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鱉甲為常用中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的功能。應用歷史悠久,深受醫、患者歡迎。為鱉科動物中華鱉(又叫團魚)Trionyxsinensis Wie克米ann的干燥背甲。主產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江西等省。其他省區亦多有分布和飼養。原為野生,近來多有飼養。
【生活習性】鱉多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常棲習在靠近水源的陸地洞穴,灌木草叢等蔭蔽處,或底層為沙泥河流、池塘、水庫中。棲息地水生動植物生長良好,魚、蝦、蚌、螺、蚯蚓和昆蟲等食物豐富,周圍環境比較安靜。
鱉為水陸兩棲動物,對環境的溫度比較敏感。產地有“春天發水走上灘,夏月炎炎柳陰潛,秋天涼了入穴洞,冬季寒冷鑽深潭”之農諺形象地勾畫出鱉的四季生活規律。
【養殖技術】
1、選場建場:飼養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土質疏松,水源清潔,排水方便,餌料充足,交通方便,環境寧靜的地方。鱉池的四周砌70厘米高的防逃牆,牆頂向池內的一側伸出10厘米寬的檐,池內的進出水口處需裝置牢固的鐵絲網,以防鱉逃跑。飼養池分為親鱉池、稚鱉池、幼鱉池或成鱉池3種類型。
(1)親鱉池:親鱉池的面積以1000~1500平方米為宜。水深1.5~2米,池底應鋪一層15厘米厚的河沙,以便冬季冬眠。池底與陸地面呈30度的斜坡,呈“鍋底”形,便於親鱉入池和上岸,池的四周圍牆應留有1.5米的空地,並在池邊設置2~3個產卵場。產卵場地稍呈斜面,防止漬水。鱉池四周栽種一定數量的金橘、黃栀子、葡萄或1年生闊葉、高稈作物。東岸、南岸不宜栽植過高的作物,否則影響通風和光照。
(2)稚鱉池:室內稚鱉池為水泥磚石結構,可建若干個,每個池的面積10~15平方米,池深0.5米,水深0.3米,池底鋪10厘米厚的沙,池內還設有休息台,約占全池面積的20%,亦可當作餌料台。室外稚鱉池又稱露地稚鱉池,泥土和水泥結構均可,面積100~200平方米,池深1~1.5米,水深0.5~1米,由深至淺,形成一個約30。的斜坡面,以便稚鱉上岸或人池。池底用沙和土築好,並在池底鋪15~20厘米厚的細沙。擇池塘的深水一端,搭設蔭棚可供投食或稚鱉棲息。
(3)幼鱉和成鱉池:稚鱉經過第1個冬眠期後即為幼鱉,第3齡以後,個體達250克以上即稱做成鱉。幼鱉池或成鱉池的結構同親鱉池,但不設置產卵池。成鱉池面積以600~1000平方米為宜,池塘過大將造成管理和捕撈不便,且水面太大,水溫、水質變化大,不利於鱉的生長發育。成鱉的休息場地或曬殼的沙場1~2米寬即可,長度可酌情確定。
2、飼養方法:
(1)親鱉的選擇:選擇外形正常,甲圓且高,皮膚光亮,背甲後緣革狀皮膚較厚,有一定堅硬度,活潑健壯,完整無傷,行動敏捷,10~15年成鱉,體重在500克以上,雌鱉與雄鱉的比例以3~4:1為宜。
(2)鱉卵的采集與人工孵化:產卵季節,整修產卵場,增添新沙,搗碎整平,保持濕潤,為雌鱉產卵創造一個較好的環境。產卵高峰期,應在產卵場地巡視,尋找卵窩,一般卵窩上面的泥沙比較疏松,有鱉爪跡印和散落的沙泥,洞口處的泥土顯得光滑。尋到卵窩後,在洞口插上標志,待8~30小時胚胎殼完全固定後,再用手輕輕扒開洞口泥土,取出鱉卵,放入墊有一層松軟物的裝卵器內,避免陽光照射或擠壓損傷。收卵後應及時將產卵處掃平。
