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北沙參 beishashen
【別名】真北沙參、萊陽參、遼沙參、海沙參、銀條參。
【英文名】Glehniae Radix。
【來源】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20厘米。主根細長,圓柱形,長達30厘米,直徑0.5~1.5厘米,很少分枝。莖下部埋沙內,直立,不分枝。基生葉具長柄,基部呈寬鞘狀,邊緣膜質;葉片革質,卵圓形或寬三角狀卵形,1~3回3出分裂至深裂。兩面疏生細柔毛或無毛;莖上部葉不裂,卵形,邊緣有鋸齒。復傘形花序頂生,密生灰褐色絨毛;花瓣5枚,先端內折;雄蕊5枚;子房下位,花柱基扁圓錐形,花柱2裂。雙懸果圓球形或橢圓形,直徑達1厘米,果稜有木栓質翅,被棕色粗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產地分布】栽培於肥沃疏松的沙質土壤或野生於海邊沙灘。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稍晾,置沸水中燙後,除去外皮,干燥。或洗淨直接干燥。
【藥材性狀】細長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45厘米,直徑0.4~1.2厘米。表面淡黃白色,略粗糙,偶有殘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黃棕色。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並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甘、微苦。歸肺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陰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水煎服。用治肺熱燥咳、勞嗽痰血、熱病津傷口渴。
【藥理研究】對心髒和血壓有一定的影響,如水浸液在低濃度時能增強離體蟾蜍心髒的收縮,高濃度時出現抑制作用,心室停跳,但能恢復,對在體心髒亦有作用。近年來藥理研究有較大進展,發現具有解熱止痛、鎮痛,免疫抑制等作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花椒毒素、別異歐前胡內酯、東莨菪素、印度榅桲素、佛手柑內酯、開環異落葉樹脂酚、咖啡酸、丁香苷、香豆素類化合物等成分。另據報道,含揮發油、氨基酸及北沙參多糖。
【使用禁忌】不宜與藜蘆同用。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禁服;痰熱咳嗽者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一切陰虛火炎,似虛似實,逆氣不降,清氣不升,煩渴咳嗽,脹滿不食:北沙參15克。水煎服。(《本草匯言》引《林仲先醫案》)
②治陰虛火炎,咳嗽無痰,骨蒸勞熱,肌膚枯燥,口苦煩渴等證:北沙參、麥門冬、知母、川貝母、懷熟地黃、鱉甲、地骨皮各120克。或作丸,或作膏。每早服9克,白湯下。(《本草匯言》引《衛生易簡方》)
③治陰虛咳嗽或久咳音啞:北沙參、玄參、知母、牛蒡子各9克,生地黃15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④治肺結核咳嗽:北沙參9克,麥冬6克,甘草3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⑤治急慢性支氣管炎:北沙參、車前子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每日2~3次分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⑥治各種肺熱咳嗽膿痰,咯血,衄血,哮喘:北沙參90克,诃子,栀子、茜草、紫草、紫草茸各15克,川楝子9克。共為細粉。每次3~6克,每日2~3次煎服。(《中國民族藥志》七味沙參湯)
⑦治熱病後干渴,食欲不振:北沙參、麥冬、石斛各12克。生地黃、玉竹各15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⑧治虛火牙痛:北沙參、地骨皮各15克,生地黃、知母各9克,細辛1.5克。水煎服。(《安徽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