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大黃

大黃

大黃藥材  【中藥名大黃 dahuang

  【別名】將軍、南大黃、牛舌大黃。

  【英文名】Rhei Radix Et Rhizoma。

  【藥用部位】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莖上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中空。基生葉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圓形或卵圓形,掌狀淺裂,裂片呈大齒形或寬三角形,基部略呈心形,上面近葉脈處具小乳突,下面被柔毛;莖生葉較小,互生,具短柄;托葉鞘狀,膜質,密生短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小,花被黃白色;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被片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雄蕊9枚;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有3稜,沿稜生翅,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紅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藥材性狀】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厘米,直徑3~10厘米。除淨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脾經胃經大腸經肝經心包經

  【功效與作用】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攻下藥。

  【臨床應用】用量3~30克,煎服。用治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用適量,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藥理研究】瀉下成分為結合性蒽醌苷類,抑菌成分為游離性蒽醌。大黃不含土大黃苷,可作為鑒別正、偽品的依據之一。動物實驗表明,提取物有瀉下、抑菌、止血、促進膽汁分泌、降脂、降壓和抗腫瘤作用,對消化系統有導瀉、利膽、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興奮腸管平滑肌的作用。

  【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蘆荟大黃素、大黃 酚、大黃素甲醚、大黃酸、大黃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都要慎服,生大黃內服可能發生惡心、嘔吐、腹痛等副反應,一般停藥後即可緩解。

  【相關藥方】①治水腫,利小便:大黃、白術防己各等分。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十丸。小便利為度,不知增之。(《普濟方》大黃丸)

  ②治熱癰腫毒:大黃45克,白及30克,樸硝60克。上為末,井水調搽,干則潤之。(《景岳全書》大黃搗毒散)

  ③治大便不通:大黃(锉,炒)150克、大麻仁(研)60克。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熟水下。(《濟方》大黃丸)

  ④治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茵陳蒿180克,栀子(擘)十四枚,大黃(去皮)90克。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傷寒論》茵陳蒿湯)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