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土鱉蟲為較常用中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庶蟲。具有破淤血,續筋骨等功效。本品為鱉蠊科昆蟲地鱉Eupa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鱉Steleo phogaPlancyi (Boleny)的雌蟲干燥體。前者習稱“蘇土元”或“蘇地鱉”,後者習稱“漢土元”或“冀地鱉”。前者主產江蘇、浙江、四川、湖南等地;後者主產河北、河南、山東、北京等地。野生飼養均有。
【生活習性】土鱉蟲喜生活於有機質豐富、陰暗潮濕的場所。室內常見於廚房灶腳、作坊牆邊和柴草堆的碎屑底下。野外常棲於枯枝落葉及石塊下的松土或沙土中。具有喜潮濕、喜溫、畏炎熱、抗凍、怕光、晝夜伏出、假死、休眠及自相殘食等特性。
【養殖技術】
1、選地建地:土鱉蟲人工養殖曾采用室外建池方法進行。為更好地控制飼養溫度、濕度及管理,現多改為室內箱養、池養、甕養及房養。
2、飼養方法:
(1)種蟲來源:一般有捕捉野生和飼養選種兩種方法。
捕捉野生種蟲,可提高種性。生產上多用飼養選種,優良種蟲的標准:雌種蟲,體長、橢圓形、個大、腹部飽滿,棕褐色光滑,活動能力強,行動速度快,食量大,產卵率高,無寄生蟲病害。若種蟲,生長健壯、活潑、體型大、色澤鮮、具光澤。種卵,豆夾形、紅褐色帶有光澤、卵粒飽滿。
(2)飼養方式:飼養土鱉蟲通常在室內進行。以飼養量及條件分小型飼養、分散飼養和大型飼養。
①小型飼養:於室內采用長1米、寬0.7米、高0.48米的木箱數個,置於火炕上,內放充分晾曬處理過的沙土17~24厘米厚,保持適宜的濕度,放種蟲1~1.5千克。有的地方在室內挖甕形地洞、洞壁光滑、口小、直徑約30厘米,洞深1米左右;如濕氣大,挖土成團,要挖淺些,砌磚補高,內放松土50厘米左右。用無底的大甕埋入土中,作飼養池更好。
②分散飼養:在室內用土坯搭箱,放適量沙土及蟲種。冬季箱內溫度不低於零下10℃。有條件的,將木箱置於火炕上飼養,方便靈活,有利土鱉生長發育。
③大型飼養:選擇適當地方,設專養房,於室內搭地炕,坑上砌成若干個水泥槽,槽上留有適當間隙,分層放置同規格的木箱,進行立體飼養,四季均可。亦有在室內建深1m左右的飼養池,土壤過濕不能深挖,需砌牆增高;土壤干燥,深挖仍達不到所需濕度,可灑水增濕。池壁要堅實、光滑,上做活動頂,並留一至數個通氣孔。飼養土要選擇菜園中或田埂上含腐殖質較多的濕松土,忌用施過氨水、氮肥或農藥的土壤。剔除草根及雜物,暴曬2~3天,或用開水消毒後晾干,揉碎過篩,土粒大小似米粒或綠豆粒,濕度以手捏成團,松手即散為宜。
無論飼養箱、槽或甕口,均須用薄膜蓋好,防止土鱉蟲爬出或逃跑,以及敵害入侵。
【飼養管理】
1、調節溫濕度:防寒增溫冬季北方多采用地炕取暖;南方有的將池養轉入缸養,然後裝入比缸(徑)大6~10厘米的木箱中,缸箱之間,填入2/3的谷糠、米糠或草木灰,上蓋麻袋;有的飼養缸用2~3層麻包或稻草捆扎,缸口蓋兩層麻袋;有的將飼養缸集中於室內池中,用稻草填滿四周的空隙過冬;或者合並集中蟲體,增加飼養密度,提高抗寒能力。氣溫低於0℃,可用塑料薄膜密封內缸、池,用25~40瓦燈泡加溫,或燃炭火增溫。防暑降溫:在缸、池內灑水降溫,也可通過高速配飼料的干濕度降溫。調溫:飼養土濕度過小,會影響蟲體生長發育、產卵與孵化,以致自相殘食,噬食卵鞘;濕度過大,會影響蟲體呼吸,甚至全身沾滿泥土,腿部沾泥,重者斷腿,卵鞘發臭及寄生螨蟲。飼養土過干,可噴水或喂含水量高的飼料調節。夏季一般每隔3~4天噴水1次,噴水後,勿攪拌,避免濕土玷污蟲體,影響采食與活動。結合分檔,飼養土每隔30天左右過篩1次,除去雜質,起到調節作用。
