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麝香養殖技術與飼養管理

麝香養殖技術與飼養管理

  【概述麝香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之一。《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chus si fanicus Przewalski及原麝Moschusmoschi ferus Linnaeus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具有開竅、通經絡、止痛消腫之效。為配制丸散及外科要藥。分布於我國西藏、青海、四川、內蒙、新疆、山西、甘肅、陝西、安徽、湖北、湖南、雲南、貴州等省區。主產青藏高原、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多為野生。20世紀60年代四川馬爾康、安徽佛子嶺、陝西鎮平等地先後建立了養麝場。

  【生活習性】麝多棲息於海拔1000~4000米的高寒山區。其中馬麝2600~4000米、原麝在1500米左右,林麝在2400~3000米。麝多活動在由變質巖或石灰巖構成的山地或嶙峋多石的地方。麝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活動規律。夏季炎熱時多遷移到高山涼爽地帶,秋季漸涼時,便向較低處轉移,冬季寒冷時常遷至河谷地帶。每只麝有一定的領域范圍,領域性行為較明顯。在受到人為干擾驚嚇或敵害侵犯而逃離後,大多不久又會回到原處。

  【養殖技術

  1、選場:養麝場應在氣候濕潤、涼爽、溫差較小的山區、半山區,選地勢高、干燥、平坦寬敞,便於排水,坡度較小,土壤較為堅硬的地方。附近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供麝食用,或有良好的人工飼料基地保證飼料供應,有充足良好的水源供應,交通方便,保證養麝場與外界的良好聯系。為了減少疫情發生和保證養麝場的安靜,養麝場距居民區、牧場、礦山,工廠、學校要求2公裡以上,不要利用各類舊養殖場,盡量避開可能污染源。

  2、圈捨建築:目前養麝有圈養和籠養兩種方式。麝圈,要求坐北朝南、通風透氣、冬暖夏涼。每棟圈內,可用鐵絲網(或木板、竹板)隔成若干個4~5平方米的單個小圈,小圈牆上正中距地面80厘米左右處開一個長寬各80厘米的窗口(安上木窗),窗台寬35厘米左右,可供麝躺臥之用。小圈各設三個門,通向運動場的門,飼養員進出的門和各小圈間的門。運動場可以幾個小圈共用,也可為每個小圈單設。運動場內距圍牆(或圍網)適當的位置上最好植樹並埋設一根斜撐(與地面成45度左右的夾角)的長木桿,為麝提供蔭涼場地。

  單養籠的規格通常是:長2米、寬1米、高1米。籠中間有隔門,正面有小門便於給飼。籠子可用竹、木制作。籠養適用於初捕麝、育成麝、病麝的飼養。因麝竄跳能力強,在修築全場圍牆和圈捨圍網時,一定要求筆直,一般高2.8~3米。可用磚砌成或鐵絲網圍。磚牆頂部須用磚瓦覆蓋,向內突出30厘米左右,以防麝竄越逃跑。

  3、麝種來源及其馴化:

  (1)種麝的獵捕:長期以來,人類為獲取麝香,不惜采取“殺雞取卵”的方式,大量獵殺公麝,甚至殃及母麝和仔麝,使我國麝資源遭到很大破壞。為保護我國珍貴的野生麝源,合理解決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提倡活捕野麝以供取香和人工飼養。捕麝應在得到有關部門許可後,有計劃地合理捕捉。

  目前,我國家養麝種源大部分仍以野麝為主。在家養過程中,為防止種群退化,開發新的優良麝種,仍須野麝不斷維持。因此,我們應認真研究野麝的活捕辦法。現在民間活捕辦法有許多,主要采用設套法、獵狗追捕法、網捕法和陷阱法等。其中以獵狗追捕法和網捕法適用性廣、安全性高,對麝損害性小。根據經驗,一般活捕成麝成活率較低,產仔期活捕仔鹿成活率較高,為了方便家養,值得注意。

