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馬鞭草 mabiancao
【別名】燕尾草、馬鞭梢、蜻蜓草、龍芽草、退血草、白馬鞭。
【英文名】Verbenae Herba。
【藥用部位】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Verbenafficinalis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莖方形,節及稜上被硬毛。葉對生,近無柄,葉片卵圓形至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生葉常有粗鋸齒及缺刻,莖生葉多數3深裂,裂片邊緣有不明顯的粗鋸齒,兩面均被硬毛,尤以下面脈上為多。穗狀花序細長,頂生或腋生;每朵花下有1枚卵狀鑽形的苞片;花萼管狀,膜質,5齒裂;花冠管狀,淡紫色至藍色,5裂,近二唇形;雄蕊4枚,著生於花冠管中部,2強,花絲短;子房上位,4室。蒴果長圓形,外果皮薄,成熟時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產地分布】生於路旁、田野、山坡、溪旁或村落附近。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6~8月花開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去淨雜質,曬干。
【藥材性狀】莖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縱溝,長0.5~1米;表面綠褐色,粗糙;質硬而脆,斷面有髓或中空。葉對生,皺縮,多破碎,綠褐色,完整者展平後葉片3深裂,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細長,小花多數,排列緊密,有的可見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無臭,味苦。
【性味歸經】性涼,味苦。歸肝經 、脾經。
【功效與作用】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湯服。用治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痺、水腫、熱淋。
【藥理研究】臨床用馬鞭注射劑治療瘧疾,對控制症狀及殺滅瘧原蟲有一定作用。水煎液有一定鎮咳作用,鎮咳的有效成分為β-谷甾醇和馬鞭草苷。動物實驗表明,水及醇提物有消炎、鎮痛作用;水煎液及酊劑對白喉桿菌等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大鼠及人體子宮肌肉均有一定興奮作用。對交感神經末梢小量興奮,大量抑制;對哺乳動物可促進乳汁分泌。有擬副交感作用。
【化學成分】含馬鞭草苷、戟葉馬鞭草苷、羽扇豆醇、β-谷甾醇、熊果酸、桃葉珊瑚苷、咖啡酸、齊墩果酸、桃葉珊瑚苷、馬鞭草新苷等成分。葉中含馬鞭草新苷、腺苷及β-胡蘿卜素。根莖中含水蘇糖。
【使用禁忌】氣血虛、胃氣弱及孕婦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傳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馬鞭草、車前草、雞內金各15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②治急性膽囊炎:馬鞭草、地錦草各15克,玄明粉9克。水煎服。痛甚者加三葉鬼針草30克。(《福建藥物志》)
③治腸炎,痢疾,泌尿系感染,尿血:鮮馬鞭草30~60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④治痛經:馬鞭草、香附、益母草各15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⑤治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⑥治療急慢性濕疹:鮮馬鞭草全草90克。洗淨置瓦器中(忌用金屬類器),加水500毫升,煮沸。待冷後,外洗患處,每日數次。[《江西中醫藥》19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