2、調節飼養土厚度:一般飼養土厚度,1~4齡不超過8厘米,5齡以上為10厘米左右,產卵時為4~17厘米。夏天可薄些,冬天可加厚至17厘米左右,並覆蓋稻草或砻糠灰保暖過冬,每年需換土1~2次。
3、喂食:要掌握飼料干濕相兼,精料吃光,青料有余。精料搭配、以青料為主的原則。一般驚蟄後,土鱉蟲冬眠復蘇,體內營養消耗較多,先喂食精料;幼齡若蟲食量小,以精為主;6齡後進入暴食期,以粗為主,輔以精料;產卵期加喂含蛋白質的精料。喂食要精粗搭配得當,適量,以每次有少量剩余為宜,換新精料前,取出剩余飼料。夏季炎熱多喂西瓜皮、南瓜瓤等多汁菜葉瓜果飼料,或用碟盛些清水於飼養池內,以便土鱉蟲飲用。冬季喂食干樹葉,需加熱水浸悶3~6分鐘,樹葉濕潤變軟後,均勻撒在飼養土上,以蓋過70%土面為度。一般每隔2~3天喂1次粗料,3~5天喂1次精料。繁殖和活動盛期,1天1次。
4、分檔飼養:群體飼養土鱉蟲,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同期孵化的若蟲到成蟲階段,不同個體發育程度會有很大差別。為使蟲體正常發育,避免參差不齊,飼養到一定階段時,可分檔飼養。按蟲齡可分為:成蟲、高齡若蟲和低齡若蟲。按蟲體大小分為芝麻形(1~2個月若蟲形如小芝麻)、黃豆形(3~4個月若蟲,形如黃豆)、蠶豆形(5~6個月的若蟲,形如蠶豆)、拇指形(體形大小如拇指的成蟲)。根據不同齡期或體型大小分別飼養。分檔方法:一般在塑料膜上,依檔次不同,相應剪些孔,自制成篩。把大小混雜的土鱉輕輕地過篩、分檔。不宜使用鋼絲篩、篾篩。
5、定期篩卵:一般產卵期間,每隔7天將約3cm厚的飼養土表層過篩;每隔30天將飼養土全部過篩,取出卵鞘。卵鞘單獨存放,經常翻動,有利孵化,或用捏得攏,散得開的泥土,將卵鞘保存起來;亦可與低齡若蟲混養。
6、孵化:分為自然孵化與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是把卵鞘置孵化箱中,用沙埋好,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即可孵出若蟲。一般孵化箱置卵鞘0.75kg/㎡,沙埋厚度約3.3cm。自然孵化,夏季要注意通風降溫,飼養池上適當培土防曬或放帶葉樹枝遮陰,冬季用培土或草簾遮蓋,保證室溫不低於10℃,濕度要適度,防止卵鞘發臭變質。
7、蟲口密度與雌雄配比:一般飼養池放養8齡以上若蟲每平方米2500只;4~7齡若蟲每平方米15000只;3齡以下的若蟲每平方米80000只。同時注意雌雄合理配比,大面積養殖,可按雄蟲15%、雌蟲85%的配比放養。自然繁殖、雄蟲占40%左右。一般雄若蟲發育到7~8齡時,除留足健壯做種外,余者加工入藥。
8、勤檢查:經常檢查土鱉蟲的活動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現象,立即查找原因,及時處理,避免損失。土鱉蟲對農藥很敏感,極易受害。因此,各種農藥不能與飼養土鱉蟲的環境接觸。
9、病蟲害防治:
(1)病害:
①大肚病:由於飼養土與飼料含水過多,導致土鱉蟲消化、分泌紊亂、亮甲代謝功能失常。症狀是間節膜無限擴張,腹部膨脹,光澤異常,頭部變尖,失去正常習性,胃納大於正常蟲一倍,長期不脫皮。防治方法:幼蟲期保持飼養土含水量不超過20%,中蟲期或成蟲期,依生長需要,隨時調節飼養土濕度。
②胃壁潰爛病:因喂食不當,導致長期瘀食,消化不良。發生在成蟲期。症狀是腹下部中節處有黑斑點,胃壁粘連節膜,嚴重時節膜潰破,流出臭液,絕食致死。防治方法:及時調整精、粗飼料結構,保持新鮮,再拌入適量酵母片(10片/500克),抗生素和復合維生素B片或液。
③腸胃病:症狀是食欲下降,活動緩慢,體質衰弱,雌成蟲因流水或難產而死。防治方法:及時清理、更換飼養土,加喂稍帶鹼性的干飼料,如茶葉渣等,或用碳酸氫鈉片20片,土霉素5萬U或四環素5片搗碎與炒香米糠0.5千克拌勻,分次喂食。忌喂莴苣葉(生菜葉)、南瓜花、蓖麻花等青料。
