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天麻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天麻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概述天麻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原名“赤箭”。為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享譽國內外。具有平肝熄風、鎮痙的功能。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塊莖。原為野生,現大都改為人工培育。主產雲南,四川,貴州,陝西,湖南,湖北等地。

  【生長環境】天麻為多年生寄生草本,生於山地樹林有蜜環菌的濕潤肥沃的腐殖質土壤中。它的生育期經過種子、米麻、白頭麻、箭麻等發育階段。箭麻萌動後抽莖出土,即花莖,頂端著生數個小花,開花結果,形成大量種子,結實後地上莖枯萎,地下塊莖腐爛解體,留下少數米麻。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露天栽培天麻,應選擇含有機質、質地疏松、排水良好、保水力強的山間荒地或林間空地,坡度以小於25。為佳。土壤以沙質壤土及腐殖質土為宜。整地時間,北方於4月上旬至6月上旬;南方於3月上旬至5月中旬。整地時要清除草皮、樹根、石塊,然後按50~80厘米的間距,挖寬40~50厘米,長60~80厘米的培養坑(又稱間廂),深15~60厘米不等。也有的不挖炕,采取平地培土栽培天麻。

  2、種植方法:

  (1)培養蜜環菌:蜜環菌分布較廣,適應性強,菌種來源豐富,多生於林間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或朽木和樹根中。培養蜜環菌的菌種,可在有野生天麻分布的林間采集。沒有野生菌的地方,可從外地解決。

  ①培菌材料:橡樹、桦樹、楓樹、榆樹、栗樹、楊樹、榛樹均可。菌材中直徑2~3厘米以下的稱菌枝材,直徑在3厘米以上的稱菌棒材。菌枝材多截成5~15厘米長的小段,菌棒材截成20~30厘米或45~60厘米長的木段。截段後的菌材,應將皮部每隔3~5厘米砍3~4排魚鱗口,再稍加晾曬,即可用於接菌培養。

  ②培菌時間:6~8月均可,此時降水充足,濕度較高.有利於蜜環菌的繁殖,能保證秋栽天麻的使用。

  ③培育菌種:用人工方法培育好菌棒和菌枝,以供育菌使用。栽過天麻的舊菌材,雖已腐爛,但其上蜜環菌還很發達,也可用作培育菌菌材和菌枝的菌種。以菌枝作育菌為好,因菌枝幼嫩,蜜環菌繁殖快,培育時間短,容易控制雜菌,並能用作培育菌材和菌床,特別是在菌材不足的情況下,可用作伴栽天麻。一般菌材在每年4~8月進行培育,其方法是挖30厘米深的坑,坑底平鋪備好的菌枝材1~2層,再橫放幾根沒有雜菌、生長良好的舊菌材作菌種,棒間也擺滿樹枝,依次擺3~4層。如果已有培育好的菌枝,便可在兩層樹枝上加一層菌枝,每層用腐殖土或沙土填滿空隙。其上蓋土厚10厘米,呈弓形。40~60天菌絲即可培育好,當6~7月培育苗床或菌材時,可用作菌種。培育菌材,應選擇山的陽坡地,以排滲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宜。其方法為坑培法、半坑培法或池培法。

  ④坑培法:一般低山區較干燥的地方采用此種方法。坑深30~50厘米,寬45~60厘米。也可根據地形和培育菌棒的多少而定,但每坑培育菌材不宜超過200根,以免感染雜菌。將挖好的坑底鋪一層備好的新鮮木棒,用土填好空隙,第2層放菌種(菌棒、菌枝、野生菌種等),如菌種不足,可每隔兩根新鮮木棒放一根菌材,上面放一層新鮮木棒,再蓋土10厘米,與地面平。

  ⑤半坑培法:氣溫較低,濕度較大的中山區多采用此法,坑深20~30厘米,寬45~60厘米,培放菌材可高出地面35厘米左右;在地上部分擺放菌材時,上下兩層應縱橫交錯,以免散堆。

  ⑥池培法:用片石或磚砌成深Im的池子,底部填一些沙土,放一層新材,加一層菌材(或舊菌材),蓋一層沙土,此方法堆放好後,加大濕度,在20℃~25℃條件下,40~60天即可培育出菌材。

