下2~3個珠芽,然後覆土,種後澆水或蓋上一層草,使土壤保墒。當年秋季挖出作種栽。蘆頭作種栽的多采用垅作或平畦栽種,垅作的於垅上開溝種植,畦作的按行距30~45厘米,溝深15厘米,寬15厘米,可種雙行或單行,蘆頭順序平放溝內,若雙行可擺成人字形,使蘆頭在溝之中線的兩旁,相距3厘米。栽後施糞土或覆土,稍加鎮壓,然後澆水或蓋上一層草即可。有的產地為加工光山藥,多采用穴栽,即於種植前用木棍或鐵釬打洞,洞口直徑2~5厘米,深40~100厘米,洞內填細沙或谷殼,待下沉後栽種,並將種栽的根芽對准沙土,然後覆土。
【栽培管理】
1、澆水:北方產區種植山藥生長期要注意適時、適量澆水,以促進山藥根部生長發育,使根莖粗、圓、長,兩頭勻稱,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干旱會使根部發生畸形或分杈。第1次澆水不宜過多,否則會長粗脖子。當地表未干時進行第2次澆水,以防地表干裂,造成植株死亡。以後澆水要逐次增多,以不超過根部生長的深度為宜,否則根部易長成細長狀。澆水時間以早晚為好,如遇連續高溫天氣,地溫增高,可用井水小澆,以調節地溫。雨季要注意田間排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爛。
2、中耕除草:山藥出苗後,在南方正值高溫多雨季節,土壤易板結,特別在旱地種植又無稻草遮蓋的情況下,每次澆水或雨後雜草滋生很快,要及時中耕除草,一般進行2~4次。生長初期松土由淺漸深,生長後期則應淺松,以免損傷地下部分。
3、搭架:山藥是纏繞草本植物,生長期要搭架,以利通風、透光,促使根莖生長和防止蔓延伏地叢生,葉枯黃或感染病蟲害。一般苗高20厘米左右,可用竹條或樹枝插於垅(畦)面上,使之攀緣;支架要牢固,高20厘米左右。
4、間苗:山藥栽子或蘆頭,一般可萌生幾個芽,形成一株數蔓;為了提高產量和質量,應進行間苗,要求每株留1~2個健壯的芽,其余莖葉全部摘除。
5、追肥:山藥為喜肥植物,除施足底肥外,在生長期還要追肥2~3次,追肥時間,第1次在苗高30~45厘米時,第2次在6~8月初,第3次在8月下旬。追肥可采用溝施,肥種以腐熟的人糞尿或餅肥。施肥量可視地力、肥源等情況而定。
6、病蟲害防治:
(1)病害:
①炭疽病:病原為真菌中半知菌類盤圓孢屬黑盤孢菌。主要危害莖、葉。發病初期在葉脈上產生褐色小斑,病斑逐漸擴大後呈黑褐色(中部褐色),並有不規則輪紋,上面有小黑點。莖基部常出現深褐色水漬狀病斑,造成枯莖落葉。天氣潮濕時病部可產生粉紅色黏狀物,即病原分生孢子堆。病原菌以菌絲在病株或殘體上越冬,翌年在適宜條件下,分生孢子借風或水傳播浸染,並能引起多次浸染。當夏季溫度在25 0C~30℃,相對濕度大於80%時,發病嚴重。防治方法:搞好田間清潔,及時清除枯枝殘葉並將其燒毀,防止病原菌傳播。栽種前用1:1: 150倍波爾多液浸種栽5~10分鐘;發病期可用5%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7天1次,連續2~3次。
②褐斑病:病原為半知菌類中柱盤孢屬黑盤。主要危害葉,發病初期在下部葉片上,產生黃色或黃白色病斑,病邊緣變褐色,微突出,中部淡褐色,散生黑色小斑點,即分生孢子盤,有時發病嚴重時葉片枯死。菌絲或分生孢子盤附著於受害部位越冬,翌年隨風、水傳播浸染,並能引起多次反復浸染,高溫、高濕易感染發病。防治方法:清除病枝殘葉燒毀;用1:1: 120倍波爾多液噴灑;用5%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10天噴灑1次,連續2~3次。
③白銹病:天氣炎熱,土壤水分過大,通風不良的情況易發生。發病時葉片先出現黃色斑點,葉背生一層白色粉末,逐漸變成黑點,最後葉片枯萎而死。防治方法:及時清除枯枝殘葉,燒毀或深埋;用1: 500多菌靈或1: 1:120波爾多液噴灑,7~10天1次,連續3~4次。
2、蟲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黑肉蟲等蟲害。防治方法:前兩種害蟲可用90%敵百蟲原藥配制成1:100的藥液或用5%鋅硫磷50g,拌鮮草5千克,制成毒餌誘殺;黑肉蟲可用樂果乳劑或殺蟲脒毒殺。
