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余甘子

余甘子

余甘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余甘子 yuganzi

  【別名】余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榄、望果、油甘子、牛甘子。

  【英文名】Phmllanthi Fructus。

  【藥用部位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成熟果實(藏族習用藥材)。

  【植物形態】落葉灌術或小喬木,高1~8米。老枝灰褐色,多分枝,小枝披銹色短柔毛。單葉瓦生,無柄。托葉線狀披針形,紅棕色,葉密集為兩列,極似復葉,葉片長圓形,長1~2厘米,寬3~6毫米,先端鈍,基部圓或偏斜,全緣,兩面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細小,常3~6朵簇生於葉腋呈團傘花序,通常有數朵雄花和1朵雌花,花萼6,黃色,倒卵狀長圓形,長不及2毫米。無花瓣,雄花有短柄,雄蕊3~5,花絲合生,花盤腺體6,三角形,與萼片互啦,雌花近無柄,花盤杯狀,邊緣撕裂狀,包圍子房達一半以上,子房3室。蒴果球形或扁圓形,有6稜。成熟時淡黃色或帶紫紅色,干後開裂成6瓣。種子6,外種皮堅硬,褐色,稍帶三稜形,有3個突起。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坡、灌叢中或路旁邊。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區。

  【采收加工】冬季至次春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藥材性狀】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2厘米。表面棕褐色或墨綠色,有淺黃色顆粒狀突起,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稜,果梗長約1毫米。外果皮厚1~4毫米,質硬而脆。內果皮黃白色,硬核樣,表面略具6稜,背縫線的偏上部有數條筋脈紋,干後可裂成6瓣,種子6,近三稜形,棕色。氣微,味酸澀,回甜。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酸、澀。歸肺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屬消食藥。

  【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湯服。用治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干。

  【藥理研究】抑菌;降血脂。

  【化學成分】果實含鞣質,其中有葡萄糖沒食子鞣甙,沒食子酸,並沒食子酸,鞣料雲實精,原诃子酸,羽扇豆醇,诃黎勒酸,诃子酸,诃子次酸,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干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沒食子酸,油柑酸,余甘子酚。種子含固定油約26%,油中含亞麻酸 8.8%,亞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榈酸3.0%,肉豆蔻酸1%等。

  【使用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痛,口干煩渴,維生素C缺乏症(壞血病):每用(余甘子)鮮果10~30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哮喘:余甘子21個,先煮豬心肺,去浮沫再加余甘子煮熟連湯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食積嘔吐,腹痛,洩瀉:余甘子果5~10枚或鹽漬果5~8枚嚼食;或鹽浸果液1湯匙,開水沖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高血壓病:余甘子鮮果5~8枚生食,日服2次。(《福建藥物志》)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