  ⑦培育菌床:這是一種新的培菌方法,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選擇林間空地,伴生植物多,遮陰條件好,有蜜環菌的地方。一般菌床深40厘米,寬50厘米,長60厘米,床底土要挖松整平,鋪一層干樹葉,其上順擺5根菌棒材,間距6~9厘米,每隔10厘米呈八字形擺放菌枝(菌種),用細土填空至平後,覆土5~6厘米,再加鋪一層干樹葉。挖菌床時,坑與坑間留出Im距離,以便在栽培時取出上層菌棒,再加放5根新菌棒,便可栽一窩,以充分利用苗床。

  (2)無性繁殖:用小天麻作種麻進行繁殖。目前我國大部地區采用這種栽培方法。栽培日期,一般冬栽於11月,春栽於3~4月,以冬栽為好。種麻選擇白麻和米麻為好,每個重量5~10克最佳。選擇無病斑、無創傷、無凍害、無腐爛、體形呈紡錘形、芽眼明顯的作種麻。有的也用箭麻作種麻,但要去掉頂芽。種栽用量,要以種麻的大小和一窩菌材數量多少而定,一般每窩用9~10根菌材的,一根菌材放種麻5~6個,重量50~60克,每窩下種量500g左右為宜。

  目前在大面積生產中主要有下列方法:

  ①菌材伴栽法:挖40厘米的深坑,將培育好的菌棒放在坑底,間距5厘米。每根菌棒並行擺上種麻,菌棒的兩端也放種麻,種麻要緊靠菌棒。米麻撒播在菌棒兩則。栽完一層,填土3~5厘米,以不見底層菌材為宜。再用上述方法栽種第2層,最後蓋土10~15厘米,略為高出地面。

  ②菌材加新棒栽培法:一般用10根菌棒,底層放5根培育好的菌棒,再間隔放入未培菌的5根新材。種麻放在培育好的菌材兩側,按菌材伴栽法進行栽種。

  ③菌床栽培法:栽培時挖開培育好的菌床,取出上層5根菌材,下層的不動,按菌材伴栽法栽人種麻,填土3~5厘米。再用上層5根菌材栽種第2層,然後蓋土10~15厘米。這種方法接菌率高,成活快,產量高。也可把培育好菌床栽時扒開,取出5根菌材,加入5根新材,重新栽一窩。再用取出的5根菌材,加5根新材,另栽一窩。

  ④作畦栽培法:在山區林間或林緣坡地作畦,兩畦間留30厘米的作業道。挖松畦底土壤,以利滲水。菌材平放,間隔5~6厘米,邊擺邊加腐殖質土,按菌床栽培法栽種,可栽一至兩層。

  ⑤箱栽法:采用箱栽法不受場地和土質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閒散空地,庭院和室內等條件。這種方法既易於控制溫度和濕度,又省工省料,方法簡便。培養箱的大小要求不嚴格。一般長60厘米、寬45厘米、高30厘米即可。通常栽培土多用闊葉樹鋸末、細沙和腐殖土混合配成,比例為1:1:1。但鋸末不得太多,否則易發酵增溫而使天麻和蜜環菌受害。方法:一般每箱用4~6根菌材,栽種麻250克。北方冬季可將箱移入室內,春暖後再移放室外;南方夏季則應移搬到室內,並要適當灑水,保持適當的溫度、濕度。

  (3)種子繁殖:天麻的種子細小。一般在芒種以後抽薹,夏至前後開花,花謝結果,每株有綠豆大小的果實(麻桃)20~30個。此時應用稀紗布把麻桃包好,讓它繼續生長成熟,既能吸收陽光、水分,又能避免大風吹去桃內米子。麻桃呈現淡黑色時,米子已長老了,即連稈摘回(注意勿令種子落出),曬干作種。選擇有野生天麻的(有蜜環菌)地方挖穴播種。

  【栽培管理】天麻栽培後,生育期不進行中耕、施肥、除草。一般冬季要蓋一層落葉防止凍害,人春將覆蓋的樹葉除去,以增加地溫。雨季要在窩子上部開一“人”字形小溝,以利於排水,防止雨水流進窩內。天旱時要適當澆水,解除干旱,並要注意防止人畜踐踏,以免造成損失。

