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外台秘要方-卷九·咳嗽二十三門·咳失聲方四首》 【配方】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90克,杏仁50克,人參、桂心、細辛、青竹皮、菖蒲、酪酥60克,棗膏150克,白蜜、姜汁各300克。 【制法】將前9味藥物切碎,加水同煎,反復煎煮3遍,濃縮取汁,藥成,過濾去渣,再加入姜汁、棗膏同煎,不斷攪拌,混合均勻,直至膏成。
【來源】《外台秘要方·卷十·肺痿肺氣上氣咳嗽二十八門·肺熱兼咳方七首》 【配方】生地黃汁、生麥冬汁各600克,生姜汁20克,酥40克,白蜜40克。 【制法】先煎煮生地黃汁、生麥冬汁和姜汁,至三分減至一分,入酥、蜜,小火慢煎如稀糖,最後入貝母末15克、紫菀末8克,攪拌均勻,備服。 【功效與作用】滋陰潤
【來源一】《外台秘要方·卷十·肺痿肺氣上氣咳嗽二十八門·咳嗽上氣方七首》 【配方】杏仁200克,白蜜300克,牛酥500克。 【制法】先將杏仁於瓷器中搗碎取汁1000克,取干燥的銅制器皿,先倒入600克藥汁於銅制器皿中,記錄其深淺;又倒入剩下的400克藥汁,小火慢煎,直至減至所作標記處,入白蜜及酥,再次
【來源】《外台秘要方·卷十·肺痿肺氣上氣咳嗽二十八門。肺虛寒方三首》 【配方】酥、崖蜜、饴糖、生姜汁、生百部汁各200克,大棗肉、杏仁各50克,柑皮25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混合均勻後加水小火煎煮,不斷攪拌,反復濃縮,待姜汁和百部汁只剩下以前的一半,停止煎熬,膏成。 【功效與作用】降氣止咳,利咽開音。 【適
【來源】《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腸腑·咳嗽第五》 【配方】蘇子、杏仁各1000克,白蜜、生姜汁、地黃汁各1000毫升。 【制法】將蘇子搗為細末,用地黃汁、生姜汁浸之,再用紗布絞取汁,如此多遍,至蘇子味盡;熬杏仁至色黃黑,研為細末,再用地黃汁、生姜汁浸之,紗布絞取汁,如此6~7遍,至杏仁味盡。將兩次絞取汁液
【來源】《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腸腑·咳嗽第五》 【配方】杏仁、生姜汁各1000毫升,糖、蜜各500毫升,豬膏100毫升。 【制法】用豬膏先煎杏仁,待顏色變黃,搗如膏狀,再與生姜汁、糖、蜜混勻合煎,至如膏狀即成。 【功效與作用】降氣化痰,潤肺止咳。 【適應證】上氣咳嗽,喘息不止,喉中如有物狀,唾血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二·肺腎經病》 【配方】葶苈子300克,陳皮300克,桔梗300克,大棗1500克。 【制法】上藥除大棗以外加水煎煮3次,合並濾液,加熱濃縮為清膏;另將大棗用水煎煮成膏,最後兩者合並加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行氣散結,降氣平喘。 【適應證】肺之積息贲證,伴其人惡寒發熱、喘嗽、發
【來源】《壽世保元·卷三·咳嗽》 【配方】豬板油、蜂蜜、米糖各500克。 【制法】上3味藥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滋陰潤燥,化痰止咳。 【適應證】年老之人或久年咳嗽、聲啞證。 【用法】時時挑起l匙,口中噙化,2~5日,其嗽即止。 【禁忌】實證不宜。
【來源】《壽世保元·卷三·咳嗽》 【配方】陳茶、白果、胡桃肉、蜂蜜各5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將所濾汁液加熱濃縮,下人蜂蜜,慢火熬至稠膏狀。 【功效與作用】斂肺止咳,清熱化痰。 【適應證】年老之人或久年咳嗽聲啞症。 【用法】時時挑起1匙,口中噙化,不拘時服。
【來源】《壽世保元·卷四·勞瘵》 【配方】當歸身(酒洗)、懷熟地黃、人參、麥門冬(去心)、地骨皮、白術(去蘆)、蓮肉、懷山藥、甘草各250克,懷生地黃1000克,甘枸杞子、白芍(用米粉炒)、白茯苓(去皮)、薏苡仁(用米粉炒)各500克,遼五味子100克,貝母(去心)200克,琥珀20克。 【制法】上藥锉細末,和足水5
【來源】《壽世保元·卷四·勞瘵》 【配方】杏仁(泡去皮尖)、貝母(去心)、百部、百合、款冬花、阿膠、白茯苓(水飛去筋膜)各250克,紫菀200克,天門冬(去心)、饴糖各500克。 【制法】以上藥材飲片俱為細末,水煎3次。入饴糖、蜜,再熬。阿膠、白茯苓曬干,入前汁內,調勻如糊成膏。 【功效與作用】大斂肺氣,止咳化痰
