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穿山甲是對穿山甲科穿山甲屬的統稱,共8個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穿山甲多生活亞熱帶的落葉森林。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
【生活習性】
築穴
穿山甲平時獨居於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對生活。與洞穴生活相適應,穿山甲有愛清潔的習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邊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個5~10厘米深的坑,將糞便排入坑中以後,再用松土覆蓋。洞穴的結構也很有講究,常常隨著季節和食物的變化而不同,一般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風涼爽,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進雨水,洞內隧道較短,大約為30厘米左右,裡面結構比較簡單;另一種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築於背風向陽,地勢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內結構比較復雜,隧道彎彎曲曲,形似葫蘆,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牆,長度可達10余米,還經過二、三個白蟻的巢,成為其冬季的“糧倉”,洞的盡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凹穴,裡面鋪墊著細軟的雜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臥室”,也用作“育嬰室”。
活動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堅硬的硬殼令猛獸難以咬碎或下咽,穿山甲的外殼是由被稱作角蛋白的有機骨骼結構組成,它大約占穿山甲總體重的20%。當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去咬縮成一團的穿山甲時,穿山甲也會利用肌肉讓鱗片進行切割運動,割破敵人的嘴巴,試圖吃掉穿山甲的動物會被割成重傷。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蟻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裡,用長舌舔食之。
食性
穿山甲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納500克白蟻。據科學家觀察,在250畝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生態平衡、人類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養殖技術】選場建場:飼養穿山甲宜選擇潮濕、陰涼、背風、無砂石場地。由於穿山甲四肢粗短,五趾鋒利,趾爪似尖刀,掘土迅速,故建場時,應挖出表土層,直至硬土為止,再用石灰、粗砂、黃泥打成混合土,曬干後澆築水泥,然後用石塊或磚在築好的水泥板周圍砌成1.5米高的圍牆,牆壁四周用水泥抹面,使表面光滑,防止穿山甲逃跑。再將挖出的土放回場內堆成假山,假山高不宜超過圍牆,假山上可種植小灌木、雜草,小灌木未成陰時則要搭涼棚,但要注意灌木枝葉不宜伸出牆外。並在離牆1m處,在假山旁建一個小池,供穿山甲喝水和游泳。假山上可放一些牛糞和腥味餌料,以引誘螞蟻、昆蟲。一般每10㎡面積可喂養2~3對。
【飼養管理】穿山甲種源,主要靠捕捉野生獲得。穿山甲放入飼養場後,要勤喂飼料,每天傍晚應將飼料放在涼棚或洞穴周圍,也可以在場內安裝黑光燈,招引各種昆蟲,供穿山甲捕食。另外,每天要將水池灌滿,供穿山甲飲用和游泳。冬季氣候變冷,氣溫降低,宜在場內設置木箱,內墊干草,使其入箱,保暖過冬。
目前,穿山甲處於試養階段,尚未發現明顯的病害。
【收獲與加工】全年均可捕捉。秋季產量較多,春季質量較好。於山麓丘陵灌木叢雜樹林較潮濕的地方尋找,發現撒於泥沙或用狗追捕,即蜷縮成球形,此時極易捕捉。但是,穿山甲野外數量稀少,在中國,是禁止私人捕殺和食用。
將捕獲的穿山甲殺死,剝取全張鱗甲皮,曬干,即為“甲張”。將甲張置沸水中,使甲片脫落,曬干,即為“甲片”。
【藥材形狀】甲片呈扇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中央較厚,邊緣較薄,背面有縱的生長線紋,腹面底部邊緣或有數條橫皺紋。表面黑棕色或灰棕色,腹面色淡較滑潤。角質,半透明,質堅韌,有彈性,難折斷。氣微腥,味淡。湖南、安徽、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多為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