【收獲與加工】
1、采收:通常在山藥地上部分枯萎或半枯萎時采挖,用蘆頭栽種的當年收獲,用珠芽(零余子)種植的第2年收獲。采挖時間一般北方在10月下旬左右,南方則在12月至翌年2月。采收前拆去支架,割去籐莖,於垅(畦)的一端,開始順行深挖,要注意防止損傷根莖。挖出後,除淨泥土,折下蘆頭儲藏作種,其余部分加工成商品。
2、加工:
(1)毛山藥:將折下蘆頭的鮮山藥,用竹刀刮去外皮,然後用硫黃熏,以熏軟為度,再放人逼火或明火坑內烘炕,每100千克山藥用硫黃0.3~1千克,熏閉24~48小時,以熏軟、熏透,至根莖斷面全白無黃心為佳。然後取出用清水洗,曬干或炕干即可。河南的加工方法是將山藥放入簍內,每100千克用硫黃1千克,熏4~5小時,至全部出現水珠,及時把簍放在墊木上,讓其自身悶壓出水;在悶壓過程中要倒簍幾次,即把第一個簍上面的山藥倒在另一個簍下面,將其悶透,至身軟如棉,否則要再熏,悶好後取出日曬,粗大的山藥一次曬干易空心,要多悶少曬,使其質堅實。如遇陰雨天氣,山藥易變色發黏,可用硫黃再熏,再曬。
(2)光山藥:河南傳統加工方法可分為3個階段。①挑選,浸泡。即加工前選無損傷、凍傷、霉變、空心的優質毛山藥,洗淨泥沙,放入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以浸透為度。②熏、曬、悶。其方法同加工毛山藥,每100千克山藥用硫黃0.5千克熏。③搓、擁、打磨,即先將悶軟的光山藥搓圓、搓直,稍晾干後,再悶軟搓第2次,並用刀將光山藥的兩端切齊,削去疙瘩,修好個體。搓時要保證光山藥的規格,搓、擁同時進行,直至體表圓而光滑,粗細均勻為止;打磨是將光山藥往水裡蘸一下,輕輕地刮去一層外皮,晾曬至干,然後用銅鑼打磨,使表面光亮,兩端用鐵锉锉平,即成光山藥。
【藥材形狀】
1、毛山藥: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厘米,直徑0.3~0.6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具明顯縱皺及栓皮未除盡的痕跡,偶有須根痕。質較硬,折斷面白色粉質而現顆粒狀。氣微,味淡微酸,嚼之有黏性。
2、光山藥:呈圓柱形,平滑,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外表淡黃白色,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白色,粉質,氣微,味淡微酸,嚼之有黏性。
(附]、參 薯、
【栽培管理】
1、選種:霜降前收獲時,選擇皮色光淌苗芽壯旺的竹根薯塊根作種。在選種時要注意腐爛的種,皮色粗糙黑色以及蒂頭黑皮色枯的山藥塊根均不宜做種用。將選好的良種窖藏,用稻草蓋好,防冰凍,以備翌年作種用。
2、選土整地:選擇黃泥壤土或黑沙壤土,以濾水和排水便利的土地為好。利用熟土栽培,以前作物栽辣椒和豆子的為好,栽紅薯或其他作物不宜采用。否則含油籐(籐苗枯萎)。
先一年秋末冬初將地整好。整地時要在晴天進行,將土大塊大塊地挖松,深度為50~70厘米,使土壤經過日曬和冰霜風化。當年下種前於晴天再復挖1次,挖時注意只宜深挖,不宜多翻,多翻也會油籐,然後施放基肥,一般采用筍殼葉漚肥或草皮漚肥,如無筍殼漚肥可采用廄肥或混合綠肥。每667rr12用底肥10000~15000千克,綠肥愈好。如廄肥,每667平方米約需3000千克。然後根據肥料多少打穴,肥料多穴眼可大些,肥料少穴眼宜小點。穴深15~20厘米,穴距33~36厘米,行距50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打穴約3000個大穴,底面上加蓋黑泥和尿灰,然後再淋大糞,在大糞面上薄蓋一層黃泥,以待栽種(每667平方米需大糞500~750千克,尿水1500~2000千克)。