【來源】《慈禧太後醫方選議·第十二章·止嗽化痰理肺醫方》 【配方】黨參50克,生薏苡仁100克,麥冬、桑葉、石斛各80克,橘紅、枳殼各40克,炙枇杷葉70克(包煎),生白芍60克,甘草30克。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濃汁,少兌蜜煉為膏。 【功效與作用】清肝降肺,健脾化痰。 【適應證】肝肺氣道欠調,時作咳
【來源一】《慈禧太後醫方選議·第十二章·止嗽化痰理肺醫方》 【配方】鴨梨20個。 【制法】鴨梨去核,取汁,兌煉蜜收膏。 【功效與作用】潤肺降火,化痰止咳。 【適應證】干咳久咳,咳嗽燥嗆,咽喉干燥,失音氣促,痰中帶血。 【用法】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忌】脾虛痰濕內盛及寒痰咳嗽,本方不宜。
【來源】《光緒皇帝醫方選議·第十五章·治咳嗽醫方》 【配方】蘇梗、前胡、天花粉、霜桑葉、菊花、麥冬、赤茯苓、炒谷芽、炒神曲各90克,橘紅、竹茹各60克,甘草30克。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濃汁,兌煉蜜為膏。 【功效與作用】清嗽止渴,抑火化飲。 【適應證】外感風熱,內有痰飲之證。咳嗽痰黃,胸膈不利,口微渴
【來源】《光緒皇帝醫方選議·第十五章·治咳嗽醫方》 【配方】黃梨100個,鮮竹葉100片,鮮蘆根30支,老樹橘紅20片,荸荠50個(濃汁)。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濃汁,煉蜜為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潤肺止嗽。 【適應證】陰虛勞嗽。 【用法】每次服10克,白開水沖服。 【禁忌】寒咳非本方所
【來源】《清官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人參50克,山藥(蒸熟)、芡實(蒸熟),紅棗肉(蒸熟)、蓮子(去心)、杏仁(蒸熟)、核桃肉各200克,沉香(另研)5克。 【制法】共搗爛加煉蜜600克,酥油200克,合如膏,忌鐵器。 【功效與作用】大補真元,止咳平喘。 【適應證】痰嗽咳喘,肺胃損傷之證。 【用法】每早晚白滾水調
【來源】《清官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生地400克,茯苓200克,人參100克。 【制法】將生地煎汁,再用人參、茯苓合蜜收膏。 【功效與作用】滋陰潤肺,暖脾和胃。 【適應證】陰虛肺燥之勞嗽。症見干咳不已,痰喘不息,咽燥咯血,肌肉消瘦,形容枯槁,四肢倦怠,飲食不進,腸鳴溏洩,午前作冷,午後發燒,舌紅少苔,脈細數。 【
【來源】《清官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全當歸、生地各80克,生杭芍、旋覆花(包煎)、法夏、澤瀉、炙香附、化橘紅各60克,茯神100克,柏子仁40克,棗仁50克,甘草30克。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濃汁,兌蜜600克收膏。 【功效與作用】疏肝理氣,化痰止咳。 【適應證】肝火痰嗽證。症見咳嗽時作,鼻塞聲重,頭暈心悸,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天冬、麥冬、石斛、川貝、百合各100克,款冬花30克,生地、枇杷葉各50克,元參、桔梗、知母各40克。 【制法】共合一處,用水熬汁,兌蜜成膏。 【功效與作用】滋肝清熱,養肺寧嗽。 【適應證】肝虛有熱,熏蒸肺氣,咳嗽時緩時多,胸悶脅痛。 【用法】每次10克,白滾水沖服。 【禁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枇杷葉56片(新鮮者更佳,洗淨毛),秋梨2個(去皮心,切片),白蜜半盅,大棗300克,蓮子150克(不去皮)。 【制法】先將枇杷葉放鍋內用河水煎汁。去葉,再將群味合入,以蓮肉融爛為止,收瓷罐內。隨意食之。大便干燥者,多加白蜜,大便溏洩者以白糖代替;痰多者加川貝35克,研末;若吐血,加藕節2
【來源】《清官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生地(酒炒)、麥冬各500克(去心),橘紅150克。龍眼肉400克,桔梗、甘草、川貝面各100克,薏米面400克,薄荷面50克。 【制法】將前六昧熬成膏,再加薏米面、川貝面、薄荷面入膏內。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清金寧嗽。 【適應證】勞嗽吐血。 【用法】每次服1匙,白開水送服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痰嗽方》 【配方】生地、當歸、杏仁、法夏、橘紅、炙香附各100克,一捻金80克,生白芍、蘆荟各150克,栝樓200克,生栀子、炒青皮各60克。(另一方加石斛150克,花粉100克,去蜂蜜易梨膏1200克。) 