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白頭翁 baitouweng
【別名】老翁須、白頭公、白頭翁草、野丈人、胡王使者。
【英文名】Pulsatillae Radix。
【藥用部位】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主根粗壯,圓錐形,有時扭曲,外皮黃褐色。葉基生,3全裂,頂生小裂片具短柄,側生小葉片無柄,上面疏被伏毛,下面密被伏毛。花莖1~2,花後伸長,密被長柔毛,花單一,萼片6,花瓣狀,紫色,外面密被長綿毛,雄蕊多數,雌蕊有多數離生心皮,花柱絲狀,果時延長,密被白色羽狀毛。瘦果密集成頭狀,頂端有細長的羽毛狀宿存花柱。
【產地分布】生於山野、山坡及田野間,喜生於向陽處。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等地。
【采收加工】春季(4~6月)或秋季(8~9月)挖根,除去葉及殘留的花莖和須根,保留根頭白色茸毛,去淨泥土,曬干。
【藥材性狀】長圓柱形或圓錐形,稍彎曲,有時扭曲而稍扁,長5~20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時分出2~3支根,皮部易脫落而露出黃色木質部,且常朽蝕成凹洞,可見縱向突起的網狀花紋,根頭部稍膨大,有時分叉,頂端殘留數層鞘狀葉柄基及幼葉,密生白色長茸毛。質硬脆.折斷面稍平坦,黃白色,皮部與木質部間有時出現空隙。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長、質堅實者為佳。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胃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臨床應用】用量10~15克,內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鼻血、痔瘡出血等。外用適量,搗敷,此外,還有抗滴蟲、鎮靜、鎮痛等作用。治療原蟲性痢疾:白頭翁根莖15~30克,水煎分3次服,7天為一療程;治療細菌性痢疾:白頭翁15克,黃柏9克,秦皮5克,木香、陳皮、甘草各2.5克,水煎服。
【藥理研究】煎劑及其皂苷體內外均有明顯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毒性很低;水提醇沉注射液能明顯抑制體內移植瘤和荷瘤小鼠存活時間,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脾指數,升高胸腺指數;乙醇提取液對試管內的多種細菌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菌有效成分是原白頭翁素和白頭翁素。具有抗菌、抗阿米巴原蟲、抗病原體、鎮靜、鎮痛等作用。
【化學成分】全草含原白頭翁素,根含三萜皂苷,水解後得苷元及葡萄糖和鼠李糖。另含白頭翁皂苷B4、白桦脂酸、白頭翁素、白頭翁靈、莽草酸等。
【使用禁忌】虛寒瀉痢者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熱痢下重:白頭翁60克,黃連、黃柏、秦皮各90克。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略》白頭翁湯)
②治溫瘧發作、昏迷如死:白頭翁30克,柴胡、半夏、黃芩、槟榔各6g,甘草2.1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③治外痔:白頭翁,以根搗細貼之,逐血止痛。(《衛生易簡方》)
④治男子疝氣,或偏墜:白頭翁、荔枝核各60克,俱酒浸,炒為末,每早服9克。白湯調下。(《本草匯言》)⑤治氣喘:白頭翁6克,水煎服。(《文堂集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