①鱉卵的人工孵化方法:有室外孵化場孵化與溫室孵化房孵化。室外孵場孵化:場地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孵化面積根據生產量而定,四周砌1米高的圍牆,牆腳修建排水孔和通氣孔。地面呈5 度~10 度的斜坡,底層鋪10~15厘米的粗沙,以增加孵化床的汲水能力,然後再鋪10厘米厚的細沙。孵化場的最低處埋設一個水缸或水盆,水盆與沙平面一致,盆內裝2/3的清水。孵化場的頂部需要架設鋼筋或木質的框架,框架高度視孵化場的面積大小稍有不同,一般約1.5米高,上裝玻璃或蓋塑料薄膜等。受精卵采收後,可按產卵先後次序,從高向低在孵化場內依次整齊排列,卵間相隔2厘米左右,記好時間進行孵化,孵化場內溫度應控制在20℃~36℃之間,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左右,雨天和暴日中午,頂棚加蓋草席、帆布等,防止鳥、蛇、鼠、螞蟻等天敵的危害。剛產下的鱉卵為乳白色或粉紅色,大多為圓形。待50~60天時,卵殼表面全部變成粉白色或淡青色,卵殼原有的黑色逐漸消失,胚胎將卵黃全部吸收,臍囊消失,對光源檢查,殼內一團黑影,活動明顯。鱉卵孵化過程中,切忌翻動。尤其前30天容易出現壞死現象。稚鱉一般在傍晚或凌晨出殼,稚鱉孵化出來後,還要在穴中呆上1~2天,待臍干燥脫落後才能爬出沙面,尋找適宜的生活環境。
②溫室孵化房孵化:一般是在日照溫室內進行。孵化房選建條件同室外孵化場。面積以10~15平方米為宜。溫室外四周挖掘深、寬各20厘米左右的防蟻水溝,室內挖掘2~4個寬約1米,深50厘米左右,長度適度的土坑(孵化坑),河沙做孵化床,把受精鱉卵排列在沙坑裡,孵距2厘米,動物極(受精卵殼頂部白點)必須朝上,最後在鱉卵上覆蓋2~3厘米直徑為2.7厘米的中沙。孵化室四壁要設有窗口或通氣孔,牆基設有排水孔。室內溫度控制在30℃~35℃之間,孵化坑的細沙和沙的含水量為7%~8%,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經40~45天後即可殼成胚胎發育,孵化出稚鱉。稚鱉即將出殼時,在溫室的一端放置一個瓷盆或木盆,盆口與最下面的卵層在一個平面上,盆內裝5厘米深的水,稚鱉的板臍收好後會本能地爬入盆內,每天早晨可在溫室內收集稚鱉,轉入鱉池進行飼養。在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恆溫恆濕箱進行人工孵化。只需35~40天可以孵出稚鱉,孵化率可高達95%以上。
(3)投放飼養:鱉的投放季節,宜在4月中旬~10月下旬進行。投放之前應進行選擇,挑選了病鱉、受傷鱉、畸形鱉和體質瘦弱的鱉。並將稚鱉、幼鱉、親鱉與商品鱉逐批分開,分別投放,加以飼養。
【飼養管理】
1、親鱉的飼養管理:親鱉的放養密度每667 平方米 200~300只為宜。雄鱉在繁殖季節食量大,消耗的鉀質多,在4~5月間,每667平方米親鱉池內放活體螺250千克,可一次投放或分批投放,以調節和增加鱉的營養成分,此外,還應經過投放一些小魚、蝦、蚯蚓和肉類加工的副產品,以及豆餅、南瓜等餌料。投食在每天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4時左右。投食數量要根據不同季節,鱉的攝食強度而定。在一般情況下,每天的投飼量相當於池內鱉總重量的5%~10%。餌料每次應投放在固定的食台上,做到定時、定點、定量投放。
