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鹿茸養殖技術與飼養管理

鹿茸養殖技術與飼養管理

  【概述鹿茸為珍貴中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生精補髓、益血助陽、強筋健骨之功能。宋·;《圖經本草》載:“鹿茸並角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有山林處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時其取茸陰干。以形如小紫茹子者為上,或雲茹子茸。太嫩血尤未具,不如分歧為馬鞍形者有力。”對鹿茸的生長及質地述之精辟,一直沿用至今。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o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的幼角。前者習稱“梅花茸”多為飼養。後者習稱“馬鹿茸”,野生飼養均有。梅花鹿主要分布於東北,近年各省多有飼養。馬鹿主產西北、西南及東北等地。

  【生活習性】野生梅花鹿冬季多生活陽坡、窪地、積雪較少的地方,春秋季到曠野或疏林地區覓食,夏季日間在林地休息,多在晨昏時刻到水草樹葉豐富的地方飲水覓食,有時遷移至高山草地避暑。行動敏捷,對周圍環境敏感,易受驚,喜群居。4~5月脫冬毛換夏毛,干角脫落長出茸角。以青草、樹葉、嫩樹皮、苔藓等為食。夏季常到鹽鹼地食鹽。

  野生馬鹿冬居常生活於溫暖向陽的地方,春季到丘陵的坡地或山林凹地處活動,夏季常見於高山或山地森林繁茂之處。群柄,常三五成群活動,雄鹿平時獨居,只在交配期才與雌鹿在一起。新疆馬鹿常大群出沒,性情較東北馬鹿溫順。

  【養殖技術

  1、選場建場:養鹿場應根據氣候、地形地貌、植物等自然條件及社會條件綜合選擇。北方冬季寒冷,常受西北風侵襲,夏季多雨,宜選擇避風向陽、排水良好處建場。山區可以選擇三面環山,南面臨水或西北靠山,地勢平坦,不超過10度斜坡處建場。草原地區選擇地勢高燥,水源充足處建場,並在場地的西北方向栽植林帶,以防風雪侵襲。

  飼料來源是選場的首要條件,山區或半山區應有可獲取樹葉的高齡柞林,可供采草的次生材、灌木林及草地,並可墾的飼料地,放牧的疏林地、荒山及草甸子。草原地區應有足夠的放牧地、草場和一定面積的耕地。

  鹿場要有水質良好、充足的水源。周圍環境未受污染和自然疫情。

  鹿場選定後,根據飼養規模大小,修建鹿捨、飼料庫、輔助生產區以及必要的管理設施。

  2、飼養方法:

  (1)種鹿選擇:確定種鹿應從系統選擇和個體選擇兩方進行。系統選擇是根據種鹿是否具備雙親的優良特性、特征,以及遠緣血統,來全面評定育種價值。種鹿應體質強健,營養良好,肥度適宜,性器官發育正常。種公鹿應選雙親生產能力高,遺傳力強,適應性及抗病性強的後代,年齡以4~7歲壯年為宜。種母鹿(群)一方面通過系統選擇來確定,即挑選優良種鹿的後代,定向培育獲得預選母鹿,再經過1~2次繁育實踐加以選定。選擇年齡4~9歲,性情溫順,繁殖力高,體質強壯,乳房等器官發育良好的個體做育種母鹿。

  (2)繁育:鹿的繁育主要是純種繁育。純種繁育是梅花鹿進行本種自群繁殖選育,此法對遺傳性能和生產力的鞏固具有穩定和可靠性。

  (3)配種:

  ①單公群母配種法:根據母鹿的生產性能,年齡及體質等分成若干配種群,每群20~25頭,選2~3頭公鹿,每次放1頭於母鹿群中,3~5天替換1次。

  ②試情配種法:即在20~30頭母鹿圈內放入1~2頭試情公鹿來發現發情的母鹿,然後將發情母鹿拔出,與選定的公鹿交配。試情公鹿通常是從幼公鹿中選擇。

  ③群公群母配種法:以50~60頭母鹿為1個配種群,拔1:3或1:4混入種公鹿進行配種,並定期哄趕鹿群,截王助配。

  ④人工授精配種法:利用麻醉技術置公鹿於半昏迷狀態,用采精器刺激感覺神經使鹿射精中樞興奮而射精,收集精液,然後對母鹿進行半麻醉後人工授精。

  (4)妊娠與分娩:9~10月配種的,母鹿懷孕進入妊娠期,翌年的5~6月分娩產仔,胎1仔,少有2仔。

  (5)養殖方式:

