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人參為珍貴藥材,具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的功能。在我國應用生產已有悠久歷史,其功效顯著,享譽國內外,深得廣大人民所喜愛。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ginseng C、A、Mey的根。有家種和野生,分布於我國東北的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此外韓國、朝鮮亦有分布。
【生長環境】人參多生於冷涼山區海拔700~800米,針闊葉雜交林和闊葉雜木林下,群落結構上層為喬木,中層為灌木,下層為草本植物,蔭蔽度為適中。喜冷涼濕潤,怕強光,有忌高溫、耐嚴寒的特性。野山參生長年限須數十年至百年以上,栽培品多為6年或8~9年。
【種植技術】我國人參栽培方式基本分3種,即伐林栽參(新林土栽參)、林下栽育林栽參和農田栽參。具體方法基本一致,目前多采用伐林栽參。
1、選地整地:
(1)選地:伐林栽參宜選擇冷涼的山區、半山區,植被以柞樹、椴樹等針闊葉混交林或次生林為好。坡間以東北、東南緩坡地為宜,西南坡較差。土壤以腐殖質層厚、質地疏松,排水良好,滲水力強的棕色森林土、山地黃沙土為宜。土壤以微酸性和中性均可。林下栽參可選擇山區柞樹、椴樹林或混交林,以背陰坡或東坡為宜。土壤等條件同伐林栽參。農田栽參是利用農田地或撂荒地種參,以選擇有機質含量較高,質地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為宜。
(2)整地:先清除場地上的喬木、灌木、樹枝、雜草及石塊,確定畦向,生產上多采用東南陽、東陽、東北陽,參農統稱“露水陽”,即東南陽參床為西南至東北走向;東陽參床為南北走向;東北陽參床為東南至西北走向。然後按參床方向和規格打樁作標記,耕翻土地最好在用地的前1年春季,伏前進行,使土壤充分熟化;深耕不能將地層黃土翻起來,於翌年立夏前後合攏,栽種前5~10天作畦。一般畦寬1~2米,深20~30厘米,兩床間的修業道寬1.2~2米。將土均勻鋪平畦面,做畦時可結合施入基肥,多為腐熟的鹿糞、豬糞、堆肥、綠肥等。有的產區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將畦寬擴大到2~3米。
2、選種及催芽:選4~5年生長健壯的植株留種,采摘結實飽滿、無病蟲害的人參果實。將果實及時浸泡、揉搓,漂洗,除去果皮及果肉,洗出種子。干子經催芽處理後稱催芽子。催芽方法:一般多在室外催芽,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場地,清除表土,周圍挖排水溝和夾防風障。放置一個催芽箱處理種子。箱高40厘米,寬90~100厘米,長可按種量而定。箱周圍培土踏實,然後在箱底層鋪約10厘米厚的細沙土。將1份干種子,經水浸24小時後,與3份沙土(2份腐殖土加1份沙子)混勻,裝入箱內,約20厘米厚,最後上面覆蓋10厘米厚的沙土。架棚以防強光暴曬和雨水進箱。要定期倒種、調水、調溫。種子裂口前每隔10~15天倒種1次,裂口後7~10天倒種1次。水分不足可在倒種前1天澆水調節,如水分過大,可以晾曬。種子裂口前,溫度保持在18℃~20℃,裂口後,保持在15℃左右。3個月左右種子基本裂口,即可播種。此外,有的產區在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空地挖窖,窖內放木框,進行催芽,方法與上述相似。也有的采取室內催芽,方法多為春播,其方法與室外催芽大體相同。
3、播種:春播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般播催芽子,夏播於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北部產區多播干子,南部產區多播水子。種播於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播催芽子。各地要因地制宜掌握播期。
播種分穴播、條播、撤播3種:
(1)穴播:在參床面上用壓穴器按株行距3厘米×3厘米、3厘米×5厘米、4厘米×4厘米或5厘米×5厘米規格壓穴,每穴播1粒種子,覆土4~5厘米。
(2)條播:在床面上橫向按行距10厘米,播幅5厘米的規格,開5厘米深的平底溝,將種均勻播在溝內,覆土4~5厘米。
(3)撒播:從參床中間取出一部分床土,做5厘米深,34厘米寬的槽,用木耙將槽底摟成略弓形,將種子均勻撒在槽內,覆土5厘米。播種覆土後均應輕輕鎮壓。播種量:穴播種15~20克/平方米,條播25~30克/平方米,撒播30~35克/平方米。
播干子當年不出苗,翌年才出苗,因此播後將畦面覆蓋一層蒿草,其上再蓋10厘米左右的土,以防雨水沖刷畦面,並起到保護安全越冬作用。
