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配方】川烏、吳茱萸各40克。(一方有地龍,無川烏) 【制法】將上藥研末,用醋調成膏。 【功效與作用】引火歸元。 【適應證】小兒口瘡咽痛。 【用法】每用適量,塗於手足心,外用不透氣薄膜覆蓋。 【禁忌】本方外用,嚴禁內服。 【注意】方中
【來源】《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配方】黃丹20克,蜜50克。 【制法】將上藥熔化後,攪拌均勻,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解毒疔瘡,養陰生津。 【適應證】口瘡。 【用法】每次用少許,塗於瘡口。
【來源一】《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配方】吳茱萸(研末)40克。 【制法】將上藥用醋煎熬成膏,入地龍末20克,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與作用】清上溫下,引火歸元。 【適應證】下冷口瘡及咽喉痛,初生小兒亦可用。 【用法】睡前,先用蔥椒湯洗腳,擦干後,取本膏塗於兩足心,外用不透
【來源一】《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配方】膽礬15克,乳糖160克。 【制法】將上藥加水一碗半,煎熬濃縮成膏狀。 【功效與作用】解毒疔瘡,化痰止痛。 【適應證】口瘡,連年累月不效,痰涎滿口,飲食不快。 【用法】每用筷子挑2~3滴,點痛處瘡口內,停待片刻,吐出熱咽涎,痛即止。
【來源】《十便良方·卷二十一·治積熱等疾諸方》 【配方】吳茱萸、肉桂、附子、椒子、干姜、地龍、生姜各1克。 【制法】上藥為末,姜汁調成膏。 【功效與作用】引火歸元。 【適應證】下冷上熱之跣足履地、口舌生瘡,及眼痛日久不愈,服源藥愈甚。 【用法】攤如掌大,貼足心,踏火桶子。 【禁忌】實熱壅盛者慎用。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胃虛實》 【配方】栀子仁、射干、升麻、茯苓各200克,芍藥400克,白術500克,生地黃汁、赤蜜各1000克。 【制法】將前6味藥切碎,水煮濾汁,水煎3遍將濾汁混勻後濃縮,再兌入生地汁、赤蜜熬煉如膏狀。 【功效與作用】清瀉胃熱。 【適應證】唇舌頰腮腫痛,牙龈
【來源一】《古今醫統大全·卷六十三·藥方》 【配方】吳茱萸(醋炒)、干姜(炮)、木鱉子(去殼)各25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每用3克。 【功效與作用】引火歸元。 【適應證】治元氣虛浮、陽氣上攻、口舌生瘡不已之症。 【用法】用冷水凋,以紙黡貼臍。 【來源二】《普濟方·卷三十九&mi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七竅病·口病》 【配方】升麻、玄參、薔薇根白皮、射干各400克,大青葉、黃柏各300克,蜜1000克。 【制法】將前六味藥切碎,水浸一夜後煎煮濾汁,如此3遍,再將藥汁混勻後濃縮,最後兌入蜂蜜收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適應證】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口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七竅病·口病》 【配方】豬膏、白蜜各1000克,黃連100克。 【制法】將黃連切碎,合豬膏、白蜜共煎,令水氣盡,紗布濾去汁即成。 【功效與作用】生津潤燥,清熱瀉火。 【適應證】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口舌干燥,口干欲冷飲等。 【用法】每次取半棗大,含服。白天4次,晚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七竅病·口病》 【配方】當歸、射干、升麻各100克,附子50克,白蜜400克。 【制法】將前四味藥切碎,入豬油中先煎,待附子色黃,用紗布濾取藥汁,再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再濃縮,冷凝即膏成。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咽。 【適應證】口舌生瘡,口干咽爛等症。 【用法】取