  ①放牧飼養:即野外放牧與圈養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放牧是在馴化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放牧來鞏固和深化馴化成果,從而改變其野生習性,便於管理。放牧能充分利用豐富的天然飼料,降低飼養成本,增強鹿的體質,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生產性能。放牧要根據鹿的年齡、性別分群,每群一般150頭左右。春季、早春放陽坡,晚春放陰坡,每天5~6小時。夏季,選頂背陽處放牧,早出晚歸,中午避暑,每天8~9小時,秋季選草地、灌木林、陰坡地、溝谷地或收割後的農田地放牧,每天8~9小時。冬季,以圈捨飼養為主,也可選擇背風向陽山坡或林間放牧,每天4~5小時。

  ②圈養:即在圈捨內進行飼養和管理。圈養必須有充足的飼料,但成本較高。

  ③半圈養:在飼料豐富的大面積場地內,利用天然屏障或人工建造大范圍的圈欄,進行大群養殖。場內有簡易鹿捨和必要的飼養管理設備,此方式省工,飼養成本較低。

  【飼養管理

  1、公鹿的飼養管理:

  (1)恢復期及長茸前期的管理:公鹿經過配種後,體質較弱,為給生茸和換毛做准備,應適當喂一些含蛋白質、澱粉及礦物質較豐富的飼料。精料(糧食)每天喂2次,青飼料(青草嫩枝)及多汁飼料(蔬菜)喂2~3次,喂料時應供給溫飲水。同時加強鹿的冬季運動。

  (2)生茸期間飼養管理:以含蛋白質較高的飼料為宜,精料盡量多樣化及足夠的青粗料,多汁料和飲水(喂飲豆漿更好)。喂料應均衡定時,每晝夜喂4次,放牧後還應適量補喂精料。

  (3)配種飼料管理:應選擇口性強的飼料,以提高采食量。一般飼喂瓜類、根莖類、鮮枝葉、青草及青貯等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青綠多汁料為佳。精料定時喂2次,分群飼養管理。

  2、母鹿的飼養管理:

  (1)配種期飼養管理:9月中旬至11月上旬母鹿進入配種期,母鹿性腺活動及其卵子的生長發育需要全價蛋白質、豐富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將母鹿分成育種核心群,一般繁殖群,初配群及後備群分別進行飼養管理。

  (2)妊娠期管理:選質量好適口性強的飼料,精料中豆餅等蛋白質性飼料占30%~50%玉米和高梁等澱粉性飼料占50%~70%,青飼料應盡可能多樣化,放牧後可補飼青貯料。一般每天喂料2~3次,注意切忌飼喂酸變過高的食料。

  (3)泌乳期飼料管理:母鹿需要從飼料中吸取大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以轉化分泌乳質,哺育仔鹿。可用豆漿調拌粉碎後的精料,並喂一些米粥,大量飼喂青料和多汁料,以提高乳汁質量。

  3、幼鹿的培育:

  (1)哺乳仔鹿的管理:正常情況下仔鹿自行哺乳,如母鹿不能哺育或遇特殊情況,應選其他母鹿代養或人工喂乳。正常喂乳仔鹿隨母鹿大群生活,並設置仔鹿棲息和補飼場所。哺乳仔鹿適期適時提早補飼一些含全價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飼料。

  (2)離乳幼鹿的培育:大多數養鹿場均采取一次離乳法,於母鹿配種期間將當年的仔鹿一次斷乳撥出,按其性別、體質和出生先後分群飼養。此期應創造良好飼養條件,給予營養豐富的飼料,並應加工調制。

  (3)育成鹿的飼養管理:出生後第2年的幼鹿稱為育成鹿。飼養管理得當,有利於鹿群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飼料要求營養豐富,精料和飼料合理搭配。按性別分群飼養管理。

  4、病害的防治:目前馴養的鹿對疾病有較強的抵抗能力,致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不易覺察,待症狀明顯時,病情已重。因此必須以預防為主,經常觀察鹿的精神、食欲、反刍、呼吸及運動等情況,定期體檢,發現病情及時治療。

