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惠直堂經驗方·卷一·補虛門》 【配方】人參、構杞、懷牛膝、天冬(去心)、麥冬(去心)、龍眼肉、鹿角膠、梨膠、霞天膠500克,黃芪(蜜炙)、生地(九蒸九曬)、爍蜜各1000克,五味子600克,虎骨膠(現用羊骨膠)、龜膠各400克。 【制法】將人參、枸杞、懷牛膝、天冬、麥冬、龍眼肉、黃芪、生地、五味子切碎,水浸
【來源】《惠直堂經驗方·卷一·補虛門》 【配方】玉竹、枸杞、龍眼肉、核桃肉、女貞子各5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慢火煎煮,紗布濾取藥汁,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汁混勻,慢火濃縮,下入白蜜500克收膏。 【功效與作用】益氣養心,滋陰補腎。 【適應證】主治心血、腎水不足及諸虛。 【用法】開水調服15克,
【來源一】《普濟方·卷二百六十五·服餌門·煎藥》 【配方】枸杞根(洗淨,曬干)3000克,生地汁2000毫升,鹿髓1000毫升,棗膏300克。 【制法】先用水50升煎枸杞根,至10升,去渣澄清,再煎熬濃縮至3升,加入余藥,小火煎如稀饧,即成,瓷器收盛。 【功效與作用】補虛益顏,填精壯骨。 【適應
【來源】《普濟方·卷二百六十五·服餌門·煎藥》 【配方】鮮枸杞子2000克。 【制法】將上藥用無灰酒密閉浸泡2個月後,取出晾干,研細末,過濾,再將之前用以浸泡的藥酒,過濾,兌入前末,煎熬濃縮成膏,瓷器收盛。 【功效與作用】平補陰陽,益壽延年。 【適應證】虛損,久服輕身延年。 【用法】每天早上
【來源】《奇效良方·卷二十一·諸虛通治方》 【配方】牛髓(煉去滓)、胡桃(去皮,炒)、杏仁(去皮尖)各200克,山藥250克。 【制法】將胡桃、杏仁、山藥共搗成膏,入煉熟蜜500克,與牛髓和勻,入瓷器內,隔水煮1日。 【功效與作用】益腎填精,助胃潤肺。 【適應證】主治虛損。 【用法】每日空腹服1匙。
【來源】《良朋匯集經驗神方·卷一·傷脾門》 【配方】山藥150克,蓮子肉100克,芡實100克,茯苓300克,菱角米100克,酥油500克,炒扁豆150克,薏苡仁300克,糯米100克,小黃米100克,人參100克,白糖500克,白蜜500克。 【制法】上藥將糯米、黃米、菱角米打成粉狀備用,然後將除酥油、白蜜、白糖之
【來源一】《馮氏錦囊秘錄女科精要·卷十六·經病門緒論》 【配方】錦紋大黃(酒浸曬干,為末)1200克。 【制法】用好醋10升將大黃煎熬成膏,制丸如雞蛋大。 【功效與作用】活血通經。 【適應證】干血氣。 【用法】取1丸,熱酒化開,待溫,睡前服。 【來源二】《古今醫統大全·卷七十九&m
【來源】《經驗良方全集·卷一·補益》 【配方】建蓮(去心研末)、芡實(去殼研末)、薏米(蒸熟研末)各500克,山楂、梨、藕各250克。 【制法】將山楂、梨、藕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將所濾藥液混勻,慢火濃縮,下入藥末,攪拌均勻,調為膏,酌量加白砂糖,拌勻曬干,收貯食之。 【功效與作用】潤燥清火,
【來源】《種福堂公選良方·補益》 【配方】魚鳔(蛤粉炒成珠)、棉花子(取仁,去盡油,酒蒸)、金櫻子各500克,白蓮須、石斛各400克,沙苑子、菟絲子、五味子各200克,枸杞300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取鹿角片2500克,煮取汁液,濾去藥渣,下入前藥末,慢火濃縮至膏狀。 【功效與作用】補腎填精,溫陽益氣。 【適應證】