親鱉的池水的投明度經常保持在20~25厘米之間,水質清潔、新鮮、池水溶氧量充足,水色呈綠色或綠褐色,水位要穩定,控制在1~1.5米之間。深秋,當親鱉進入冬眠期以後,鱉池的水位更要求穩定。水溫下降到10℃時,親鱉則潛伏於泥沙中進行冬眠,而且多潛伏在離水面15厘米深處的泥沙中,體軀稍向上傾斜,便於頭部伸到水表進行呼吸。如果水位時升時降,影響水溫和泥溫,將不能維持鱉基本代謝的最低呼吸,影響冬眠鱉處於不安寧狀態,可導致親鱉死亡。
2、稚鱉的飼養管理:稚鱉體質嬌嫩,防御能力弱,必須精心照料,稚鱉入池後即攝食。第1、第2周應投喂熟蛋黃、水蚤、搖蚊幼蟲、蚯蚓、蚌肉、螺肉、米蝦等,還宜投喂食脂肪高的餌料。稚鱉餌料要求“精、細、鮮、嫩、軟、易消化”,營養豐富,適口性強。餌料投放量,與氣溫的變化有很大關系,一般是由少至多,溫度高則攝食強度增大,每日的投餌量為鱉的總量的5%左右。稚鱉水面飼養密度為4000~10000只/667平方米。鱉池的水質要清新,餌料碎骨和鱉的排洩物的積累,容易分解產生沼氣、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如不節制投餌量,及時灌注新水,將會影響稚鱉的生長發育。越冬之前,設立防寒風障,加深池水。在越冬池上加蓋防寒物,池底再加上一層5厘米厚的細沙,給稚鱉創造一個安全越冬的場所,越冬成活率可達95%以上。也可以把稚鱉集中到室內稚鱉池、水缸或木桶中越冬。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溫泉、工廠余熱水,建造推鱉越冬池,使其加速生長,安全越冬。
3、幼鱉與成鱉的飼養管理:稚鱉越冬蘇醒後,進入幼鱉飼養期。3~4月當氣溫回升時,1可將室內的幼鱉轉入到幼鱉池內進行飼養。選擇溫度較高的晴朗天氣轉池,要防止太陽暴曬逐步適應室外的大氣候。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幼鱉3500~6500只,成鱉670~1400只。雌雄鱉、成鱉、幼鱉要分池飼養,以避免大鱉吃小鱉的殘食現象。
幼鱉和成鱉對餌料的要求不如稚鱉嚴格,攝食量大,除了投放動物性餌料外還可投喂一部植物性餌料。春季水溫較低,可投放含脂肪較多的餌料,如動物內髒、大豆等,月投餌料為鱉體重量的5%左右。5月份以後,當水溫上升到25℃以上時,是鱉攝食量的旺盛期,應多喂食蛋白質的新鮮餌料如螺、蚌、蝦等,月投餌量為鱉體重量的10%左右。15度下和34度以上,很少攝食。
鱉大部分時間潛伏在水裡生活,水質管理的要求基本與親鱉池相同。幼鱉、成鱉或商品鱉可以在露天鱉池越冬,無需防凍措施,但要特別注意穩定鱉池的水位,池底泥沙的厚度不少於10厘米。
4、病蟲害防治:
(1)病蟲害:
①紅脖子病:病原體是產氣單孢桿菌。感染病時腹部出現紅色斑點或有霉爛的斑塊,背甲失去光澤呈黑色,咽喉部和頸部腫脹,肌肉水腫,紅腫的脖子伸長不能縮回,病情嚴重時,口鼻出血,肝脾腫大,腸道發生糜爛,全身紅腫,眼睛深濁發白,導致失明,不久死亡。此病在鱉的生長季節流行,高峰期為7~8月,傳染極快,死亡率為20%~30%。防治方法:經常保持水質清潔。在餌料中加抗生素(每千克體重約10萬U),或抑菌藥(每千克體重約10米克)制成藥餌投喂;注射青霉素,每千克鱉用15萬U,注射甲醛髒器疫苗。如發現病鱉伏於沙地,應立即捕捉出池,進行隔離飼養,鱉池用30米米ol/L生石灰水進行消毒。