  (1)壞死仔鹿病:為鹿的常見傳染病,病原為壞死桿菌。常因跑跳或采偶頂撞等使蹄部遭受損傷而感染,夏秋冬季較易染病。病初蹄部腫脹、跛行,體溫上升,常躺臥,有時病灶范圍不斷擴大至內髒、發生壞死而死亡。防治方法:對鹿捨及運動場所進行消毒,並鋪墊沙土整平,避免鹿蹄受機械性損傷。發現外傷及時護理。隔離病鹿,防止傳染。染病後清除蹄部或皮膚的壞死組織及時治療。

  (2)口蹄疫:為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原是一種病毒。該病傳染非常迅速,鹿染病後表現高熱、肌肉震顫、流涎、食欲減退,反刍減少甚至停止,口腔黏膜,唇、颌、舌發生口蹄瘡,糜爛與潰瘍,並可導致牙齒脫落,四肢蹄上皮膚糜爛。防治方法:該病流行性甚快,發現病情立即劃區封鎖,嚴防傳染,染病鹿隔離治療,喂易消化飼料以保護胃腸黏膜,及時治療。

  另外,鹿的疾病還有巴氏桿菌病、破傷風、炭疽病、壞疽性肺炎、胃腸炎、瘤胃秋食、直腸穿孔鉤端螺旋體病、結核病及多種寄生蟲病;仔鹿易出現臍類、肺炎、下痢等。農藥及發霉飼料可導致鹿群中毒等。

  【收獲與加工】鹿茸一般分鋸茸和砍茸兩類。育成公鹿第1次長出的圓柱形茸,鋸下稱“一棵蔥”或“初生茸”。梅花鹿3~4歲進入正常產茸期,應以收取“二槓茸”為主。5歲以上可大量收取“三岔茸”。個體鹿茸長勢不理想或出畸茸應收“二槓茸”。一年中第2次采收的茸稱“再生茸”。馬鹿一般采收“三岔茸”和“四岔茸”。以上均為鋸茸。砍頭收取帶腦骨皮的鹿茸稱“砍茸”,可根據需要適量采收。

  采收時期一般在5月末至8月下旬。成年鹿生長“二槓茸”,如主干與眉枝肥壯,長勢良好,可適時晚收;生長“三岔茸”時,如主干細者應早收,如主干和眉枝粗壯,茸型好,上咀頭肥嫩的“三岔茸”可適當晚收。砍茸采收時期應比同規格鹿茸適當提前,生長的“初生茸”應於6月中旬鋸尖(平搓),在8月下旬分期分批收取。“再生茸”可於配種前適時采收。收取馬鹿鋸茸時,如“三岔茸”咀頭肥壯,可延至頂端溝未扭咀前收取。細干瘦條適時收取。“四岔茸”應在第5側枝分生前咀頭粗壯時適當收取。“馬砍茸”采收時同鋸茸。

  采茸方法:先將取茸鹿由鹿捨撥到小圈裡,再由小圈把鹿逐頭經通道推(逼)人保定器內保定,以限制其自由活動,便於鋸(砍)茸。保定器分夾板式、抬桿式和吊索式,或用麻醉法保定。保定後開始鋸茸,用鋸(消毒)從頭盤上2~3cm處快速鋸下鹿茸,立即將止血藥粉敷到鋸口創面上並包扎好,然後將鹿從保定器中放出來,完成鋸茸。收取砍茸,即在保定器內將鹿殺死,解下頭部,再將茸連頭蓋骨取下。取茸後應立即加工處理。

