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莪術 eshu
【別名】文莪、蓬術、羌七、廣術、黑心姜、文術。
【英文名】curcumae rhizoma。
【來源】姜科植物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細長,末端膨大成肉質紡錘形塊根,斷面黃綠色或近白色。主根莖圓柱狀,側根莖指狀,根莖斷面淡藍色、淡綠色、黃綠色至黃色。葉直立,葉片4~7,2列;葉片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下面疏被短柔毛,葉片上面沿中脈兩側有紫色帶直達基部,中脈綠色。穗狀花序從根莖上抽出,圓柱狀,苞片20多枚;花冠裂片紅色;退化雄蕊較唇瓣小,唇瓣黃色,倒卵狀。蒴果。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村旁或林下半陰濕地,亦有栽培。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采收加工】冬季莖葉枯萎後采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干或低溫干燥後除去須根及雜質。
【藥材性狀】蓬莪術:卵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皮層環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廣西莪術:環節稍突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皮層環紋黃白色。溫莪術: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苦。歸脾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屬於活血化瘀藥下屬的破血消癥藥。
【臨床應用】用量6~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用於治療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
【藥理研究】具有抗腫瘤、抗菌、升高白細胞、活血化瘀的作用;對胃腸平滑肌低濃度緊張、高濃度舒張;具有保肝作用;對急性腎功能衰竭有改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具有抗炎等作用。臨床用莪術油注射劑靜脈滴注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獲較好療效,對嬰兒RSV肺炎有較好療效且無副作用。油制劑具抗腫瘤作用,治療卵巢癌、惡性淋巴癌、肺癌、肝癌有一定療效。
【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揮發油、黃酮類、萜類等化學成分。主要有莪術呋喃烯酮、莪術醇、龍腦、大栊牛兒酮、樟腦、姜黃烯、姜黃酮、莪術二酮、桂莪術內酯、胡蘿卜苷、β-谷固醇、棕榈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孕婦禁用。
【配伍藥方】①治吞酸吐酸:莪術30克,川黃連15克(吳茱萸15克同煮,去吳茱萸)。水煎服。(《丹溪心法》)
②治婦人血積血塊,經閉:莪術、三稜各30克,熟大黃30克。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慎齋遺書》)
③治婦人血氣攻心,痛不可忍並走注:莪術(油煎乘熟切片)15克,玄胡索0.3克。上為細末。每服1.5克,食前淡醋湯調下。(《雞峰普濟方》玄胡索散)
④治傷撲疼痛:莪術、白僵蠶、蘇木各30克,沒藥15克。為末。每服6克,水煎溫服,日三五服。(《博濟方》蓬莪散)
⑤治漆瘡:以莪術、貫眾煎湯洗之。(《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