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珍珠為名貴中藥材之一。具有安神定驚、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能。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海藥本草》李珣曰:“真珠出南海,石決明產地。蜀中西路女爪出者是蚌蛤產,光白甚好,不及舶上者彩耀。”宋·;蘇頌曰:“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於珠牡(亦曰珠母)蚌類也。按嶺表錄異雲: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池,謂之珠池。每歲刺史親臨珠戶,入池采老蚌,剖取珠以充貢。”這說明我國生產珍珠的大致情況,以今產情基本吻合。
本品為真珠貝Pteriamargariti era (L.)、馬氏珍珠貝Ptariamarlensii(Burker)或蚌科的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 Lea.、褶紋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等貝類動物受刺激所產生的分泌物形成的顆粒(珍珠)。近來,我國大量產人工養殖珍珠,產量甚大,並遠銷國外。
【生活習性】真珠貝生活於暖海,幼貝棲息地較淺,長大後漸向深海區移動;馬氏珍珠貝生活於波浪較為平靜的海灣、泥沙、巖礁、石礫較多的海底。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生活於江河、湖泊、池塘的水底泥沙裡,行動均緩慢。
【珍珠形成的機制】
1、天然珍珠的形成:當沙粒或小蟲等異物偶然侵入貝體,外套膜因受刺激,向結締組織凹陷,並異常增殖,形成珍珠囊,將異物包埋起來。珍珠囊則以異物為中心,層復一層地分泌珍珠質,形成有核珍珠。若外套膜病變,一部分上皮細胞脫離外套膜,陷入結締組織中,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生成珍珠;或是外套膜因受刺激(如受傷),細胞發生異常增殖,出現凹限或皺褶,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這種方式生成的珍珠,中心沒有異物,為無核珍珠。
2、人工珍珠的形成:根據天然珍珠形成的原理,人工從異體蚌上制備活的套膜上皮組織小片,與蚌殼制備的人工核,一起植入另一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植入的組織小片,依靠結締組織提供的營養,圍繞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從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若對外套膜施術時,僅植入組織小片,經組織增殖形成的珍珠囊,並向囊內分泌珍珠質,生成的珍珠則為人工無核珍珠。
【養殖技術】我國河蚌育珠,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大都采取就地取蚌就地施術,故爾育珠成功率高,效果好。
1、育珠季節:人工植片育珠,在水溫10℃~30℃時,脫片率低,傷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較好。因此,植片應選擇早春或晚秋季節,以晚秋最佳;北方由於氣溫較低,多在7月做育珠手術。
2、育珠蚌的選擇:制片蚌選2~3齡左右健壯的蚌。該蚌生活力強,外套膜細胞活躍,分泌珍珠質快,成珠好,手術容易。植珠蚌:選擇3~5齡,殼長15厘米以上,體質健壯,外殼無缺損的蚌。蚌選好並洗刷干淨後,將植珠蚌殼口朝上排放在盛水的桶中(蚌易自然開口,方便手術)送往手術室。
3、組織小片的割取:用開殼刀剝開蚌的兩殼,切斷兩殼的連接部分。用剪刀將外套膜色線及其以外的部分剪淨。用內膜開膜器和鑷子,從邊緣膜水孔位置剝離內外表皮層並將其剪下,按照結締組織朝下的方式,平攤在玻璃板上,用泡沫塑料加水輕洗外表皮,並用切片刀將外表皮修正,切成一定規格的小片,滴上清水,待小片收縮並分泌漿液後,即可使用。
小片排淨漿液後,應迅速進行植珠手術,以保證小片的細胞活力。小片制取的位置一般靠近進出水孔端的上表皮;小片形狀有正方形、正三角形和長方形等,多采用正方形;植片規格以邊長0.7~0.8厘米為大片,0.5~0.6厘米為中片,0.2~0.4厘米為小片。一般多采用同種蚌類制取的中片。近來試用不同種蚌制片,植入異種蚌體,成珠較快。
4、植珠手術:
(1)無核珍珠植珠手術:用插口器插入殼前腹緣使其微開,如殼口自然張開,可直接用開口器南後腹緣伸人殼內,讓殼口張至規定大小並用塞子固定,將殼口斜向上放在手術台上。一般開口寬度,三角帆蚌1.2厘米,褶紋冠蚌1.5厘米。洗淨中央膜內表皮和內髒團,用拔鰓板將鰓和斧足拔到暫不手術的一側,用開口針刺內表皮,造成針傷口,再用送片針挑起小片,沿外傷口送進外套膜的結締組織中間,並注意將小片表皮的一面包在中心,結締組織一面置於外層,送片深度以距外傷口0.5~1厘米為宜。用整圓器將小片整圓球形突起,使其 固定成圓形,有利於形成圓珠。
