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葛根 gegen
【別名】干葛、葛條、粉葛、甘葛。
【英文名】Radix Puerariae 、 Lobed Kudzuvine Root。
【來源】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籐本。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肥厚。葉互生;具長柄;三出復葉,頂端小葉的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有時有3波狀淺裂,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較密;側生小葉較小,偏橢圓形或偏菱狀橢圓形,有時有2~3波狀淺裂。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密被黃白色茸毛;花密生;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蝶形花藍紫色或紫色;花萼5齒裂,萼齒披針形;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瓣狹橢圓形,較旗瓣短,通常僅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二體(9+1);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扁平,密被黃褐色的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澤。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草叢路旁及疏林中較陰濕的地方。分布於全國各地。
【采收加工】春、秋采挖,洗淨,除去外皮,切片,曬干或烘干。
【藥材性狀】完整者圓柱形,商品常為斜切、縱切或橫切的片塊,長4~36厘米,直徑4~14厘米,厚0.5~1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有時可見橫長的皮孔及殘存淡棕色外皮。切片粗糙,纖維性強。橫切片可見由纖維及導管所形成的同心性環紋。質輕。氣微,味微甜。以塊大、質堅實、色粉性足、纖維少為佳。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辛。歸脾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用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洩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等。
【藥理研究】藥理實驗表明,葛根具有p-受體阻斷劑作用,是心血管作用的基礎;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可收縮或舒張平滑肌;還具有擴張冠狀動脈血管和腦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和腦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應,降低血壓、降血糖和解除腸管痙攣等作用。
【化學成分】主要含黃豆苷元、黃豆苷、葛根素。用HPLC法測定野葛及其同屬根中的總黃酮及黃豆苷元、黃豆苷、葛根素的含量,野葛根的總黃酮含量最高。另含鷹嘴豆芽素、葛根素-4-β-O-葡萄糖苷、4’-甲氧基葛根素、葛根苷A,葛根苷B、胡蘿卜苷、p-谷固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凡中氣虛而熱郁於胃者,不可輕投。
【配伍藥方】①治熱毒下血,或因吃熱物發動:生葛根二斤。搗取汁一升,並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師集驗方》)
②治暑天痢疾:干葛、烏梅、甘草三味。濃煎湯一碗服之。(《沈氏經驗方》)
③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飲之。取醒止。(《千金要方》)
④治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頓服。(《廣利方》)
⑤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生葛根,搗取汁,每服小盞。(《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