  近來,已研制成多用途的新式麻醉注射槍,應用到活捕野麝,以供養殖,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辦法。如果能與人工取香結合起來,這樣既可提高野生資源利用率,也可緩解麝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麝捕住後,要迅速放入運輸籠中,並用樹葉蓋好,放在靜蔽處,讓麝休息2小時後,再運走。如果運輸路途遙遠,可在當地建立臨時圈捨,暫養幾天。運輸時要防止大的振動,使麝免受過度驚嚇;天氣炎熱時,應在早、晚趕路,中午休息,勿使麝受熱;汽車運輸時,應搭上硼布。如果發現麝受傷,要及時處理,不可拖延。一般外傷可用碘酒、消炎粉、油質青霉素等塗於患處,不用包扎。對追捕過久或曾落水的麝可注射青霉素,喂服一些黃連須根熬的水。對外傷嚴重的要進行縫合或截肢等。

  (2)麝的馴化:因麝種來源於野生資源獵捕及人工飼養的初生仔麝。飼養時都須逐步馴化。一般初生仔麝較易馴化。飼養員可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多和仔麝接觸,找機會為仔麝理毛、抓癢,和它們逐步親近。喂飼時,可用食物引誘,讓其在飼養員手中取食,使它們逐步消除對人類的恐怖感,聽從飼養員的指揮。

  初捕成年麝馴化難度較大。成年麝野性較強,性情孤僻,馴化方法不當,容易造成損傷乃至死亡。可采用首先放進小而黑暗的籠圈中暫養,盡量減少干擾,多給一些飼料,任其選食。當麝對新環境基本熟悉,采食正常後,方可逐步增加接觸。當麝基本不怕人時,轉入圈捨飼養。有的麝場還進行了群體馴化嘗試。例如,給飼時,先發信號(如鈴聲),建立條件反射;給麝戴上籠頭,進行牽引馴化,培養聽從人指揮的習性,提高合群性,為群養創造條件。

  【飼養管理

  1、飼料種類:麝的食性較廣泛,各種枝葉、野果、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多為麝的食物。一般來說,麝喜食新鮮、多汁、味苦、性涼的飼料。在野外,麝的飼料種類因季節、棲息環境和植被類型不同而有所變化,麝的飼料大致可分為五類。草類:紫花地丁遠志、野苜蓿、車前草獨活、光慈姑、三葉草、蒲公英等。樹葉類:楊樹葉、枸樹葉、桑樹葉、榆樹葉、落葉松葉、蘋果樹葉等。作物類:大豆葉、荞麥葉、蘿卜(包括葉)、黃瓜、白菜、菠菜、莴苣等。精料:主要為蛋白質、澱粉等營養豐富的飼料,如豆餅、黃豆、玉米、高梁等。添加料:骨粉、貝殼粉、石灰石粉等,喂飼量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在麝的可食性飼料中,具防治疾病的植物較多,如蒲公英、鴨跖草、千裡殼、桑葉貫眾穿心蓮、山莴苣、金銀花魚腥草、九裡光、紫花地丁、車前草和松蘿等,大約有200余種,占可食種類61%以上。所以,在人工喂飼時,可根據這一特點,適時調整藥用植物種類,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投料方法:一般每日喂料2次,早晨6~7點鐘1次,傍晚5點鐘左右1次。投料以能夠吃完,不剩不缺為原則。投放飼料一般是先精後粗,精料吃完後再投粗料。精料定量供給,一般成麝每天精料100~150克,粗料650~1000克為好。飼喂量隨季節變化而有增減,6~8月最高,可在1000克以上,喂飼的時間和飼料組成一旦確定,就不要輕易變動,否則容易影響麝的食欲、消化乃至體質。當季節變更時,改變飼料品種也要循序漸進。麝的飲水要新鮮清潔、干淨的地下水、井水及江、河、湖、溪水都可。每天要改換飲水,定期清潔飲具。冬季放麝圈的飲水要注意保溫,防止凍結。

  3、分圈管理:麝的飼養一般分為大圈、小圈和籠養三種,常見的是後兩種,母麝和育成麝多為大圈飼養,按年齡標准,每5~7頭為1組,分圈飼養。配種用的種麝可小圈飼養,雌雄麝放入相鄰的圈中,這樣有助於促進雌雄麝同步發情、配種。大圈飼養的麝每圈麝群組成一旦確定後不可隨意更改,尤其是雄麝更要注意防止因組成變動造成打斗和傷亡。麝圈要求經常保持干燥通風,溫度適宜,安靜。並做好防疫衛生工作。