  鹿茸加工是鹿茸生產中的關鍵環節,主要有三種方法:-是排血茸加工,首先用真空泵從茸的鋸口處將茸體內的血液抽出,然後把茸固定在操作架上進行煮炸,煮炸時間,第1天煮炸加工稱第1水,之後為第2水,第3水和第4水(即第2天、第3天和第4天煮炸),連續若干次入水炸後有一間隔冷涼過程,把冷涼過程間隔的諸次煮炸合稱作排,分一排、二排……每次入水煮炸時為10~60秒不等,冷涼時間為10~35分鐘,煮炸次數及時間長短可視茸和種類、重量酌情掌握。煮炸方法:第1水常為2排,先將茸體放入沸水中(只需鋸口)燙5~10秒,取出檢查,發現茸皮有損傷可敷上蛋清面,以防煮炸時破裂;第1排煮炸經連續數次下水後,茸內大血排完,出現血沫,茸毛直立,茸頭富有彈性,散出熟蛋黃香氣時,取出冷涼。等茸不燙手時開始第2排煮炸,當茸熟透,茸內血液基本排淨,結束第1水煮炸。以後2~4日的煮炸統稱回水。第2水煮炸亦為2排,煮炸次數和時間酌減,以煮透為原則,等鋸口出現氣泡為止。然後卸掉茸架涼透,置烘箱內在65℃~70℃下烘烤30~50分鐘,取出後烘干。第3水煮炸一般只一排,煮炸時茸可不上架,當茸尖由硬變軟,再由軟變為有彈性時為止,在70℃烘烤30分鐘,風干。4水後的5~6天裡每隔1天煮1次茸頭,烘烤20~30分鐘。以後可根據茸的干燥程度和氣候情況不定期煮頭烘烤。二是砍茸煮炸加工。其方法與鋸茸加工基本相似,由於砍茸重量較大,並且連帶部分頭骨和頭皮,加工操作較為細致。三是帶血茸加工。收茸後迅速將鋸口向上立放.不要使茸內的血液流失,馬上封閉鋸口進行加工處理,經過多次連續水煮和烘烤,通過茸皮滲透作用,散掉茸內水分,把茸血中的色素及干物質保留在茸體內。主要為馬鋸茸加工,其產品多供應出口。

  近來應用現代新技術對傳統加工方法進行改造,研制出微波遠紅外線烘干加工,冷凍加工等新工藝。簡便易行,鹿茸成品質量好,很有推廣價值。

  【藥材形狀

  1、梅花砍茸:即帶腦骨的成架的茸,昔日以整架為名貴。多為“二槓”,二槓相距約i至四指。腦內前端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骨分列兩旁,俗稱“虎牙”,可借此放平。腦骨均潔白無殘肉,外附腦皮,腦皮多抽縮與腦骨下端分離。毛黃棕色,腦殼有鋸齒狀骨縫數條,質堅硬。

  2、梅花鋸茸:具一分枝者,習稱“二槓”,二槓的大挺從根部至頂端均呈圓柱形,僅有分岔處稍扁;頭荏茸挺高13~20厘米,鋸口直徑約3.4厘米,離鋸口約3.5厘米處分枝,分枝長約10~17厘米,直徑較挺略細。表皮紅棕或棕色多光潤,外附紅黃色或淡灰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稀。虎口內側均飽滿不隱,皮茸緊貼,虎口中有灰色筋脈一條,茸下部無縱稜(不起筋)。以鋸口潔白有蜂窩,外圈無骨質,體輕,單枝擲桌如朽木聲,

  品質最好。二荏茸(再生茸)挺長不圓,或上粗下細,下部縱向多起筋,皮色灰黃不等,毛紋粗糙,質較頭荏茸硬而老,鋸口外圈多已骨化,體較重,單枝擲桌上如木棍聲,質較差。

  具二枝分枝者習稱“三岔”,挺長27~33厘米,較“二岔”稍細而不圓,略顯彎弓形向後偏,分盆也較長,頂端稍尖無彎頭,下部多有縱稜及突起的疙瘩,皮紅黃色,毛略粗糙,質較次。

  3、馬鹿茸:多為砍茸。形似梅花鹿茸而粗大,分枝亦較多,側枝一個習稱

  “單門”,二個稱“蓮花”,三個稱“三岔”,四個稱“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岔”、“四岔”較多。東北產的馬茸長15~33厘米,皮灰黃色,毛青灰色或灰黃色。鋸口外圍顯骨質,分岔愈多則愈老,毛粗而疏,下部具縱稜。稍有腥氣,味微鹹。西北產的馬鹿茸長可達90厘米,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表面有稜,多抽皺干癟,側枝較長且彎曲。毛灰色或灰黑而粗長。鋸面色較深,上端紫紅色中間以下灰紅色,下部灰白色,常見角質。有腥臭氣,味鹹。四川產的馬茸分岔較多,一般為“四岔”、“五岔”、“六岔”,毛長而密。馬鹿茸品質均以挺枝飽滿,體輕,下部無稜線,斷面蜂窩狀、致密,米黃色者為佳。