3、清明前後2~3天栽種,選晴天將做種的山藥切成小塊,蒂頭可以切小點,但不要切成兩邊,中間筒子可以切成兩邊,大的切成3塊,尾部的根塊可切大點,因尾節生氣稍弱,切小了影響生長。1千克切24~32塊,將切好的塊根拌上柴火灰或炭灰後,再放於太陽下曬l~2小時,以曬干切破面的沾涎為度。如來不及曬,亦可邊切邊拌下種。栽種時,看施肥情況,如果牛糞肥多,其他肥少,就將山藥種放在穴的側邊;如果灰肥多,其他肥少,就將山藥種放在穴的中間,放時種皮放下面(靠土),種的心向肥邊,以利發芽生根。栽時宜淺,農村有句俗話“芋頭栽到底,山藥栽過米”,這說明山藥不宜深栽。栽好後覆土抽行時不要弄動山藥,否則影響發苗不一致和生長不良,然後將種好的山藥蓋上茅草或權柴,但蓋柴權後追肥、除草不太方便,幼苗生長不如蓋茅草的好。
4、中耕追肥:山藥苗長到10~20厘米深時,扒松表土,不追肥。長到35~50厘米時須中耕2~3次,中耕1次,追肥1次,一般用小便摻水30%~40%,化肥只能用硫酸亞鐵,其他肥料不宜使用。中耕施肥後,再鋪上20~30厘米厚的茅草,茅草鋪上既可作肥料,又可抗旱,鋪茅草以晴天中午或下午進行為好,清晨不宜進行,因苗心很嫩,又有露水,容易觸斷苗心導致油籐或生長不良等現象。苗長至100厘米左右以後,用淨尿或硫酸亞鐵再施肥1次,或用氯化鈉每1千克摻水6~7千克,施肥時氯化鈉溶液不要潑到山藥葉上,以免燒壞幼苗,最好用桐枯、棉枯、麻枯對小便施用為宜。
山藥苗在三伏天或時晴時雨的天氣,容易成片枯萎(油籐)。如發現時,應立即將油籐的苗葉割掉,然後用淨小便淋1次,在3天內可以回青,如果不及時制止,傳染很快,易導致成片死亡。
5、收獲加工:參薯收獲期以霜降前5~10天為宜,收挖過早未成熟,塊根小,水分多,加工出貨率低,品質差;過遲挖采則不易保管。挖得的鮮山藥應分批堆放或窖藏,不宜堆放過高、過厚,防止撞破外皮出涎,而發生腐爛。
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種植。不適宜於黏土和鹼土地,若為種過芝麻、大豆、高梁、西瓜、棉花的地以及本季與芝麻、高粱毗鄰的地,都不適宜種植地黃。凡種過地黃的地,需經過5~6年與禾本科植物間作後方可再種,否則易生病害或不長根莖,有的甚至會枯死。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地黃適宜於地勢高、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采用冬耕,這樣可以使越冬蟲卵凍死,減少蟲害。春耕前每667平方米加入1500~2000千克廄肥或100千克棉子餅作基肥,耕時犁18~26厘米。犁後把地反復耙幾遍,耙後做成小畦以便管理;一般畦長670~1000厘米,寬100厘米左右,畦要一頭或兩頭稍低些,有出水口和排水溝,以防積水。
2、繁殖種栽:地黃多用根莖繁殖,適用作繁殖的根莖有兩種來源。
(1)將清明前後種植的地黃,在小暑後選擇植株健壯的掘起來,另切成3.3厘米左右長,直徑1~1.2厘米,移植於事先准備好的小畦內。畦長1000厘米,寬150厘米,株距6.5厘米,並開好排水溝。除施好肥外,還應不斷地追肥(忌人尿肥),澆水,加強管理。蓄苗667平方米。翌年可種33 350~46690平方米;地黃苗待霜降後挖取,置於室內,用沙土覆蓋保溫,翌年清明前後用此作種。
(2)種育苗法:即在收獲時,細小不合規格的根莖,埋在地裡,以備翌年作種用,這樣苗的大小不勻,產量也不如事先育苗的穩定。根莖繁殖的優點是成熟快,當年種,當年收獲,但是連續若干年後,會使品種退化產量降低。
(3)復壯良種:為了使品種復壯,需要采用種子繁育,即保留下生長良好的植株,任其開花結種子,翌年春天再進行用其種子播種,連續2~3年後,選擇留種用的根莖進行種植。這樣能增加產量,但缺點是費時較長。主產區河南盛行的金狀元、白狀元等好品種,都是通過種子培育選擇得來的。
3、種植:栽種時選擇優良種,標准有三不要,即太小的不要,太短的不要,帶病的不要。在清明節至谷雨間種植的叫早地黃;在小滿至芒種間(最遲不得遲於芒種)種植的叫晚地黃。早地黃因生長期較長,在質量和產量上都比晚地黃好。將選擇好的種莖切成3厘米左右長,以行距125厘米,株距100厘米進行穴種一截,種植後覆蓋土,並用細土堆高約7厘米的小土堆,如果種時天旱,可先澆水潤濕後再種。堆土的目的主要為保溫、保濕。每667平方米種4000~5000株,需種莖15~20千克。
