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茯苓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茯苓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概述茯苓為常用中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能,為醫家常用藥材之一。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和培育經驗。產品質量好、品類多,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家種茯苓主產湖北、安徽、河南三省,此外,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亦產。野生茯苓主要分布於雲南麗江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地引種試種成功,產區日益擴大,除北方外,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

  【生長環境】茯苓一般生於海拔400~1500米氣溫較高、光照較強、濕度較小的同山區,多見於陽坡。土壤以沙質為主。植被為松屬針葉林,覆蓋率在50%以上。

  【種植技術

  1、選場建場:栽種茯苓的場地應選擇沙質土壤,坡向南、西南或東南,坡度15 °~25 °。無白蟻滋生,未種過莊稼或3年內未栽種茯苓的生荒地。選好的苓場應及時深挖,深度不能淺於50厘米,並揀淨石塊、樹根、雜草。挖場一般在冬季進行。苓場翻挖後經暴曬、干燥備用。按種前順坡挖窖,窖距20厘米左右。接種後根據苓場坡度及山勢,修挖30厘米左右的排水溝,形成廂場,以便於管理。

  2、種植方法:

  (1)菌種的准備:栽培茯苓的菌種有3種類型即鮮菌核、木筒型菌絲菌種、木片型菌絲菌種。①鮮菌核:俗稱肉引,要求新鮮、完整、無損傷,重2~3.5千克,生長旺盛,表面裂紋明顯,外皮淺棕色,內部色白,漿汁充足。②木筒型菌絲菌種:俗稱木引,是傳統產區用直徑4厘米左右松樹粗枝或幼樹干為培養料,以鮮菌做種培育而成。優質木引表面灰黃色,質稍泡松(但未軟腐),香味濃厚,無雜菌污染。③木片型菌絲菌種:俗稱菌引,是用微生物組織分離方法,由菌絲中分離出菌絲體,經篩選、擴大培養而成。

  (2)備料:一般選用樹齡20年左右的松樹,直徑10~20厘米的樹干及蔸、粗枝等。備料於冬、夏兩季,北方及中原地區在立冬前後,苓農有“備料十冬臘,正月只能掃尾巴”之說。南方有的在小暑進行。

  伐樹有全伐和選伐兩種。全伐是將選好的一片松林砍光,用林場做苓場,選伐是在松材內選擇適宜的松樹進行間伐,然後運到另外的苓場進行栽種。伐樹時應注意砍彎留直、砍密留稀、砍大留小,利用蔸梢和砍栽結合。樹伐後,隨即剔去較大的樹枝。待略干燥後,用板斧將樹干從蔸至梢縱向削去3厘米左右寬的樹枝,然後每間隔3厘米各削去一道,使樹干呈6~8邊形(俗稱削皮留筋),促其加快干燥,以利茯苓菌絲生長。削皮留筋後的松樹集攏到茯苓栽培場附近,鋸成長60厘米左右的段木(俗稱料筒),並選擇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型堆碼,日曬干燥。

  挖出的樹蔸,可用同樣辦法進行削皮留筋及碼曬。未挖出的樹蔸,應選擇伐過不久、尚未腐朽、無白蟻棲居者,將地上部分削皮留筋,同時挖開蔸旁土層,砍斷根1m以外的側根,將露出土面的較粗側根削去部分根皮,進行日曬干燥。

  (3)接種:冬季備的料,多在6月初前後接種,稱夏栽。夏季備的料,多在8月末至9月初接種,稱秋栽。用段木栽種茯苓,每15kg松材用菌引8片左右或短木引(5~6厘米長的木引塊)五六塊,或用引150~250克,直徑20厘米的樹蔸,一般用菌引15~20片,或肉引0.5千克,直徑較粗,側根較多,質地較硬的樹蔸,接種量也相應增加。

  段木接種方法:在挖好的窖內先挖松底土,再擺放段木1~2層,使其留筋部位靠緊,周圍用沙土填緊,接上引種,使段木與菌種緊密吻合,最後用沙土填實封窖。不同引種接種方法有:①菌引栽培。分為順排、聚排及墊枕3種。順排法即將菌引木片從段木間的夾縫處一片片順排夾放。聚排法即將菌引木片集中疊放在段木夾縫的頂端。墊枕法即將菌引木片集中墊放在段木頂端下面。②肉引栽培。分為蔸引、貼引及墊引3種。蔸引法即將肉引的白色苓肉部分緊貼在段木截面頂端。貼引法即將肉引塊墊放在段木頂端下方。③木引栽培。分為夾引、蔸栽2種。夾引法即將木引從中間橫向對分鋸成段,將其中一段夾種在中間。蔸栽法即將木引鋸成5~6厘米長的短塊,每根段木頂端種1塊。