②白斑病:病原體是霉菌科、毛霉屬的一種真菌。染病鱉後肢,裙邊等處出現白斑,表皮壞死,部分崩解。多流行於春初,鱉的底板容易受感染。死亡率較低,但當真菌寄生到咽喉部位時,易影響鱉的正常呼吸而導致死亡。防治方法:防止池水串塘,循環流動,以免相互感染;用生石灰消毒,經常使池水保持油綠色,以減少發病。在放養、捕捉運輸中,盡量不使鱉體受傷。鱉池內的放養密度不宜過大,發現病鱉後用2米米ol/L孔雀石綠浸泡或用碘酒塗擦患處,或用食鹽小蘇打合劑潑灑全池。
③腹甲紅腫病:病因較復雜,尚待研究。病鱉的主要症狀是脖子粗大,腹甲發紅、腫脹,嚴重時腐爛使腹甲骨板顯露,易於捕捉。防治方法:嚴禁高密度的臨時飼養和堆壓裝運。用孔雀石綠溶液、浸洗10分鐘;注射抗生素,按每千克鱉10~15萬U進行注射。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水質清潔。
④腐皮病:病原為產氣單孢菌、假單孢菌及無色桿菌等。致病菌主要從傷口處感染,病鱉四肢、頸部、尾部及甲殼邊緣的皮膚發生糜爛壞死,嚴重時四肢皮膚腐爛、爪脫落、頸部肌肉和骨骼露出,最後導致死亡。防治方法:病鱉每兩周用2~3米克/千克漂白粉藥液浴洗一次,或每月用2~3米克/千克石灰藥液淋洗。有明顯病狀的鱉,可以分池隔離治療,每5~6天用2~3米克/千克石灰藥液浴洗1次,反復3~4次,約1個月後再放回原池,用100米克/千克的磺胺藥物或抗生素藥液浸洗病鱉48小時。勤換池水,改善水質。
⑤鱉穆蛭病:由鱉穆蛭寄生引起。蟲體呈紡錘體,長13.5米米左右,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體色黃褐帶灰綠色。鱉穆蛭用後吸盤吸附在鱉的體表,常見在裙邊,四肢腋下等處,成群體叢狀或零星分布。鱉大量寄生鱉穆蛭以後,表現神態呆滯,疲倦乏力,身體消瘦,皮膚蒼白多皺,喜歡爬上陸地,攝食量明顯減少,最後引起死亡。防治方法:經常保持水質清潔;鱉池內在僻靜向陽的地建立“曬殼”場,使鱉經常進行日光浴,減少蛭病發生;用10%的氨水,8米克/千克的硫酸銅或20米克/千克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鐘殺滅,或用1米克/千克晶體敵百蟲遍灑鱉池。目前發現鱉的寄生蟲包括蛭類、螨類、原生動物和吸蟲、棘頭蟲等15種。可寄生於體表、血液及內髒,帶來嚴重危害。可用漂白粉、硫酸銅、高錳酸鉀等藥物浸洗。體內寄生蟲病的防治尚待研究。
(2)天敵:鱉是一種消極保護適應(甲殼)的爬行動物,行動較遲鈍,防御能力差,一旦受到攻擊,只能將頭、頸部和四肢緊緊地縮到甲殼內,伏在原地不動或下水潛逃。鱉的天敵很多,常見的有家貓、黃鼠狼、狗、鼠、狐狸、蛇、鴨、雞、鹭、烏鴉、喜鵲、鷹、螞蟻以及肉食性的魚類等。防治辦法:主要是加強管理,防止天敵的危害。
【收獲與加工】四季均可捕獲,以夏秋季為旺產。食用時將鱉殺死,放於沸水略燙一下,取出背甲,刮去殘肉曬干即可。
【藥材形狀】背甲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背面隆起,長10~15厘米,寬4~14厘米。外表黑褐色或墨綠色,略有光澤,具細網狀皺紋及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中間有一條縱稜,兩側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外皮脫落後,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表面類白色,中間有突起的脊椎骨,頸骨向內卷曲,兩側各有肋骨8條,伸出邊緣。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