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竹茹 zhuru
【別名】竹皮、青竹茹、淡竹茹、竹二青、青子竹。
【英文名】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藥用部位】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莖稈Bambusa tuldoides Munro的間層。
【植物形態】青稈竹:常綠喬木狀。稈叢生,頂端稍下彎,幼時被白粉。稈環、箨環均被氈毛,稈箨長,短於節間,脫落性,箨鞘背面無毛。箨耳顯著。箨葉呈狹三角形。枝簇生,主枝較粗長。小枝具3~4葉,葉片狹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短柔毛。花枝每節有單生或簇生的假小穗,近圓柱形而微壓扁,先端尖,淡綠色,小穗有小花5~8朵。 大頭典竹:常綠喬木狀。節與節間微作“之”字形折屈,頂端下垂。節上密被棕黑色氈毛;箨鞘大,幼時近革質,背面具深棕色刺毛,老時硬紙質;箨耳極小。箨舌邊緣齒裂。箨葉小,卵狀披針形。枝簇生,主枝粗長,小枝具7~10葉;葉片矩形兼披針形,上面有小刺毛。花枝每節有單生或簇生之假小穗,呈矩形兼披針形,黃綠色,干後呈枯草色。含花6~10朵。
【產地分布】多生於平地或丘陵,為常見栽培竹類。分布於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陰干。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藥材性狀】卷曲成團,不規則絲條狀或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松,質柔韌,有彈性。氣微,昧淡。
【性味歸經】微寒性,味甘。歸胃經、膽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清化熱痰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服或熬膏服。用治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藥理研究】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抗菌。
【化學成分】含多糖、氨基酸、酚性物質、樹脂類、黃酮類成分、對苯二甲酸-2' -羟乙基甲基酯、松柏醛、2,5-二甲氧基一對苯醌、對羟基苯甲醛、丁香醛、對香豆酸、阿魏酸、香莢蘭酸。
【使用禁忌】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洩瀉者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肺熱痰咳:竹茹、枇杷葉、杏仁各9克,黃芩4.5克,桑白皮12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②治百日咳:竹茹9克,蜂蜜100克。竹茹煎水,兌入蜂蜜,再煮沸服。每日1劑,連服3劑。(《湖北中草藥志》)
③治齒龈間津液,血出不止:生竹茹60克。醋煮含之。(《千金要方》)
④治小便出血:竹茹一大塊。水煎服。(《世醫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