  樹蔸栽苓接種法:①蔸頂接種法。將菌種(菌引或肉引)集中接種在樹蔸頂端邊緣靠傳菌線部位(削皮留筋處),上面覆蓋松木片或薄松樹皮,加以保護,然後用土淹埋,堆成龜背形,四周修挖排水溝。②坎口填引法。對蔸頂凹凸不平或殘莖過高的樹蔸,在近地面部位砍或鋸1個深約10厘米的L形缺口,將菌種填放在缺口內,外用松樹皮或干松枝遮蓋,然後用土掩埋至接種缺口以上部位,並向外緩緩傾斜,呈圓土堆狀。③側根夾種法。在已干燥的樹蔸上,選較粗的側枝一個至數個,削去部分外皮,將引種夾放在側根間隙中,若間隙較大,可用細料筒或干松枝填在側枝中間,再接種。接種後用松木片或樹皮遮蓋保護,覆土封蔸。④根下墊種法。選較粗的側根一個至數個,將側根下的土層掏空,並削去根下方的部分根皮,然後將引種墊放在根下,用沙土填緊固定,覆土封蔸。

  【栽培管理

  1、查窖補種:接種1周後適時檢查,若未傳引或引種被雜菌污染,應立即換補。

  2、清溝排漬:接種後經常疏通排水溝,防止水漬及窖面水土流失。

  3、及時覆土:隨著菌核逐漸生長膨大,窖面表土常發生龜裂,使水分滲入,導致菌核腐爛。離土表較淺的菌核常長出土面,應經常檢查,及時覆土,加以保護。

  4、修築圍欄:在苓場周圍修圍欄,防止人畜踐踏,影響菌核生長。

  5、病蟲害防治:

  (1)病害:茯苓生長期間,木霉、青霉、根霉等易浸染料筒及菌核,造成病害。防治方法:種植前苓場要翻曬多日。料筒及菌種要嚴格挑選;菌核生長期注意防漬。發現污染及時處理。

  (2)蟲害:主要有白蟻、螨及茯苓虱(一種昆蟲),噬害木片菌引及茵核。防止白蟻方法:選場忌北向及無白蟻潛居的場地。發現白蟻為害,立即挖除蟻巢,或用亞砒酸、西維因等藥物毒殺。螨類使用氯殺螨砜或洗衣粉(烷基苯磺酸鈉),茯苓虱使用西維西水劑驅殺。

  【收獲與加工】家種的一般7~8月開始起窖。茯苓接種後,經10~12個月的生長,材質呈腐朽狀,菌核皮色開始變深,表皮裂紋漸漸彌合(俗稱封頂),呈淡棕色;苓場不再繼續出現新裂紋時,即可選晴天采挖,並注意從中選出優質菌核,做菌種擴大繁殖。

  采收野生茯苓,可在松林中觀察松樹生長狀況和樹樁周圍地面情況,使用鐵制鉗狀探試器,進行刺探尋找、采挖。生長有野生茯苓的周圍松樹,有明顯枯萎或衰敗現象;有的樹樁靠地面處有白色或淡棕色菌絲或菌絲膜狀物,揭開樹根皮,可見黃白色漿液滲出;樹周地面較干燥,生長的雜草不多,有時還可見到不規則的裂隙(即龜裂狀),敲打或用腳踏此處地面,可覺察到有稍空洞的聲響,此時若用鐵錐探試器插入地下,在深10~20厘米處探感有塊狀物,拔出時見到白色茯苓朽末,即可挖掘、采收。

  由於過去各地銷售習慣不同,商品規格有數十種之多,近已簡化規格。國內銷售的個苓及出口的平片加工方法如下:

  1、個苓:取挖出的新鮮茯苓(潮苓)去掉腐朽部分,刷去泥土,攤置密閉室中,先將室內墊一層雜木條(便於濾水),然後將鮮苓按1.3米寬,長度視情況而定,似砌牆樣堆碼1.3m左右的立體,用薄膜四周復空罩,任其自然升溫分解,散出菌核內水分。1~2天後薄膜四周可滿掛水珠,用手插入罩內有灼熱感時,可適當掀開部分薄膜口,透氣降溫,避免中間部分赤化。3天後拆堆,裡外苓互相換位,邊翻邊堆一次,再罩好薄膜。第2次罩薄膜時不宜罩實,使溫度保持35℃~40℃。共2次。5~7天即可取罩。此法成品緊結光滑、碎苓少。

  2、平片:擇晴天,削去潮苓外皮(苓皮)再向內削一層(即是中切),以後可開平片,把切下的平片曬至半干,再移入屋內陰晾一夜,然後壓平,再修整一次,周圍四邊修下的稱為片絲,又經過曬、晾、壓等工序,就可分裝木桶,每桶24層,每層加紙一層。多供出口。

  茯神:茯苓中間有木心的,切成正方形塊片,稱茯神。

  個茯苓的不同部位,在商品上名稱不同,效用也略有區別。茯苓皮系個苓的外表皮,多為長條狀或塊片狀,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內部白色或淡紅色。赤茯苓系除去茯苓皮後最外邊的淡紅色部分,有利水作用。白茯苓系切去赤茯苓的白色部分,有健脾利濕作用。茯神木系個茯苓中間的木心,多為彎曲不直的松根或松枝,有寧心安神作用。