  病蟲害的防治:

  (1)病害:

  ①真菌病:已知有真菌、黃霉、白霉和綠霉等,通稱雜菌病。一般多在溫度高、濕度大,透氣不良的環境條件下發生。對菌材和天麻均發生危害(蜜環菌與雜菌鑒別見下表)。防治方法:要經常進行檢查,在菌材上發現真菌後,可取出曬1~2天,然後用刀刮掉寄生真菌處痕跡,對危害嚴重菌材應燒毀,以防傳染。

蜜環菌與雜菌鑒別

項目 蜜環菌 雜菌 菌的顏色 粉白色 白色或其他顏色 菌棒上的分布情況 以菌絲形式分布在木質部與韌皮部不發達菌絲之間及皮層中;分布在樹棒表皮;
幼嫩菌索呈棕褐色,有白色生長點,
老化後變黑色,圓形有彈性。 大多以菌絲形式分布在表,
很容易見到;白色,片狀,生長迅速;老化部分有時也出現黃棕色、白色或紅
色扁形菌索,呈扇形分布。 發光情況 發光 不發光 生活方式 兼性寄生 多數腐生
 ;

  ②腐爛病:俗稱爛窩病,是生理病害。夏季溫度高,天麻受生理性干旱,中心組織腐爛,成白漿狀,有一種特異的臭味。防治方法:目前病因不詳,主要方法是發現病株後,及時清除。

  ③水浸病:天麻生育期最怕水浸,一般水浸12~24小時天麻即腐爛,有臭雞蛋味。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栽培;降雨後要及時進行檢查,發現積水,立即排除;森林郁蔽度過大時,可進行疏枝,增加光照。

  ④銹腐病:浸染天麻塊莖,初為鐵銹色斑點,逐漸蔓延,嚴重時整個塊莖全部壞死。防治方法:一般是選擇通氣性良好的沙質壤土栽培,覆土時防止帶有染菌的枯枝落葉;注意選用無病無傷種栽。

  (2)蟲害:

  ①天牛幼蟲為害天麻:防治方法:一般用毒餌、毒土誘殺。

  ②蝼蛄成蟲或若蟲為害:防治方法:用砒霜和炒香麥麸配成毒餌,傍晚撒於天麻窩表面誘殺。

  ③介殼蟲:一般由菌棒攜帶,為害天麻塊莖。防治方法:發現菌棒上有介殼蟲時,可將菌棒燒毀;發現箭麻、白麻或米麻體表上有蟲害,可及時加工成商品,不作種用。

  ④蚜蟲:主要為害天麻花薹和花朵。防治方法:噴1000倍液氧化樂果防治。

  ⑤白蟻:主要為害菌棒,對天麻生產影響很大。防治方法:多采用挖新窩和藥物防治。

  【收獲與加工】冬栽天麻第2年冬或第3年春采挖;春栽天麻當年冬季或第2年春收獲。春季收獲稱“春麻”。天麻初冬進入休眠期後,或者早春沒萌動前,營養積累充足,此時收獲最好,稱“冬麻”。一般多在每年10~11月間收獲,收、種結合,邊收邊栽,產量高、質量好。收回以後,要及時加工,以防腐爛。首先根據天麻大小,一般重量在90克以上為一等,45~85克為二等,45克以下和碰傷挖斷的為三等。然後洗去泥沙擦去外皮,做到隨洗隨加工,以保證藥效。將天麻分批蒸或煮至斷面無白心為度,用明礬水浸洗,取出,晾曬至八九成干,用硫黃熏後,再曬或炕至全干即可。

  【藥材形狀】本品塊莖呈扁長橢圓形(野生),或類長條形(家種),皺縮,有時彎曲,長6~12厘米或更長,寬2~6厘米,厚0.5~2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微透明,有縱皺及溝紋,有時可見數輪由點狀痕組成的橫環紋(蜜環菌索痕跡),野生有的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干枯的芽苞,俗稱“鹦哥嘴”。末端有圓臍形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斷,角質樣,類白色至黃白色。氣特異,味甘。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