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川烏 chuanwu
【別名】川烏頭、烏喙、奚毒、即子、雞毒、毒公、耿子、烏頭。
【英文名】Aconiti Radix。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塊根通常2個連生。莖直立。葉互生,具柄,葉片卵圓形,革質,寬5~12cm或有時更寬,掌狀三裂幾乎達基部,兩側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上部再3淺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總狀花序窄長,花青紫色,盔瓣盔形,長1.5~1.8厘米,側瓣近圓形,外被短毛,雄蕊多數,心皮3~5,離生。蓇葖果長圓形,長約2cm,無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地、丘陵地、林緣。分布於遼寧、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四川,其中四川有大量栽培。
【采收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
【藥材性狀】呈不規則的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厘米,直徑1.2~2.5厘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後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
【性味歸經】性熱,味辛、苦,有大毒。歸心經、肝經、腎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屬祛風濕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濕散寒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3~9克;研末,每次1~2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用於風寒濕痺,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藥理研究】抗炎鎮痛;降血糖;抗癌;強心;局部麻醉等。
【化學成分】塊根(母根)含烏頭鹼,次烏頭鹼,中烏頭鹼,新烏頭鹼,北草烏鹼,川烏鹼甲,異塔拉定、塔拉胺,消旋去甲基衡州烏藥鹼,尿嘧啶,烏頭多糖A、B、C、D。
【使用禁忌】生品內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蔹、白及同用。
【相關藥方】①治偏正頭痛:川烏、天南星等分。為在。蔥白連須搗爛調末,貼於太陽穴處。(《衛生易簡方》)
②治頭風:川烏、天南星等分,上為細末。每服1.5克,水一大盞,白梅一個,生姜五片,煎至五分服。(《百一選方》)
③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0.3克(炮),赤石脂30克,干姜30克,附子15克(炮),蜀椒30克,上五味末,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金匮要略》烏頭赤石脂丸)
④治胃寒腸熱,腹脹洩痢:烏頭(去皮、臍,生用)15克,栀子(去皮)0.3克,干姜(生用)0.3克;上三味,搗羅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下,食前日二。(《聖濟總錄》妙應丸)
⑤治癰疽腫毒:川烏(炒)、黃柏(炒)各30克。為末,唾調塗之、留頭,干則以米泔潤之。(《僧深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