  4、四期飼養管理:

  (1)產香期:每年5~7月,性成熟的雄麝,進入泌香期。此期雄麝的新陳代謝全靠以往的營養儲備,體力消耗較大,抵抗力下降,如果發生疾病,易造成死亡。為此,該期前1~2個月,應增加精料,以提高蛋白質和能量物質的供給。青、粗飼料中要增喂一些新鮮多樣的具有藥用價值的飼料。泌香期過後不久,雄麝體質較為虛弱,仍需增喂精料和適口性強的青綠多汁飼料,促進雄麝體質迅速恢復。

  (2)配種期:雄麝配種的前1個月和配種期要增加精料(如煮熟的黃豆、綠豆等),青綠多汁飼料(如甘薯、胡蘿卜等),以補充維生素,調節適口性,增強性欲和體質。雌麝此期前也應注意飼料的多樣化,逐步增喂青綠多汁飼料,保證有充足的營養供應。配種後的雄麝體力消耗較多,不能急於變更飼料,待體力恢復後,再轉入正常飼養。配種期要及時觀察記錄配種情況。確定雌麝受配、懷孕後,及時調出雄麝,保持環境安靜,防止驚恐和因雄麝再度追逐造成流產。

  (3)懷孕及產仔期:雌麝懷孕以後,要保證全價飼料的充足供應。為滿足雌麝和胎兒生長發育,飼料中應適當增加骨粉或貝殼粉。產前1個月左右,適當減少精料,保證適量的運動,防止雌麝過肥,造成難產。在分娩前的5~7天,應及時將母麝調入清潔、安靜的小圈中飼養。分娩前4~8小時,母麝拒食、不安、來回奔走,飼養員要加強觀察。分娩中,只有母麝發生難產時,才允許飼養員進入麝圈協助分娩,一般情況下不應驚動分娩母麝。

  (4)哺乳與斷奶期:母麝在哺乳期的食量較大,一般應增加30%~50%的精料,中午可加喂1次。同時要注意青綠多汁飼料的供給,以促進乳汁的分泌。斷乳後的母麝營養水平還要維持一個時期,以恢復體質。l周以內的仔麝自立能力較差,最易死亡,就要尋找產仔時間相近,母性較強的單胎母麝代乳。代乳前,要用代乳母麝的圈草或糞尿把仔麝全身輕輕擦一遍,使母麝願意代乳。如果找不到代乳母麝,可用單乳人工喂養或用山羊代乳,但仔麝喂飽後,仍要放入母麝圈中,讓母麝幫助短期舐撫肛門和尿道口,使仔麝順利排除糞尿。仔麝出生半個月後,就可適當采食。這時,供給仔麝的飼料一定要營養豐富、適口性強且松軟。3個月左右仔麝可以斷奶。斷奶時,首先把母麝調出,飼養員要注意觀察,防止仔麝因離開母麝情緒不穩而造成傷亡。1周歲以內的仔麝必須喂給營養豐富、鮮嫩多樣、適口性強的飼料,飼料中要經常添加骨粉或貝殼粉,並定期增喂具有藥用價值的飼料,以利仔麝正常生長發育。

  5、種群繁育:

  (1)種群的選擇:雄麝要選擇體形高大,體質健壯,精力充沛,抗病力強,馴化良好,泌香正常,產量高,質量好,睾丸左右對稱,無隱睾或單睾,性欲強,使母麝受胎率高,多代優良性穩定,遺傳力強,年齡在3.5~6歲的。母麝一般分為繁殖群和育種群兩類。繁殖群是為了擴大再生產,只要體況正常即可。育種群是為了改良品種提高生產力的,所以,這樣的母麝必須選擇具有本種的典型特征,體質強壯,抗病力強,性情溫順,馴化良好,母性強,泌乳量高,質優,往年懷孕,分娩均正常,產仔每胎兩個以上,子代生長發育良好。宜選2.5~6歲性、體成熟具遺傳性強的母麝。

