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龜板為常用中藥。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龜板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的功能。應用歷史悠久。並為熬制龜膠的原料,藥用量頗大,野生資源日少,故近來有10余種進口龜板亦混入市場銷用。本品為龜科動物烏龜Chinemys reeuesii(Gray)的干燥腹甲。主產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等省,其他省市亦有分布。多為野生。
【生活習性】烏龜多生活在我國亞熱帶地區,常群棲於川澤湖池中。棲息地周圍長有蘆葦、苔草、蓮、水柳、水杉等水生植物,魚、蝦、螺、蝦等食物豐富,生態協調,環境安靜,有利於生長繁殖。
【養殖技術】
1、選場建場:
(1)選池:養龜池一般選擇北高南低、靠近水源、水質清潔、餌料豐富、陽光充足、環境安靜、生態協調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2)建場:飼養池的面積不宜過大,以333~667平方米為宜。主要建造設施有:一是建立防逃圍牆。用磚砌0.5米高的圍牆,其上橫砌一塊形成牆檐,防止烏龜越牆逃跑。二是圍牆內要留有30%~50%的陸地,種植一定數量的菜、菊花、栀子、金橘、蜜橘或葡萄等作物,供烏龜棲息。三是圍牆內的水池須深1~2米,設有南旱地向水池傾斜面地段(坡比約1:3),在斜坡地面上,設立1~2個暗道,暗道一端伸入水底,另一端通至烏龜“棲息亭”。“棲息亭”的面積可視地形而定,一般1.5~2平方米,高0.5~1米。“棲息亭”的東邊、西邊或南邊可安裝一張小木門或1~2個小牆洞,便於觀察亭內情況並使烏龜出入覓食和產卵。四是在水陸交界的斜坡淺水處,或龜池的四周應設淺水食槽。五是水面應斜擱一些竹、木跳板,稍露出水面,供烏龜白天曬殼或夜間歇涼。六是龜池需要設置進、出管道,便於池水排灌。
2、飼養方法:
(1)親龜的選擇:親龜必須性成熟。烏龜在台灣和海南等地4~5年,華南地區5~6年,華北地區6~7年性成熟。雌龜體重250~300克即開始產卵,以選擇300克以上的雌龜作親龜為宜,個體大的雌龜產卵數量多、卵質好,孵化出來的稚龜個體大,體質健壯,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反之則產卵數量少,卵質亦差。雄龜僅70克左右就有交配行為,但宜選擇體重200~350克作親龜為佳。選擇的親龜要求體軀健壯,有光澤,行動敏捷,無病,無外傷。雌雄的比例以3~4:1較為適宜。
(2)投放與密度:烏龜的投放季節在4月中旬至10月下旬進行(水溫穩定在20℃以上),並將親龜、成龜(商品龜)、幼龜逐批分開,分別投放於不同龜池進行飼養。投放時,先用10mmol/l.高錳鉀溶液淋洗龜體,5~10分鐘以後將龜輕輕傾放在陸地上,任其爬入水池或隱蔽處,切忌投擲池水中或直接傾入龜池。放養密度每平方米可放7~12只成龜,幼龜可增加1~2倍,稚龜可放養25~50只。
(3)喂食與食量:喂食宜早晚進行,春秋兩季氣溫較低,一般是在上午9時以後投食。投食量為龜體重的1%~2%;夏季氣候炎熱,投食應在傍晚進行,投食量為龜體重的6%~7%。餌料一定要保持新鮮,做到當天加工,當天喂完,以免污染水質發生疾病。每天投食做到定時、定點、定量。
(4)龜卵的人工孵化:一般在日照溫室內進行孵化。為了防止螞蟻的危害,應先在溫室外的四周挖掘一條深、寬各30厘米的防蟻水溝,溝內保持20~25厘米深的清水。然後在室內四周挖一長形的土坑,寬100~110厘米,深約40厘米,坑底墊一層25~30米厚的疏松不含腐殖質的紅壤上,土面排放一層受精卵,卵距1~2厘米,動物極必須朝上,在排放龜卵後應立即加蓋一層3~6厘米厚的壤土。見表土干燥後,用灑水壺灑入適量的水,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氣,濕潤(含水量12%~16%);空氣相對濕度為70%~85%;溫度穩定在33℃~35℃之間,超過或低於這個溫度,都要采取降溫或升溫措施。在正常情況下,15天左右孵化卵內的尿囊即可形成,在燈光下,可見受精卵谷粒大的胚體上伸出許多條血管,未受精的卵無胚體與血管分布。龜卵在孵化過程中,30天以前嚴防地面有強烈的震動和響聲,同時嚴禁翻動,以免影響龜卵胚胎的正常發育。經55~65天以後稚龜即可陸續出殼,孵化率一般為95%左右。稚龜出殼以後,任其在坑內休息1~2天,待板臍收黃完好後,再投放到稚龜精養池內進行飼養,池水不宜過深,保持在5~10厘米之間。池內置一個矮邊瓷底盆,每天喂絞碎的肉、蚯蚓或熟雞蛋黃等高蛋白食物。10月中旬或下旬將其轉入泥沙較深,避北向陽的小飼養池,在嚴寒的冬天池面最好加蓋覆蓋物,或轉入越冬洞(炕)內,蓋上薄薄的黃沙和稻草等物,以保持一定溫度,即可安全越冬。翌年春季待氣溫上升到20℃左右時,擇晴朗的天氣將越冬的稚龜轉至幼龜精養池內,逐漸適應大氣候,進行精心飼養。