【來源】《奇效良方·卷十一》 【配方】龍膽草、黃連、升麻、槐白皮、大黃各50克,薔薇根、竹葉各1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煎後濾取藥液,入蜜300克,慢火煎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適應證】治熱病,口瘡發渴,疼痛不可忍,宜塗。 【用法】取適量塗於瘡上,有涎吐之。 【禁忌】陰虛火旺者勿用。
【來源】《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二·耳鼻牙齒唇口舌咽喉病五十六門·舌上瘡方》 【配方】豬膏500克,蜜400克,甘草50克。 【制法】將上述3味藥物混合均勻後合煎,直至膏成。 【功效與作用】解毒疔瘡。 【適應證】舌上生瘡。 【用法】取5克,含化,一天3次,直至痊愈。
【來源】《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二·耳鼻牙齒唇口舌咽喉病五十六門·口唇舌鼻雜療方》 【配方】升麻、射T各180克,黃柏、生蘆根、薔薇根白皮各100克,苦竹葉50克,大青葉120克,生玄參汁、生地黃汁各200克,赤蜜32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切碎,加水同煎,直至減為1/4,過濾去渣,下玄參汁、地黃汁及蜜,
【來源】《普濟方·卷六十四·咽喉門·咽干(附論)》 【配方】射干、升麻、栀子仁、玄參各110克,小豆卷110克,黃柏150克,赤蜜120毫升,地黃汁120毫升,大棗20枚。 【制法】上除蜜並地黃汁外,切碎,後以水煎透,去渣兌入蜜與地黃汁,慢火再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清心肺熱,養陰生津。 【適應
【來源一】《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配方】黃連、升麻、槐白皮、大青葉、竹葉各40克。 【制法】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兌蜜、冰片為膏。 【功效與作用】清心解毒,養陰生津。 【適應證】久患口瘡。 【用法】每用少許,塗於瘡上,日3次。 【來源二】《證治准繩&midd
【來源】《良朋匯集經驗神方·卷四·口舌生瘡》。 【配方】綠豆粉40克,川黃連10克,麝香5克,冰片5克,白蜜40克。 【制法】上藥一起放入研缽中搗爛為膏,裝入瓷瓶中備用。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熱毒所致的口舌生瘡、瘙瘡、眼瘡。 【用法】點眼用涼水化開;瘙瘡,以溫水化開塗於患處;口瘡,含嗽咽下
【來源一】《萬病回春·卷五·口舌》 【配方】碧雪、芒硝、馬牙硝、樸硝各600克,青黛、石膏、寒水石、滑石各225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搗研為細末,用甘草600克煎湯,均勻調和諸藥,再置於火上煎熬,用柳木棍不停攪拌,使其混合均勻,入青黛後繼續攪拌使其混合均勻,傾倒於盆內,待其冷結成塊,搗研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來源一】《世醫得效方·卷十七一口病》 【配方】黃柏25克,螺青10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適應證】治口瘡,臭氣瘀爛,久而不愈。 【用法】睡覺前取3克含於舌下,咽津。 【來源二】《清官配方集成·瘡瘍方》 【配方】香油110克(用麻仁49粒入油,熬
【來源】《普濟方·卷五十九·舌門·舌腫強(附論)》 【配方】蒲黃250克。 【制法】將上藥研末,水調成膏,瓷器貯存。 【功效與作用】化瘀消腫。 【適應證】舌腫滿口不能言。 【用法】每次以適量,敷舌上下,再將蓖麻子研碎,紙卷燒煙熏舌,隨即消縮。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內服。
【來源】《奇效良方·卷四十八·積熱通治方》 【配方】薄荷175克,縮砂10克,川芎10克,片腦2.5克,甘草12.5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 【功效與作用】清熱瀉火,化痰消腫。 【適應證】治口舌生瘡,痰涎壅塞,咽喉腫痛。 【用法】不拘時任意嚼咽。 【禁忌】陰虛火旺者勿用。 【說明