(2)有核珍珠植珠手術:該手術與無核植珠手術基本一致,只是在開口後,用通常針擴深通道1厘米以上,再一手持鉤,鉤住外套膜內表皮並將傷口適當拉起,使傷口成裂口狀,另一手持送核器,蘸水把人工核吸上並送人傷口,再用通道針將核推到結締組織裡(核距傷口不得小於1厘米)。然後再將小片(一般不超過2m㎡)送到核的上方並將小片表皮的一面貼在核的表面上。
(3)手術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手術部位。邊緣膜及其附近的內膜和鰓位處的內膜三個部位,形成的珍珠光澤好,成珠迅速,是手術較好的部位。有核珍珠手術一般在唇瓣下(肝髒下),圍心腔下的斧足基部,可植較大的核。
②插片數量與布局。插片數量要根據蚌的大小、體質、植片規格,操作人員熟練程度等靈活掌握。一般殼長15厘米以上的蚌可插中片,每只26片左右。小片布局要均勻,距離要保持在1.2厘米左右。有核珍珠手術,一般每側外套膜送核3~4粒,內髒團2~3粒。送核太多,不僅影響珍珠的質量,也容易造成蚌的死亡。
③插片的內外傷口都要盡量縮小,這樣有利於傷口迅速愈合和較快形成珍珠囊,產生珍珠。
④手術的一切用具,組織小片以及手術人員都要保持清潔衛生,嚴禁不潔操作,以免造成感染,使手術失敗。
【飼養管理】
1、術後飼養:手術後的育珠蚌應及時轉移到活水中飼養。其方法一是吊養法,分為串吊及籠吊兩種。串吊是在育珠蚌翼狀突起後部鑽一小孑L,小孔大小以14號鉛絲穿過為准,用尼龍繩將幾只蚌串在一起,吊養在水中。河蚌串吊的疏密程度和深度,應按季節、水流、水質等變化而變化。冬季間距宜小,深度宜深,夏季間距宜大。一般吊養在最上面的蚌距水面不得少於33厘米,最下面的距水底33~16厘米,上下蚌間距33cm,吊繩間距66厘米。二是籠吊法,用竹片等做成40厘米X35厘米×5厘米的籠子,每籠放入10~20個蚌,懸吊在竹架上,每籠間距1.5~2米。此外,底養法,即將育珠蚌直接播放到養殖區的水底。
目前多采用魚蚌混養的方式進行育珠。在混養中,人工投放飼料,大的碎屑由魚吞食,微小的顆粒則由蚌食用。魚類排洩的糞便,對增殖微生物有利,又為蚌提供了豐富食源,形成了良好循環。
2、改善水質:為增加水體中的浮游生物,補充蚌的飼料。一般在水體較瘦(浮游生物少)的時候,投放適量人糞、豬糞、牛糞或堆肥等有機肥料,有時也可適當施放一些無機肥料,改善水體水質,滿足蚌的食欲。此項工作應根據天氣、水質和魚蚌生活情況靈活掌握。若水質過肥,會造成水中含氧量下降,使魚蚌死亡。
3、育珠蚌的管理:手術後育珠蚌在水溫15℃~25℃,水質良好的條件下,一周左右傷口即可愈合,30℃左右愈合最快。因此,在手術10~15天後,要細致檢查,發現缺片的要及時補植,並清除死去的河蚌和附著在河蚌上的螺蛳以及水生植物,防止螞蟥、鳗魚等天敵危害。經常掌握水溫、水流和水肥的情況,適時調整水流、水質和蚌的養殖疏密度,促進河蚌生長,提高珍珠的質量和產量。
4、疾病的防治:
(1)爛鰓病:為外傷後細菌感染,症狀為鰓部顏色鐵銹色,並黏附許多異物。有的移植小片也因感染發生腐爛,不能成珠。防治方法:盡量減少植珠時的不必要損傷。手術前,組織小片用0.1%的廣譜抗生素處理,禁止不潔操作。每月在養蚌的水域適量潑灑1mg/L漂白粉或生石灰水。病蚌每只可注射0.1%的金霉素1mL,進行治療。
(2)水腫病:是缺乏鈣或營養不良,造成河蚌內髒團和外套膜腫脹、透明,閉殼肌功能減退的疾病。防治方法:給每只河蚌注射葡萄糖溶液1~2毫升;每天用珍珠層粉溶液浴病蚌20分鐘或潑灑珍珠粉廢棄液等。
(3)寄生蟲病:是由車輪蟲和纖毛蟲寄生在蚌鰓上引起的疾病。肉眼可見鰓上有白點。防治方法:在放養前用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5~20分鐘。發病季節,每隔20天適量潑灑1次3~4mg/l,敵百蟲藥液。
【收獲與加工】每年晚秋或初冬,選取培育3年左右的育珠蚌,進行采珠。其方法有兩種:一是剖蚌取珠,用刀剖開蚌的兩殼,以手擠出珍珠;或用絞肉機,把蚌絞成碎塊,用清水沖洗,分離出珍珠。二是活蚌取珠,操作過程類似插片手術,即打開蚌殼以後,用彎頭鑷子把珍珠一顆顆摘出,再將育珠蚌完好地放回池水中養殖,第2年重新制片育珠,這樣既節省育珠費用,又提高了河蚌的利用率。珍珠加工有兩道工序:一是初加工,采收後的珍珠及時放在飽和食鹽水中浸泡5~15分鐘,用清水沖洗,洗去黏液和珍珠囊碎片,然後,再放到飽和的溫香皂水泡30分鐘,再用清水洗淨,綢布擦干、打光即可。二是珍珠粉的機械加工: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中干制法是將淨珍珠放在粉碎機中粉碎成粉(粉碎過程注意不要使機器發熱),粉末用200目、250目和320目的篩成不同細度的粉末,較粗的粉粒再粉碎過篩。粉碎好的珍珠粉放入塑料袋中密封,即成珍粉商品。二是水制法,是將130目的淨珍珠粗粉,加蒸餾水調成糊狀,在球磨機中進行水磨直到符合要求為止,然後,將珍珠將漿放在烘箱中烘至含水量低於1%,再在粉碎機中粉碎即成。
【藥材形狀】珍珠呈類圓形、長圓形或卵圓形,大若黃豆,小如米粒,直徑1~8毫米。表面顯半透明狀,具銀白色、黃白色、淡粉紅色或淡藍色等特有色彩和光澤,光滑圓潤細膩、質堅,破碎後斷面有同心層紋,有的中心具有少許異物存在。用火燒之有爆裂聲,裂片銀灰色小片,仍有五彩光澤。外圍呈半透明狀。無臭、無味。以粒大、形圓、珠光閃耀、平滑細膩,斷面有層紋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