【栽培管理】種後2星期,可稍澆一些水,並施少許肥餅,將小土推輕輕拉平,再過1星期後可能全部出苗。幼苗生出6片真葉時,往往會在其周圍生出許多苗,這時可進行間苗工作,留存生長健壯的苗,並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如果發現地中某些畦面缺苗,可用間下的幼苗補栽,以保證全苗。以後應經常到地中檢查,摘除抽出的花莖,以免開花,影響根莖產量。
1、施肥:地黃吸肥力大,宜施足基肥。當苗長到13~16厘米時可追肥1次,以花生餅、豆餅、芝麻餅等餅肥為好(生地黃喜愛磷鉀肥);如上述肥不足時,可用牲口肥、草木灰、熏肥等代替。小暑後再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地每次追餅肥50~75千克,或稀人糞尿或廄肥1500千克(第2次不宜施用人糞尿)。小暑後應避免施含氮較多的追肥,才不致枝葉徒長,影響根莖發育。
2、灌溉:地黃怕淹也怕旱,所以在生長前期宜輕澆、勤澆,不適大水澆,更不宜積水。生長中期到後期,則宜逐減少澆量,只保持一定的濕潤就行。澆水時要掌握三澆三不澆,即天旱澆、施肥後澆、早晨澆(澆時要小水澆);不旱不澆、中午不澆、天陰不澆。澆水排水不當,往往會使地黃罹青枯病,很快地死亡。
3、中耕除草:在立秋前苗長至20~25厘米時可適當進行鋤草松土,但不能鋤深,以免傷根莖。立秋後就更不宜動鋤了,如果地中有草可用手拔去。
4、病蟲害防治:
(1)病害:常見最危害的是青枯病,會使全部地黃在幾天內死完。防治辦法:應注意排水,多施磷鉀肥,拔去病株,須經常注意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否則難以拯救。
(2)蟲害:其主要蟲害為紅蜘蛛,發生在6~7月,來勢猛,危害大。發病後,葉面出現黃白點,逐漸變黃,葉背出現蜘蛛網,後期葉片皺縮而布滿小斑點。防治辦法:從幼苗期開始,每隔15天左右噴灑1次氧化樂果1000倍液。
【收獲與加工】
1、收獲:清明至谷雨種的早地黃,一般於本年立秋到白露時期采收;小滿至芒種種的晚地黃,一般於本年霜降後采收。采收時植株應為葉枯停止生長狀態,早地黃遲點收對質量、產量都有利,但不能遲到下雪。采收方法很簡單,像收紅薯一樣用鋤頭挖取,但應嚴格防止割破根莖以至影響質量。細小不合規格的根莖翌年可留做繁殖用,合符規格的應邊收邊加工,不宜久擱,否則降低藥用價值。
2、加工方法:
(1)鮮地黃:收獲後,除去須根,沙藏或窖藏備藥用。
(2)干地黃加工:設長方形烘(焙)炕,寬約165厘米,長495~528厘米,一端設有炕爐,備燃煤升火用,煙火道由當中通過,於另一端設有煙囪出煙。烘(焙)炕分為兩層,上層即火炕面,用方土磚蓋平,下層在炕之下火道兩旁,故又稱內炕,由煙火道從中隔為兩部。於炕兩側留有許多門洞,以便在炕內伸手工作。炕(焙)設好後,將收獲的鮮地黃分為大、中、小三類,大的放在內炕烘焙,中、小的放在上層炕面烘焙。按上述大小設置的火炕,一次可烘焙地黃300千克左右,約用煤100千克,需時4天。前兩天用旺火,後兩天改用微火。隨時根據火力大小,晝夜看守,注意翻動(初上炕1天到1.5天翻1次,以後1天翻2次),以使火力均勻,直焙至柔軟即成。未軟的可繼續烘焙,烘成後趁熱取出,堆積存放,上面用席草或稻草覆蓋,使地黃發汗回軟。過去多將地黃蓋至發霉,用水搓揉成圓坨狀。現已減少搓揉工序,節約人力成本很多。
【藥材形狀】
1、鮮地黃:呈紡錘形或類條形,外皮薄淺黃色,具彎曲的縱皺及芽痕。肉質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狀油點、木部黃白色,具菊花心。氣微,味微甘苦。
2、干地黃:呈不規則圓形塊狀或條狀,稍彎而扭曲,表面黑色或淺黑色,全體皺扁(圓)不平,具不規則的彎曲紋。體重,質軟而韌,干後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中間菊花紋明顯,肉質肥厚,油潤而有光澤,具黏性。氣香,味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