4、移栽:春栽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栽於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生產上多采用秋栽。
培育普通參多采用“3,3制”,即育苗3年,再移栽3年,6年收獲。也有的采用“2,2,2”,“4,2”或“2,4”制;培育邊條參多采用“3,3,3”制,即育苗3年,第1次移栽3年,第2年移栽3年,9年收獲,也有采用“4,3”或“3,2,3”制。
參栽多選擇根、須、蘆完整,芽胞肥大,參根健壯、漿足、無病蟲害的植株。培育邊條參要選主根長,體形順、分支少的參栽,還應下須整形,然後按參的大、小分等,分別栽植。做到邊起苗,邊選栽,邊栽植。
移栽前先將參床整平,放好移栽尺,按行距橫畦開槽,槽形可根據栽植方法而定。平栽,即參栽在畦內平置或根莖端略高。斜栽,即參栽與床面夾角呈℃ ,斜植於畦內。立栽,即參栽與床面夾角在50℃ 以上,栽參的株行距可根據參栽大小,生長年限及培育參的類型而定,一般采用2年生參栽行距為20厘米,3年和4年生參栽行距25厘米;2年和3年生參栽株距10厘米左右,4年生參栽15厘米左右。栽時將畦邦兩邊最外1株參根朝畦內傾斜。栽後覆i整平,覆土厚度以參栽的芽胞距株面5~8厘米為宜。栽後輕度鎮壓,使土壤緊密,以利保墒,並踏實畦邦以免透風。於結凍前畦面用草覆蓋,再置土10~15厘米,以保安全越冬。
【栽培管理】
1、撤去越冬掩體及搭棚:翌春4月下旬左右,待畦床土化透,越冬芽尚未萌動時,將畦面防寒物撤掉,隨之整畦松土,深度以不傷根為度,並結合清理排水溝。
於出苗前搭棚,陰棚分全陰棚、單透棚、雙透棚、弓形棚及屋脊棚等。目前生產基本不采用全陰棚。
2、松土除草與追肥:一般5月中、下旬苗出齊後,進行第1次松土、除草,以後每隔20天左右進行1次,全年3~5次。松土後整平床面。采用雙透棚遮陰,松土後必須在床面覆蓋落葉,厚度為10厘米左右,以調節土壤水分,防止土壤板結。
人參生長期,結合松土進行追肥。可在畦內行間開溝施入腐熟的豬糞、鹿糞、餅肥、蘇子(炒熟)等有機肥。也可用過磷酸鈣與腐殖土或腐熟的有機肥混合施入;還可進行根外追肥,即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進行葉面噴灑。
3、摘苗與扶苗培土:人參現苗開花前,將不留種和要起收商品的人參花蕾摘掉,以減少養分消耗,提高參根產量。摘蕾要選擇晴天進行,有利傷口愈合,不宜在陰雨天進行,易染病害。
對參床邊緣的人參地上植株,常伸出棚外,於6月上中旬結合松土,將參株向棚內傾斜或扶正,同時加厚覆土層並按實,防止植株倒伏。
4、調節光照:6月中旬,氣候逐漸升高,光照度強大,一般用蘆葦、秫秸或蒿等制成簾子,掛在參棚前後檐上,參農稱“掛花”。或用柞樹枝、榛柴棵等插在檐頭或畦邊,參農稱“插花”,以遮擋強光照射。但遮陰物應在處暑後拔除,以及時增加人參光照。
5、防旱排澇:人參生長過程中,要注意調節畦床濕度。干旱時,應將作業道上刨松,把水溝填平,在作業道上挖魚鱗坑,取作業道的土貼畦邦、畦頭等,以便保持土壤水分。也可在畦邦後開溝進行人工灌溉。有條件的可采用噴灌、滴灌、滲灌等方法。多雨季節,可在參地挖排水溝,坡度大的參地要挖攔洪溝,防止雨水向床內滲入或沖壞畦床;如果畦內水分過大,應增加松土次數,以調節土壤水分。
6、培土防寒:秋季播種和新移栽的人參,要在播種和移栽後,及時覆蓋防寒土,而田間生長的人參,在秋季植株枯萎後,要將殘莖枯葉清除,以防病蟲害的發生,然後在畦面上放一層蒿草,再覆蓋一層防寒土,一般厚度10~15厘米,在覆防寒土時要挖好排水溝,以便排除早春“桃花水”。
7、病蟲害防治:
(1)病害:
①立枯病:是人參苗期主要病害。低溫多濕條件下極易發病,病菌侵害莖部;出現黃褐色病斑,隨後腐爛,缢縮,植株折倒,直至植株死亡。防治方法:適時松土,及時排水,避免土壤過濕,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在病區撒石灰粉,噴敵菌靈或退菌特;用五氯硝基苯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倒土做床時,按15克/平方米施人五氯硝基苯進行土壤消毒。
②銹腐病:從幼苗到成株均能染病,土壤黏重,通氣不良時發病嚴重。受害後,根及根莖病斑呈黃褐色,逐漸擴大,深入組織內部,造成腐爛和地上部枯死。防治方法:及時拔除病株,用石灰消毒;做畦時按10~15克/平方米多菌靈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或5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穴。
③斑點病:一般6月上中旬開始發生,7~8月為發病盛期,雨季發病嚴重,蔓延很快。葉片病斑初期為圓形或不規則水漬狀,逐漸擴大呈暗褐色,易破碎。病斑擴至整個葉片時葉片即枯死。莖、花梗、葉柄染病呈暗褐色長斑。果實染病後,呈暗褐色或黑色干癟狀。