  【藥材形狀

  1、個苓:呈球形、扁圓形、紡錘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等。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顯的皺紋或凹陷成溝。體重,質堅實,不易破開,破開面顆粒狀,現稜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間抱有松樹根,斷面周邊部分淡棕色或淡紅色,內部白色、細膩。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塊:是切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厚約0.5厘米,長寬各4厘米的四方塊,色白。

  3、赤茯苓:去皮後,切下茯苓外層內部的淡紅色部分。為大小不一的方塊或碎塊。深棕色或淡紅色。

  4、骰方:為茯苓去淨外皮切成立方形塊。白色、質堅實、花寬、厚在1厘米以內,均衡整齊,間有不規則的碎塊。

  5、茯神:是茯苓中心天然抱有松木心者。呈方塊狀,附有切斷的一段茯神木。色白,質堅實。

  6、茯神木:是茯苓中間的木心,多為彎曲不直的松根或松枝。外部帶有殘留的茯苓,內部為木質。質松體輕,無皮,略似朽木。

  7、茯苓皮: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內表面白色或淡紅色。體輕質松,略具彈性。

  【附錄】菌引培養方法。瓊脂培養基有2種:即馬鈴薯200克、葡萄糖30克、磷酸二氫鉀1克、硫酸鎂0.5克、瓊脂17~23克、水1000毫升,pH6。分離前將選好的健壯茯苓用清水沖洗至無泥沙,在接種箱(室)內用0.1%升汞溶液沖洗周身,進行表面消毒,再用無菌水(滅菌水)沖洗數次,除去表面藥液。待表面稍干,用滅菌刀具切開,挑取1厘米見方的菌核塊,接入培養基上;接種後置22℃~25℃恆溫培養7天左右,成為原種。松木丁培養基為小松木丁(1厘米X1厘米X0.5厘米) 25千克,米糠8.5千克,蔗糖1千克,熟石膏0.5千克。制備時先將蔗糖溶於適量水中,然後將蔗糖與上述原料拌勻,用於控時有微量水滲出,滅菌備用。在接菌箱(室)中接入茯苓原種,置250C~280C培養25~30天,成為母種。

  松木片培養基為小松木片(10厘米X3厘米X0.5厘米)在1%蔗糖加0.5%硫酸铵(或硝酸铵)配成的營養液中浸泡後,裝入廣口瓶或帶蓋搪瓷缸內滅菌待用。然後在接菌室(箱)內,用無菌操作方法,接入母種3~4塊,置25℃~28℃培養室內.經過30天左右培養成栽培種。優質菌引的菌絲色白、致密、均勻;木片稍呈腐朽狀,較易折斷,但不過於軟腐,斷面微黃色,有較濃香氣味,無雜菌污染。於林下采集著生棕紅色的菌索作菌種,再將備好的木段與采集的菌材於三四月間按3:1的比例相間擺放整齊。然後將切成碎塊的幼嫩的蜜環菌索撒在上面,用腐殖質土填空隙覆蓋,以不露木段為度,上面再蓋一層嫩葉。按此要求堆積高1m左右,並在四周蓋土10厘米左右,上邊再蓋上樹枝、蒿草或樹葉均可。天氣干旱時應適當灑水保持一定濕度。當年菌材即可培育好,備作翌年使用。

  (2)培植種苓選擇:采挖野生豬苓作種苓。選擇體重15克以上,顏色較淺,呈灰褐色的嫩菌核掰成小塊。

  ①培植時間:春秋兩季均可。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月。

  ②培植方法:先將整好的炕底部挖松,鋪一層樹葉,將培養好菌材按間隔6厘米左右擺於底層,於菌棒間放種苓5~8塊,使其靠近蜜環菌生長較多的魚鱗口上,再用樹葉填充空隙,按此要求每坑栽植2~3層,再覆蓋腐殖土,輕度鎮壓即可。也有的采取在培養菌材的同時栽植豬苓,此法將新材與菌種相間擺放於坑內,再按上述要求栽植,這樣可縮短生產周期。菌材數量視其菌材粗細而定。

  【栽培管理】豬苓生長對土壤水分要求比較嚴格。春季天氣干燥時,要適當澆水。秋季雨水大時,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夏季氣溫過高時,要覆蓋樹枝、蒿草,以降低坑內溫度。

  【收獲與加工】豬苓為多年生真菌,一般經過2個生長季節即可采挖。采挖分春秋兩季進行,最好於休眠期采挖,一般於10月底至翌年4月初。收獲時輕拖輕放,取出色黑質硬的菌核作商品。將色澤淡,體質松軟的作種苓繼續培養,連續使用3代後,其生長力減退應更換新的野生幼苓種。收獲後,除去沙土等雜質,曬干即成。

  【藥材形狀】豬苓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厘米。體輕,質硬,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細膩,按之略軟。氣無,味淡。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