  (2)配種:麝的配種有群公群母、單公群母、單公群母和雙重交配4種方法。群公群母配種法是按照3:1或4:1的雌雄比例,將公母麝放入大圈,任其自由交配交孕。單公群母配種法是先組成3~5頭母麝繁殖群,放入1頭種公麝,配種。這種方法是目前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單公單配種法為一對一交配。雙重配種法,即3~5頭母麝組成配種群,定時輪換放入,配給兩頭公麝,直至母麝發情終止。這種方法的優點不僅可使母麝受孕率高,較好地保護利用了種公麝,而且增強了受精卵異質性,提高了後代的生命力。每胎多仔率可達90%左右,是較受推崇的好方法。為了提高麝的生產力,安徽佛子嶺養麝場進行了安徽原麝亞種與林麝的雜交試驗,取得了一定成績。而陝西省有關部門成功地保存了麝的精液,為麝的育種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6、疾病的防治:麝病防治是飼養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由於麝的馴化歷史不長,許多方面仍保持著固有的野性,膽小怕人,不易接近,容易造成飼養的觀察誤差,給及時發現和診治疾病帶來許多困難。所以,防治麝病應該以防為主,治療為輔。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經常保持圈捨以及飼料的清潔衛生。治療時為了少刺激,盡可能將藥與飼料拌在一起或投放在飲水中,給藥。避免每天一次或多次抓麝、注射,造成刺激。否則,不但不能收到預期治療效果,而且容易加重麝病以致死亡。

  (1)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有瘤胃膨脹、腸炎、仔麝下痢、便秘和食滯等。致病原因多為采食不潔,進食過量等。防治方法:加強管理,合理調配飼料,增加藥用飼料比例,發現病麝及時飼喂小蘇打、磺胺咪唑等藥物。

  (2)傳染性疾病:主要有膿腫病、巴氏桿菌病。病因主要是管理不善、圈捨擁擠、消毒不嚴、生活環境突變等。防治方法:保持圈捨清潔衛生,合理調配麝群,發現病麝及時隔離和治療,防止或減少疾病傳播。藥物可選用青霉素、磺胺類藥物等治療。

  (3)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有肺炎。原因多為氣溫急劇下降或過度奔跑,損傷肺部所致。防治方法:注意避免驚嚇,防止過量運動,增喂清肺消炎的藥用植物,病麝可使用青霉素、卡那霉素、麻黃鹼等治療。

  (4)營養性疾病:主要有軟骨病、佝偻病。病因為飼料中鈣、磷比例調配不當,消化不良及內分泌紊亂等。防治方法:合理調劑飼料的鈣磷比例,母麝妊娠、哺乳期及仔麝增喂多維鈣片、鈣鹽類藥物,並適量增加在陽光下的運動。

  (5)寄生蟲病:主要有絛蟲和蜱螨病。病因為圈捨不清潔,糞便與食宿未嚴格分隔,防疫工作不夠。防治方法:加強飼養衛生管理和糞便處理,及時清潔食具和隔離病麝,防止疾病傳播,可使用敵百蟲清除蜱螨,南瓜、白瓜(帶子)及槟榔末驅絛蟲。

  【收獲與加工】我國麝香多來自野生麝。雄麝2周歲才開始生長麝香,重量不過6~10克;五六年後產麝香可達20~30克或稍多。強壯的雄麝長香多,老麝較少。春冬季獵捕季節,捕獲後將雄麝的臍部香囊連皮割下,陰干,然後將毛剪短或除去毛殼,前者為“毛殼麝香”,後者稱“養皮麝香”。麝香新鮮時如稠膏狀,干後粉末成為黃色、顆粒為黑色,即所謂的“黃香黑子”,乃質優之品。

  家養麝,每至泌香期用特制工具刮取麝香,來年又能分泌麝香。據四川馬爾康養麝試驗場報道,采用雄性激素誘導麝分泌香,一年可多采收一次香。

  【藥材形狀

  1、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7厘米,厚2~4厘米。開口面為革質,棕褐色,略平,略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毛叢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一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後可見深棕色或灰棕色中層皮膜,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或粉末狀麝香仁及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

  2、麝香仁:野生麝香仁質柔、油潤、疏松、其中顆粒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表面紫黑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為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褐色、黃棕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人工挖取的麝,呈顆粒狀、短條狀或不規則團塊狀。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濕性,微有光澤,有少量的毛和脫落的內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鹹。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