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白薇 baiwei
【別名】春草、芒草、薇草、白龍須、老君須、龍膽白薇。
【英文名】Cynanchi Atrati Radix Et Rhizoma。
【來源】蘿摩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根長達20厘米以上,直徑2~3毫米,外皮土黃色。莖直立,圓柱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均被有白色茸毛,尤以葉背及脈上為密。花多數,密集成傘形聚傘花序,花深紫色,副花冠5裂,與合蕊柱等長,花粉塊每室1個。瞢英果。種子多數,種毛白色。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或樹林邊緣。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挖采根部,除去殘莖、泥土,曬干。
【藥材性狀】類圓柱形,有結節,長1.5~5厘米,直徑0.5~1.2厘米。上面可見莖基,直徑在5毫米以上,下面及兩側簇生多數細長的根似馬尾狀。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鹹。歸胃經、肝經、腎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涼血、利尿。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內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陰虛潮熱、熱病後期低熱不退、熱淋尿澀等症。 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12克;治金瘡出血不止:白薇末貼之。
【藥理研究】甾體多糖苷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無鎮咳和平喘作用。毒性:腹腔注射醇提物LD50為7.5克/千克。具有退熱,抗炎等作用。
【化學成分】根中主要含強心苷、揮發油等,揮發油中主要成分是白薇素,強心苷中主要成分為甾體多糖苷。另含直立白薇苷、白薇正苷A、白前苷元A、β-香樹素乙酸酯、油酸乙酯、β-谷固醇等。
【使用禁忌】血虛無熱、陽氣外越、中寒食少便溏者慎服,汗多亡陽者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虛熱盜汗:白薇、地骨皮各12克,銀柴胡、鱉甲各9克。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②治肺結核潮熱:白薇9克,葎草果實15克,地骨皮12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風濕關節痛:白薇、臭山羊、大鵝兒腸根各15克。泡酒服。(《貴州草藥》)
④治金瘡血不止:白薇末貼之。(《儒門事親》)
⑤治火眼:白薇3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