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川楝子 chuanlianzi
【別名】金鈴子、苦楝子、楝子、楝樹果、川楝樹子、川楝實。
【英文名】Toosendan Fructus。
【來源】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落葉喬木,高達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2回羽狀復葉,小葉5~11,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長卵形,長4~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常偏斜,全緣或有疏小齒,幼時兩面密被黃色星狀毛,後僅主脈及葉面有小疏毛,圓錐花序腋生。花萼5~6,花瓣5~6,紫色或淡紫色,雄蕊為花瓣的2倍,花絲連合成筒狀,子房上位,瓶狀,6~8室。核果橢圓形或近圓形,長15~3厘米,直徑1.3~2.5厘米,黃色或黃棕色,內果皮木質堅硬,通常有6~8稜。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產地分布】生於平原、丘陵或者栽培。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采收加工】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藥材性狀】類球形。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呈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種子黑棕色。氣特異,味酸、苦。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有小毒。歸肝經、小腸經、膀胱經。
【功效與作用】舒肝、行氣、止痛、驅蟲。屬理氣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湯內服,用治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藥理研究】阻斷神經肌肉接頭間的傳遞;驅蟲;抑菌。
【化學成分】含驅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苦楝子酮,21-O-乙酰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梣皮樹脂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配伍藥方】①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治不愈者:川楝子、玄胡各30克,上為細末。每服9克,酒調下。(《保命集》金鈴子散)
②治肋間神經痛:川楝子9克,橘絡6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妊娠心氣痛:川楝子、茴香(炒)各9克,艾葉末(鹽炒)4.5克。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衛生寶鑒》火龍散)
④治凍瘡:川楝子120克。水煎後乘熱熏患處,再將藥水泡洗。(《湖北中草藥志》)
⑤治寒疝疼痛: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吳茱萸(湯泡)3克。水煎。(《醫方集解》導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