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蕲蛇為貴重藥材。此蛇為舒筋活絡,鎮痙、攻毒、祛風濕之要藥。始載於宋·;《開寶本草》。馬志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寇宗爽曰:“諸蛇鼻向下,獨此鼻向上,背有方勝花紋,以此得名。”後因蕲州有產,故又名蕲蛇。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n acutusguenther.除去內髒的干燥全體。主產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均為野生,近有飼養。
【生活習性】蕲蛇一般生活於海拔100~1350米的山區或丘陵,多見於海拔100~700米草木繁盛陰濕處。夏季多在陰涼通風有樹有水的陰坡,秋季多在陽坡,並在亂石、倒樹、草叢附近尋找適宜的洞穴越冬。性懶不喜動。多在晚上及陰雨的白天活動。主要食物為蜥蜴、泥鳅、黃鳝、鳥、老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
【養殖技術】
1、蛇場的修建:
(1)室外蛇場:用磚砌牆圍成蛇場,牆高2.5米以上,要堅固耐用。牆面內側用水泥磨面,使之光滑,防止蛇爬出,牆基深80厘米以上,防止老鼠打洞和蛇從洞穴逃出。圍牆不設門,可在牆內設階梯。階梯高離牆約70厘米,以免蛇沿階梯爬出。牆外用石塊或用磚塊砌成階梯,以便工作人員站在牆外即可觀察牆內情況,又可進場。蛇場場地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排水。場內築些蛇洞,洞的直徑約50厘米左右,高約45厘米,頂上加蓋,以便觀察和取蛇,底層應有一部分深入地下,洞內鋪些沙土,注意防水、通氣、保溫,洞口與外界相通。場內還設小水塘、水溝和石堆,並栽種植物,盡量模擬蕲蛇的野外環境。場內養青蛙、泥鳅、黃鳝之類小動物,以供蛇隨時取食,場內裝些燈光引誘昆蟲,以供青蛙取食,形成食物鏈。水溝出入蛇場口的地上應用20~24號鋼絲編成小網擋住蛇場出人口或套住管口,防范蛇逃出及小的野生動物鑽入蛇場內。
(2)室內蛇場:用普通房屋改造,也可專門設計建房,房子四面要通風,圍以鐵網防止蛇逃出。圍牆高度不低於2.5m,牆壁與地面都塗水泥,要求平滑無縫,牆上不開窗。房內也要設水池,經常供應清水。蛇房應設兩道門,以保證工作人員安全並防蛇逃出。
(3)室內外相結合的蛇場:供蕲蛇隱蔽的蛇洞設在室內,蛇的活動場所設在室外,室內與室外相通。
(4)野外圍養:選擇小丘,有水的山灣地方,采取大圍牆,利用野外自然條件放養。在牆內新修水塘,放養魚、泥鳅、青蛙作蛇的飼料。
2、繁殖方法:蕲蛇是卵生動物,雌蛇產卵期要隨時注意,把蛇場的卵收集起來,可將懷卵的雌蛇關到蛇箱內產卵,進行人工孵化。孵化器有瓦罐、木箱,底面放墊物如廢棉絮和舊爛布塊,再把卵放在上面,溫度保持20℃~25℃,相對濕度對50%左右,隔5天翻動一次,經過30天以上便孵出幼蛇。
【飼養管理】
1、食物的投放:一般每周投放活魚、活泥鳅、黃鳝到水塘,水溝供蕲蛇吃。場內死爛食物及時清除。
2、控制溫度與濕度:蕲蛇的適宜溫度一般15℃~30℃,夏季熱時應有遮陰設備,必要時采取噴水降溫措施;冬季冷時,應及時將蛇洞培土或加蓋茅草保暖。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50%以上為宜。
3、衛生與安全措施:飼養過程中加強管理工作,蛇場要經常打掃,清除動物屍體及殘渣食物。發現行動困難、口腔紅腫、身體潰爛等其他病的蛇應及時治療或淘汰。對口腔紅腫的用雷佛奴爾溶沖洗口腔,對皮膚破傷的可用甲紫塗沫。也要注意蕲蛇的天敵如黃鼠狼、刺猬、老鷹的侵襲。放養蛇的數量應經常查對,發現少蛇應立即查明原因。飼養管理中要防止被蛇咬傷。應制定管理制度,蛇場器械應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常年備有蛇急救藥,一旦被蛇咬傷要及時治療。
【收獲與加工】有多種捕捉方法。一是壓颌法(棍壓法)。捕捉時,先用木棍或竹竿壓住蛇的身體,再另一根棍子壓住蛇的頸部,使它不能仰頭咬人,並迅速地用手從蛇的背後捏住蛇的頸部,這時放下棍子,捉住蛇的後半部,雙手把蛇捉起來,放入布袋或蛇籠內。如果該處高低不平或位置不適於壓頸,可用蛇鉤將蛇鉤至適宜的地面,然後按上述壓頸法捕捉。
若從蛇籠、蛇箱、蛇窩或蛇洞捕捉,也是先用蛇鉤把蕲蛇鉤出來,放在地上,再按上法捕捉。二是鉗夾法;用特制的頭上帶螺紋的長柄鐵鉗,將蛇的頸部或中部鉗住,放入蛇籠或布袋裡。此法夾口大小應以蛇體大小相適應,否則不易控制。三是索套法。用長約1.5m的竹竿,把竹竿的節打通,內穿雙股的繩,繩的一端做活結,另一端通過打通的竹竿穿出,作拉緊用,捕捉時可將活結套住蛇的頸部,然後收緊活結,此法捕捉蕲妒較安全。四是叉縛法。用木叉,先叉住蛇的頸部,一手固定木叉不讓蛇跑掉,另一手捏住蛇的頭頸部,然後放下木叉握住蛇的後半部,便可將蛇捉住。五是鐵鉤法。當遇到蕲蛇蜷曲成團時,可用一根長約Im帶有鐵鉤的蛇桿,鉤起蛇來,迅速裝入蛇籠或蛇袋中。六是挖洞法。蕲蛇洞一般朝南或東南,能曬到太陽,洞口平滑而光亮。若在洞外發現蕲蛇的糞便(常雜有鼠毛、鳥羽、新鮮者色黃而稀,並有一股特殊腥臭)、蛇蛻及脫落的鱗片,即可挖洞捕捉,挖洞時,注意將支洞封住。一挖到蛇就用蛇夾夾住或用蛇鉤鉤出放入袋內。
捕捉蕲蛇時要注意安全並帶一些急救藥品,以防萬一咬傷急救。
將捕獲的蕲蛇根據體型大小進行加工成蕲蛇盤與蕲蛇兩種。前者去淨內髒,用竹片逐段支撐盤或圓形,頭居中央,身向外盤兩卷半,相連處,用線縫起。用炭火炕干即成;後者系將蛇腹剖開去內髒,原條盤成圓形,烘干即成。
【藥材形狀】蛇體呈圓盤狀,頭在中央稍向上,盤徑17~34厘米。頭大扁平,呈三角形,鼻尖端向上(習稱翹鼻頭),口較寬大(習稱龍頭虎口),上颚有毒牙一對。
背部棕褐色,密被菱形鱗片,有縱向排列24個灰白色菱形花紋(習稱方勝紋),腹部撐開或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多數黑色類圓形的斑塊(習稱念珠斑),尾部漸細,末端呈三角形,角質(習稱佛指甲)。腹內壁黃白色,脊椎骨顯露突起,兩側具多數肋骨。氣微腥,味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