④綠霉病:當池內高溫高濕或蟲口密度過大時,易發生感染。症狀是蟲體白天不出土,不進食,行動遲緩,後期在腹部顯綠色霉狀物,腿收縮、觸角下垂、體柔軟,很快死亡。防治方法:調整蟲口密度及溫濕度,定時更換飼養土,剔出病蟲,或在飼料中拌加適量的酵母片、土霉素粉或鏈霉素,增強消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發病時,采用飼料拌入青霉素藥粉0.5g/㎡或四環素0.25g,亦可用1%~2%甲醛溶液噴殺。
⑤線蟲病:被線蟲寄生後,行動緩慢,腹脹發白,口吐腹水。防治方法:注意飼料衛生,用5%鹽水拌飼料,以減輕病情。
(2)蟲害:易受螨害。症狀是蟲體四周開始時內卷,並逐漸變硬死亡。主要寄生在土鱉蟲胸、腹部及腿基節的薄膜處,對幼齡若蟲威脅最大。防治方法:隨時注意喂食量,防止余量摻入土層及有機污染,保持飼養土清潔。孵化時,及時剔除壞死卵鞘;用糠篩處理,更換飼養土,將炸面魚、骨頭等放入飼養池內,誘螨,每隔2小時取出處理;或用草繩浸米泔水,晾干後放入飼養池內誘集,也可用火燎燒表土及飼養池壁、熱殺;用40%樂果2000倍液噴灑飼養池,亦可用30%三氯殺螨砜或20%螨卵脂與飼養土摻拌驅殺。
(3)天敵:螞蟻能成群咬死土鱉蟲,影響繁育;其次是蜘蛛、蛇、鼠、壁虎及家禽等。防治方法:做好防護工作,選擇無蟻穴(洞)處飼養,或建池時,池基用氯丹粉劑或50%氯丹乳油進行清理。池內發現蟻群,要立即清缸、堵穴(洞)。池周塗3~6厘米的凡士林或機油。池邊灑少量石灰粉,或用氯丹粉拌濕土撒於池周,如池周仍有螞蟻,可將10%氯丹粉溶液在離地底高20cm處塗1圈,驅走螞蟻或用豬骨頭等誘引螞蟻集食,然後殺滅。
【收獲與加工】野生土鱉蟲在南方一般為5~9月,北方5~8月,於夜間選擇土鱉蟲常棲息處或倉房、廚房等糠堆底下翻捕,亦可用草墊、麻袋等鋪在土鱉躲藏處,搬開自然掩蔽物,等土鱉轉移到草墊物下,掀起捕捉。有的地方用炒香麥麸灑於地面,或燈光誘捕;也可將缸埋入土鱉常活動的地方,缸內與地面相平,口上放稻草等掩蔽物,引土鱉進缸,於翌晨捕收;在土鱉活動處,以草皮泥塊疊成塔式,內放草類及其喜食之物,定期翻捕。
飼養土鱉一般於10~ll月捕收產卵2年的雌蟲;如冬季加溫飼養,14~15個月就達到入藥程度。雌蟲第1年產卵量低於第1年,自然死亡率高,商品出干率低30%左右。因此,采收要結合分檔,首先捕收超過產卵盛期或已達到入藥程度及體弱不能越冬者。飼養密度過大時,留足供繁殖的雌蟲,余者大批采收;非強壯雄蟲在蛻完第7次皮後,如還沒生翅,亦可挑出加工為商品。將飼養或捕捉的活土鱉放於沸水蟲燙死後,曬干即得。或以清水洗淨泥土,再放入鹽水中煮約40分鐘(每千克蟲加鹽200克),待蟲腹部已癟時撈出,攤於席上用板輕輕壓出腹中積水後,曬干或炕干。前者稱“清水貨”,後者稱“鹽水貨”。
【藥材形狀】
1、地鱉:蟲體呈扁平卵圓形,長1.3~3厘米,寬1.2~2.4厘米,前端較窄,後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1對,常脫落。胸部有足3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節,質松脆,易碎,腹內有灰黑色內含物。氣腥臭,味微鹹。
2、翼地鱉:蟲體呈橢圓形而扁平,長2.2~3.7厘米,寬1.4~2.5厘米。背部黑棕色,通常在外側邊緣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由前胸、腹背板至尾端有一條稍隆起的脊稜線。余同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