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虻蟲 mengchong
【別名】牛虻、蜚虻、牛虻、綠頭猛鑽、牛蒼蠅、瞎虻蟲、瞎螞蜂、牛蠅子、瞎眼蠓。
【英文名】Arylotus Seu Tabanus。
【藥用部位】為虻科虻屬動物華虻Tabanux manda-rinus Schiner及其同屆多種昆蟲和黃虻屬雙斑黃虻(復帶虻)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的雌性全體。
【植物形態】1.華虻:雌蟲體長16~18毫米,灰黑色。前額黃灰色,基胛近卵圓形,黃棕色。觸角第1環節基部棕紅色,有明顯銳角突起。翅透明,翅脈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腹部圓鈍形,有明顯的白斑。雄蟲與雌蟲相似,較雌蟲稍大,僅腹部呈圓錐形。2.雙斑黃虻:雌蟲體長13~17毫米,黃綠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前額黃色或略帶淡灰色。觸角橙黃色,第3節有明顯鈍角突。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黃灰色,多金黃色毛及少數黑毛。背板兩側具大塊黃色斑,腹板灰色。雄蟲與雌蟲相似,但體較小。
【產地分布】1.華虻:雌蟲吸食牛、馬等動物血液,雄蟲不吸血,吸食植物計液。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全國各地均有分布。2.雙斑黃虻:成蟲白日活動,喜強烈陽光。雌蟲吸食牲畜的血液。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洗淨,曬干。
【藥材性狀】華虻干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1.3~1.7厘米.寬5~10毫米。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明顯的白斑,有6個體節。質松而脆,氣臭,味苦、鹹。雙斑黃虻呈黃綠色,眼大型,中央有1條細橫的黑色帶;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灰黃色,有較多的金黃色毛茸及少數黑色毛茸。
【性味歸經】性涼,味苦。歸肝經。
【功效與作用】逐瘀消癥,破血通經。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破血消癥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1.5~3克;研末:0.3~0.6克;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敷或調茶抹。主治血瘀經閉,產後惡露不盡,干血痨,少腹蓄血,癥瘕積塊,跌打傷痛,癰腫,喉痺。
【藥理研究】1.抗凝作用,虻蟲在體外有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體外和體內均有活化纖溶系統的作用。2.對小腸功能的影響,虻蟲水煎劑對小鼠離體回腸運動有明顯抑制作用。3.抗炎作用。4.鎮痛作用。5.其他作用,虻蟲對家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內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壞死病灶的形成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虻蟲醇提取物有明顯溶血作用。
【化學成分】含蛋白質、氨基酸、膽固醇及鈣、鎂、磷、鐵、钴、銅、錳、锶、鋅鋁等24種無機元素。
【使用禁忌】氣血虛者、孕婦及月經期均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月經不行,或產後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
②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