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參,鹿茸,阿膠等藥材相比,這只是一種很少有人去磁心的,名不見經傳的草藥。直到這次沸沸揚揚的“王老吉”事件(5月14日,一消費者在杭州對王老吉提起訴訟,指其未在包裝上標注不適宜人群。且自己的胃潰瘍或與王老吉中的夏枯草有關),才把它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網上爭議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夏枯草有沒有毒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毒”的概念,中醫與西醫對“毒”的認識是不一樣的。
中醫:依據不足
中醫認為的“毒”,是指藥物對*陰陽氣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這個“毒”不一定都是壞事,比如“以毒攻毒”,就是利用中藥的這種不良影響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將夏枯草歸為下品。有人指出,下品均為有“毒”之品。這是對書文的曲解。此書之所以將夏枯草列為下品,是由於它“主治病”,“不可久服”。
而《本草綱目》是“集中國藥學之大成”者,其明確指出夏枯草是無毒的。因此,從中醫傳統理論來看,說夏枯草有毒依據不足。
西醫:尚無確切證據
西醫認為的“毒”,一般包括兩大方面:①該物質具有毒性,能夠直接損傷*,如農藥是有毒的;②指藥物的不良反應,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講的就是藥物一般都有不良反應。
有專家曾對夏枯草進行研究,並發表論文,專門講述了夏枯草藥理方面的問題,文內確實提到夏枯草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但應該注意的是,這是夏枯草的藥理作用.而非不良反應,更不能簡單地認為,它有免疫抑制作用就等於“長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這兩者之間並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系。
而且,有醫生也對夏枯草的毒性進行了動物實驗,發現超過正常量十倍地給小鼠使用,也沒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因此,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證實夏枯草有“毒”。當然,也有報道說夏枯草會引起過敏及肝損害,但這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是夏枯草引起。還是中藥處方中的其他藥物引起?是正常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還是用藥不當發生的問題?在這些問題沒有完全明確之前.說夏枯草有毒是比較牽強的。
含夏枯草的“涼茶”能不能長期服用?既然夏枯草沒“毒”,那我們是否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喝了呢?
涼茶,只在“上火”時喝
早在遠古時代,前人就表明夏枯草“主治病以應地,不可久服”。就連王老吉的廣告,也只是“怕上火:火就喝王老吉”。可見,含夏枯草的“涼茶”。是針對某種特定狀態(上火)的特定的調理方法.一這種特定狀態解除.就無須再飲用。
“上火”是中醫的概念,它有時可以是疾病的表現,如咽痛、發熱等,有時僅僅是屬於一種自覺的不適感,如口苦、口臭等,屬於亞健康的范疇,並不一定就是疾病。
一般來說,“上火”的表現有:面紅、眼睛發紅、眼屎較多、鼻涕較黏較黃、痰較黏較黃、咽喉發紅、咽喉腫痛、口干喜歡喝涼的東西、大便干硬難排、小便黃、舌苔黃等,還是比較好理解和區分的。
體質虛寒,少喝“涼茶”
“涼茶”之所以被稱為“涼”.不是指溫度低.而是指性“涼”,對此經常喝涼茶的嶺南人應該是比較了解的。既然性“涼”,體質虛寒的人就不適合服用,這是很自然的事。
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以下方法可以簡單了解自己的體質。
通過飲用“涼茶”後的反應來判斷是“熱”還是“寒”。比如,不適感經喝了涼茶後好轉的,應該是“熱”;如果喝了涼茶後症狀不能好轉,反而出現胃口不好、拉肚子、精神疲倦等情況,就應該不是“熱”證。
另外.向巾醫生咨詢自己的體質及疾病的性質情況,也是一種方法。
綜上所述,夏枯草並沒有網上所說的那麼可怕,但它畢竟以藥用為主,因此,先要:掌握適應人群、適合狀態。這樣,飲用肯定是安全的、有益的。但是要注意,“涼茶”不能作“飲料”的代用品,不推薦長期或連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