【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咽喉通治方》 【配方】琥珀、犀角各5克,人參、酸棗仁、茯神、辰砂各10克,片腦1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研勻,煉蜜和為膏。 【功效與作用】疔瘡殺菌。 【適應證】治咽喉、口舌生瘡。 【用法】每次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下。 【禁忌】不宜過多服用。 【說明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十七·口病》 【配方】杏仁10粒,輕粉1克。 【制法】將杏仁搗研如膏狀,入輕粉拌勻。 【功效與作用】蝕瘡生肌。 【適應證】治口瘡,以涼藥敷之不愈者。 【用法】睡覺前敷瘡上,少頃即吐之,勿咽。 【禁忌】不宜使多服用。 【說明】輕粉有毒。
【來源】《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外治門》《串雅外編·卷二·雜法門》 【配方】吳茱萸500克。 【制法】粉碎成末醋調。 【功效與作用】引熱下行。 【適應證】治口瘡,兼治厥逆之證。 【用法】貼兩足心,過夜即愈,蓋引熱下行也。
【來源一】《串雅外編·卷二·雜法門》 【配方】附子500克。 【制法】附子研末,米醋調成膏。 【功效與作用】引熱下行。 【適應證】治口瘡。 【用法】貼湧泉穴上,然後用六味湯大劑與之,火不再發。 【來源二】《本草綱目·卷十七·烏頭》 【配方】黑附子(生,取皮臍)1枚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婦科方》 【配方】火麻仁200克,杏仁50克,郁李仁100克,柏子仁80克,元明粉30克,枳實20克。 【制法】上藥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兌蜜800克收膏。 【功效與作用】益氣育神,養陰潤燥。 【適應證】心氣不足,陰分尚弱以致心悸氣短,時有咳嗽,身肢覺軟,脈左寸關弦軟,右寸關沉緩。 【用法】
【來源一】《女科證治准繩·卷二·驚悸》 【配方】辰砂(研)、酸棗仁(炒)、生曬參、白茯神(去木)、琥珀(研)各3克,滴乳香(研)5克。 【制法】上藥為末,和勻。 【功效與作用】行氣活血。 【適應證】治婦人因失血過多,心神不安,言語失常,不得睡臥。 【用法】每次服一錢,濃煎燈心、棗湯,空心調下。 【說明
【來源】《奇效良方·卷四十六·怔忡健忘動悸通治方》 【配方】天門冬(去心)100克,熟地黃50克。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滋陰養血。 【適應證】治心血燥少,口干咽燥,心煩喜冷,怔忡恍惚,小便黃赤,或生瘡瘍。 【用法】每次服100丸,不拘時用人參煎湯送下。 【禁忌】屬濕
【來源】《理瀹骈文·存濟堂藥局修和施送方並加藥法》 【配方】牛心1個,牛膽1個,用小磨麻油1500克浸熬聽用。川黃連150克,大麥冬、丹參、元參、苦參、郁金、膽南星、黃芩、丹皮、天冬、生地各100克,潞黨參、熟地、生黃芪、上於術、酒白芍、當歸、貝母、半夏、苦桔梗、廣陳皮、川芎、柏子仁、連翹、熟棗仁、金钗石斛、遠志肉(炒黑)、天花粉、蒲
【來源】《良朋匯集經驗神方·卷二·心疼門》 【配方】杏仁50克,烏梅50克,紅棗50克。 【制法】紅棗去核,然後與杏仁、烏梅一起搗爛為膏。 【功效與作用】斂肺、養心、安神。 【適應證】肺氣不斂,肺病反侮於心所致的心痛。 【用法】1日3次,飯後服用,用鹽湯或熱酒送服。 【禁忌】實熱內盛者慎用。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婦科方》 【配方】當歸、狗脊、丹皮、郁金、槟榔片、枳殼、茵陳、法夏各150克,青皮75克,黃芩100克,棗仁250克,朱茯神200克。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兌煉蜜3000克收膏。 【功效與作用】和肝調胃,養心安神。 【適應證】肝胃欠和之夜間少寐,脈左關弦緩,右寸關稍數。 【用法】每次用1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