【飼養管理】
1、生活管理:除了做好防盜、防逃、防鼠以外,還要做好水質的清潔、水位的升降。烏龜殘食與糞便容易污染水質,當池水透明度不足25厘米時,則須及時更換;同時還可在龜池內投放一定數量的鲢、鯉、鲫、鲭、羅非等夏花魚苗,進行龜魚混養,淨化水質。水溫降至15℃~18℃時,可將池水過干(選擇晴天),把烏龜轉入到較大的龜池或越冬室越冬,池水排干以後,用石灰進行消毒。
2、龜卵的護理:在產卵季節,每天清晨應到親龜池場地附近(一般距水面3~5米)且較為隱蔽的地方尋找卵窩,卵窩找到後需插上標志,隔一天再取回進行人工孵化(因胚需8~30小時後才能完全固定),在收取龜卵的過程中,應注意在雨天不宜挖取龜卵,以免龜卵上粘著泥漿;挖取龜卵的時間宜在上午8~10時進行,避免露水過多和強日光的照射,或卵筐必須備有濕潤的棉布,下墊上蓋,防止日照和龜卵震動。龜卵收回孵化室以後,應立即作孵化處理,防止龜卵脫水,影響孵化率。
3、病蟲害防治:
(1)病害:
①肺膿腫並發眼疾症:為烏龜一種常見病。病龜食欲減退,行動緩慢,體表呈灰黃色或暗灰色;雙目失明,呼吸困難,肺部色澤暗紫,且有灶性結節感和囊狀結構。隨著病情逐漸惡化,導致死亡。致病菌為副大腸埃希菌。防治方法:冬季清除地底污泥,並用生石灰進行消毒(70千克/667平方米);定期在龜池內灑施少量生石灰水。合理搭配餌料,如谷芽、麥類、豆類等。飼料要保持新鮮和清潔衛生,以提高龜的體質和抗病能力。病龜可用磺胺嘧啶鈉或氯霉素治療,藥液從烏龜的後肢基部與底板之間注入,效果較好。
②水霉病:由真菌引起,病龜體表寄生一簇簇的白色菌絲體,外觀柔軟,浸在水中如棉花纖維狀。如果池水呈綠色時,因菌絲體的細胞質和柄均染成了綠色,病龜體亦呈現出綠色。烏龜感病後,食欲逐漸減退,行動緩慢,生長停滯,症狀嚴重時,背甲被腐蝕得變薄變軟,拒食,直至死亡。對幼龜的危害比較嚴重。防治方法:保持池內水質的清潔衛生。養龜場要有30%~50%陸地面積,並在池內搭設“陽台”(也可做食台使用)和跳板,增加烏龜曬背的機會,減少病菌滋生的條件。在池中撒放100mmol/L甲醛溶液或2mmol/L孔雀石綠液,或0.4%的食鹽、0.4%的蘇打合劑進行消毒殺菌,用3%~4%的食鹽水浸洗病龜5分鐘,或0.01%孔雀石綠溶液浸10~15分鐘,晾干再放入池內。
③傷風引起的疾病:主要在越冬期間或早春、秋末冬初受西北風吹襲後而引起的。主要病狀為體表顏色暗淡無光澤,皮膚干枯,花紋不如健康烏龜清晰,不食不動,嚴重時頭部很難昂起,雙眼緊閉,四肢伸縮無力,死後頭和四肢伸出甲殼。防治方法:將病龜置於約30℃的溫水中泡4~6小時(水面不超過龜背)。然後將其轉入到溫暖濕潤,隱蔽安靜的環境,數日後即可恢復健康。為防止北風襲擊,應加強越冬期和早春、秋末的管理工作。
(2)天敵:烏龜是一種具有消極保護適應(甲殼)的爬行動物,行動較遲鈍,防御能力差,一旦受到攻擊,本能將頭、頸、四肢和尾部緊緊地縮到甲殼內,伏在原地不動,待四周沒有動靜的時候才迅速潛入水底,或逃到隱蔽的地方。龜的天敵主要有鼠、蛇、螃蟹、螞蟻、黃鼠狼、家貓、狗、雞、鴨、鵝、喜鵲、烏鴉及肉食性的魚類等。如蛇可以吞食龜卵,田鼠潛入龜池咬傷烏龜無甲殼的部位,導致潰爛引起死亡;龜卵在孵化期間常遭螞蟻的群食,剛孵化出來稚龜也可被螞蟻圍攻致死。防治辦法:在飼養過程中,切實做好管理工作,防止天敵危害。
【收獲與加工】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季為出產旺季。將捕捉的烏龜錘擊甲橋處,把上下甲砸開,刮淨筋肉;或用銳刀從尾部連削帶挖至頭部,再從頭部另一側,連削帶挖至尾部,把龜頭、龜尾、四肢與內髒挖除,刮淨甲殼上的筋肉,用清水洗淨曬干,稱為“血板”(甲),質量較佳。用沸水煮死,再取其腹甲,去淨筋肉曬干者稱為“燙板”(甲),質量稍次。
【藥材形狀】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8~15厘米,寬5~8厘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色,具紫褐色放射狀紋或大部呈紫褐色,可見角板12塊。內表面黃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淨後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截形,後端具三角形刻缺,兩側均具翼狀牆板(甲橋),有的已除去。質堅硬,可骨板縫中斷裂,斷裂外緣為牙白色,內為乳白色或內白色,有孔隙。氣微腥,味微鹹。
商品分“血板”和“燙板”。血板有光澤,不脫皮,底板有時可見血痕。燙板多無光澤,有脫皮痕跡。以血板質量較好。
【注】進口龜板有緬甸陸龜、凹甲陸龜、背甲陸龜、陸龜、地龜、刺地龜、大地龜、馬來閉殼龜、黃緣閉殼龜、馬來龜、廟龜、緬甸草龜、草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