防治方法:及時清除並燒掉病葉及殘枝;人參展葉後定期噴1: 1: 120倍波爾多液;病害發生前或發生時,用5%田安水劑400倍液、5%可濕性菌特靈600~800倍液噴霧,發病嚴重時適當增加噴藥次數。
④疫病:夏季濕度大易發病。土壤黏重、板結時,更易發展蔓延。葉片受害後,呈暗綠色水漬狀;全株葉片染病後,枯萎、下垂;根染病呈黃褐色軟腐狀,根皮易剝離,內部組織呈黃色不規則花紋,有腥臭味。防治方法:保持參地有良好的通風及排水條件,苫好參棚,防止漏雨,及時清除中心病株,用5%石灰乳消毒病穴。發病初期噴灑1:1: 120倍波爾多液或敵克松500倍液等。
⑤菌核病:此病有黑菌核和紅菌核兩種。主要浸染4年生以上的參根,多在5~6月間發生,受害部分主要為根、蘆頭、芽苞。根受害後,內部組織呈軟腐狀,稍壓易破碎。發病前期植株略呈皺縮,後期枯萎死亡。防治方法:移栽時用退菌特10克/平方米進行土壤消毒;早春人參出土之前,噴灑1%硫酸銅溶液或有機汞殺菌劑800~1000倍液;移栽時用1: 10倍液大蒜汁浸栽10分鐘;早期帶土挖出病株,病穴用100倍硫酸銅溶液或石灰消毒,穴中換新土;注意早春排水,防止“桃花水”侵襲畦床;生育期要勤松土,提高土壤透氣性。
⑥根腐病:一般5月發病,6~7月危害嚴重。發病葉片萎縮,呈水燙狀,小葉柄軟化,葉片下垂,參根腐爛。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地勢較高的參地;防止陰棚漏雨,經常松土。生育期發生病株及時拔除,燒掉,病穴用石灰消毒,更換新土;移栽前用100倍代森鋅溶液浸參根10分鐘,但勿浸芽胞。
(2)蟲病:金葉蟲幼蟲為害根、根莖及種子,造成嚴重缺苗。蝼蛄其成蟲或若蟲在參畦表土層下作縱橫隧道,咬斷幼苗,咀食參根,受害苗斷裂處常呈麻絲狀。蛴螬為害參苗和根部。地老虎幼蟲為害根莖和幼苗。綜合防治方法:①用人工捕捉、燈光及毒餌誘殺,施用毒土等方法。②播種或移栽地,在前1年進行秋翻,栽種當年多次耕翻。③用75%鋅硫乳油按種子量0.1%拌種;蟲害嚴重地塊用75%鋅硫乳油700倍液或90%敵百蟲1000倍液澆灌等。
【收獲與加工】
1、采收:普通參生長5~6年采收,邊條參生長8~9年采收,石柱參生長15年以上采收。采收以9月上中旬為宜。先拆除陰棚,然後割去地上植株。刨開畦邦,而後刨出人參。要深刨慢拉,防止傷根。人參漿氣不足,可在采收前10天左右,拆除陰棚,進行放雨,放陽,使人參充漿,提高產量。
2、加工:栽培品稱園參、野生的稱野生參。挖取後將鮮參除去莖葉及泥土,經沸水微燙或直接曬稱“白參”或“生曬參”;經糖水煮後曬干的稱“糖參”;經蒸熟後曬或烘干的稱“紅參”(包括邊條參、石柱參等)。此外,尚有參段、參須、白參須等。
【注】近年來吉林、黑龍江、遼寧省根據國內外市場需要,研制出湯通參、白人參(出口生曬參)、新開河參、長白山參、皇封參、活性參、充氮保鮮參、禮品參等新品種、新規格。
【藥材形狀】
1、野山參:主根與根略等長,似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厘米。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具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側根多為2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蘆頭干枯而堅實,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蘆碗密集排成列環,較深,馬牙形、堆花形或圓形,下部較光滑而無蘆碗。蘆上有側生而下垂形似“棗核”的不定根氣清香,味甘微苦。
2、生曬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側根2~3條,並著生多數細長的須根。根莖(蘆頭)長1~4厘米,直徑0.3~1.5厘米,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堅硬,斷面淡黃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氣特異,味微苦而甘。
3、紅參:全長6~17厘米,主根長3~10厘米。表面紅棕色,半透明,偶見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及細根痕,上部可見環紋,下部有2~3條扭曲交叉的側根。根莖(蘆頭)上有莖痕及1~2條完整或折斷的不定根。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樣。氣微香,味微苦甘。
4、糖參:主根長3~15厘米,直徑0.7~3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白色,可見針刺所形成的針痕,上部有較多的斷續環紋。常具2~3條側根。質脆,斷面白色,有的具裂隙。氣微香,味甘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