  【】鹿角

  鹿角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於翌春季脫落的角。性溫、味鹹,歸肝、腎經。有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的功能。馬鹿角和梅花鹿角呈圓柱形分枝狀,通常分4~枝,全長50~100厘米,主枝彎曲,直徑3~6厘米,基部呈“珍珠盤”,第一枝與珍珠盤接近,表面灰褐色或黃棕色,有光澤。中、下部常具疣狀突起(骨釘),並有縱稜。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微帶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色或灰褐色,有蜂窩狀孔隙。無臭,味微鹹。本品除藥用外,主要為熬制“鹿角膠”的原料。

  【】鹿腎

  鹿腎,又名鹿鞭。始載於《名醫別錄》。性溫、味甘鹹。歸腎、肝、膀胱經。補腎壯陽。主治腎虛、陽痿、耳鳴、官寒不孕等症。主要為梅花鹿鞭和馬鹿鞭。

  梅花鹿鞭:陰莖全長15~45厘米,橫徑1~2厘米,扁圓形,棕紅色,有縱向淺溝。陰莖頭長5厘米左右,露出約3cm,橫徑0.9~1.1厘米,前部皺縮,短而鈍尖,包被上陰毛綠棕色。睾丸2枚,橢圓形,前約4厘米,後約3厘米,共長7厘米左右,肉質適中,棕紅色。總重50~70克。

  馬鹿鞭:陰莖粗而長,長45~60厘米,橫徑2~2.5厘米。陰莖頭頂部鈍圓,近頂部下端膨大,棕紅色,陳久者呈黑色。睾丸2枚,橢圓形,肉質,堅實,總重量100~150克。

  【】鹿筋

  鹿筋始載於唐,《新修本草》。性溫、味淡。歸肝、腎經。強筋健骨,祛風濕。用於四肢無力,風濕關節疼、腎虛等症。本品為梅花鹿或馬鹿四肢的肌腱。形狀呈細長條狀,長35~65厘米,粗1.7~3.5厘米,黃棕色,半透明,有光澤。上端帶肉質,下端有半圓形稍狹長的黑色蹄甲2個,亦有帶4個小塊蹄骨者,蹄甲處略帶皮,偶有無皮者;帶皮者皮上有棕色或淡棕色短毛。質堅韌,撕裂呈纖維狀,細如毛發,氣微腥。商品分花鹿筋和馬鹿筋兩種,馬鹿筋較粗長,花鹿筋較細短。

  【】鹿胎

  鹿胎載於清,《本革新編》和《本經逢原》。本品為梅花鹿或馬鹿的干燥胎兒。性溫、味甘、鹹,歸心、腎肝經。益腎壯陽,補虛生精。亦為“鹿胎膏”的主要原料。鹿胎已具鹿形,大小不一,全體彎曲,頭大,嘴尖,下唇較長,四肢細長,尾短,脊背皮毛有小白點,鮮時色淡,干燥後呈棕黃色。

  質堅硬。氣微腥,味淡。

  【】鹿尾

  本品為鹿科動物馬鹿、梅花鹿的干燥尾巴。為滋補壯陽之品。市售品有帶毛者與不帶毛者兩種。帶毛鹿尾系將鹿尾割下,掛起陰干而成,不帶毛者系將鹿尾入水中浸片劑,取出剪去毛及外面老皮,用浮海石搓光,陰干即成。

  雌性馬鹿尾較肥大,去毛者形似豬舌,長15厘米左右,寬約5厘米。上端切制成三角形,下端鈍圓形,中部扁圓形。表面紫黑色,滑淨具光澤,常有數條縱形皺溝。切斷面尾骨黃色皮肉紫褐色。氣腥,味淡。帶毛者形狀略同,惟帶有棕黃色或灰白尾毛。雄性鹿尾則較細瘦。花鹿尾則細瘦干癟,呈圓錐形,品質較次。

  【】鹿血

  本品為梅花鹿、馬鹿等的動脈血和鋸茸時收取的干燥血。具有補血益精的功能。干燥血呈薄片狀,紫棕色。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