【制法】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兌蜂蜜500克,梨膏600克收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生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脾胃方》 【配方】雪梨400克,生地100克,杏仁200克,生姜、蘇子各100克。 【制法】共搗取汁,熬濃煎熟,加白蜜200克再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降氣化痰,清補肺胃。 【適應證】干咳,症見氣上似喘,腰胯酸痛,大便不暢,耳鳴眠差。本方原書有如下注釋,以方便讀者領會本方:十月初五日臣施煥、張彭年請
【來源】《類證治裁·卷二·喘證論治·附方》 【配方】杏仁、葛根、枳殼、桔梗、半夏、橘紅、桑白皮、炙甘草、茯苓、紫蘇、前胡、麻黃各2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慢火熬至稠膏狀。 【功效與作用】理氣化痰,宣肺止咳。 【適應證】客邪傷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五·咳嗽》 【配方】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100克,大黃50克。 【制法】將上藥切為細末,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取汁液,如此3遍,將所濾汁液混合後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適應證】上焦有熱,咳嗽黃痰,兼治痰喘。 【用法】每次服1
【來源】《普濟方·卷二十六一肺髒門·肺虛(附論)》 【配方】覆盆子1000克。 【制法】將覆盆子取汁,少加煉蜜,煎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斂肺止咳,溫陽散寒。 【適應證】肺髒虛寒,咳逆痰唾,背寒短氣。 【用法】每次服10克,白水沖服。 【禁忌】熱咳不宜。 【說明】此方亦載於:《普濟方·
【來源】《理虛元鑒·虛勞本治方》 【配方】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玄參、桔梗、甘草各1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為細末,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取汁液,如此3遍,將所濾汁液混合後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滋陰清熱,化痰止咳。 【適應證】虛勞咳嗽。 【用法】每日3次,每次服1湯匙,飯後服用,用溫開水送服。 【
【來源】《理虛元鑒·虛勞本治方》 【配方】生地、熟地、桔梗、玄參、川貝、百合、阿膠、紫菀、麥冬、甘草各100克,茯苓3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為細末,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取汁液,如此3遍,將所濾汁液混合後濃縮,下入阿膠、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滋陰清熱,化痰止咳。 【適應證】虛勞陰虛內熱,煉液為痰,肺氣不利之咳嗽。
【來源】《種杏仙方·卷四·附日用雜方》 【配方】甘松、白豆蔻、沉香、檀香、桂枝、白芷各90克,孩兒茶、細辛、薄荷各300克,木香、藁本各30克,龍腦15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一起搗研為細末,再將甘草1500克搗研為粗末,加水浸泡一晚,過濾去渣,混合一起,煎熬成膏,和為餅用。 【功效與作用】清熱生津,化痰止嗽。
【來源】《萬病回春·卷四·虛勞》 【配方】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白茯苓、炒山藥、枸杞子、白芍藥、黃柏、知母、玄參、薏苡仁各120克,五味子84克,生甘草60克。 【制法】將上藥切為細末,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取汁液,如此3遍,將所濾汁液混合後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清熱滋陰,化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