【來源】《驗方新編·卷十一·陰疽諸症》 【配方】嫩黃芪、當歸身各250克,肥玉竹500克,化州橘紅15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將所濾藥液混勻濃縮為膏。 【功效與作用】大補氣血。 【適應證】此膏大補氣血,可代參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克,開水調服。
【來源】《驗方新編·卷十一·陰疽諸症》 【配方】大海龍1對,大生附子1個(切去蘆頭,童便、甘草水各浸1日,洗淨),零陵香、穿山甲、鎖陽各15克,麻油700克,黃丹325克,陽起石末、麝香末各25克,冬蟲夏草末、野高麗參末、川椒末、母丁香末各15克。 【制法】將前5味藥切碎,入麻油中浸後,慢火熬至藥物焦枯,紗布濾去藥渣
【來源】《馮氏錦囊秘錄雜證大小合參·卷五·痿黃》 【配方】天門冬(去心)、地黃、人參各500克。 【制法】將上藥加水煎成膏。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養陰退蒸。 【適應證】骨蒸痿黃。 【用法】取膏適量,白開水調服。
【來源】《奇效良方·卷二十一·諸虛通治方》 【配方】附子50克,吳茱萸、馬蔺花、蛇床子各10克,肉桂10克,木香5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溫腎助陽,散寒止瀉。 【適應證】治男子下焦虛冷,真氣衰弱,洩痢腹痛,氣短不食。老人元氣衰弱虛冷,髒腑虛滑,腰腳冷痛沉重,飲食減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
【來源】《壽世仙丹·內科經驗良方·卷三·補益》 【配方】人參、韭子各100克,鹿角膠、仙茅、白苓、黑豆、乳汁、蜂蜜各200克。 【制法】共8味除蜂蜜、乳汁以外,用水1000克,煎沸,濃縮成500克,再加入蜂蜜、乳汁,煉成膏,制成餅子。 【功效與作用】健脾養血,固精益壽。 【適應證】主治氣血兩虛之
【來源】《奇效良方·卷二十一·諸虛通治方》 【配方】母丁香、木香、朱砂、藿香、附子、於姜、沉香、桂心、生硫黃、枯礬、雄黃、杏仁(別研)、吳茱萸、陳皮各10克,輕粉(別研)、麝香(別研)各1克。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末,入杏仁、輕粉、麝香同研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用老姜一塊,切碎煎濃汁,倒在碗內,取1丸浸汁中,化研
【來源】《奇效良方·卷二十一·諸虛通治方》 【配方】小牛犢兒(未食草者,產八日宰,遍捋去毛,開破洗淨,肚腸全體不遺,大鍋炖煮)1只,黃芪(刮淨皮)500克,官桂、良姜、陳皮、甘草(以上各切碎)、川椒(去白)各200克,食鹽50克,好酒1000克。 【制法】將上以藥並酒同入鍋內,慢火熬至肉爛如泥,取骨捶髓,再入煎煮盡化
【來源】《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服食法第六》 【配方】黃精1000克,干姜末300克,桂心末100克。 【制法】將黃精去須毛,洗淨搗碎,蒸熟後絞取汁,濃縮後下入干姜末、桂心末,攪拌均勻,微火煎之,待藥末顏色變黃即成。 【功效與作用】補脾益肺,延年益壽。 【適應證】潤肌澤膚,顏色變少,花容有異
【來源一】《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服食法第六》 【配方】茯苓、松脂各2000克,松子仁、柏子仁各1000克,白蜜3000克。 【制法】將茯苓、松脂搗碎,松子仁、柏子仁研為細末。先水煎茯苓、松脂3遍,紗布濾取汁,將三遍汁液混勻後濃縮,再下入松子仁、柏子仁、白蜜,攪拌均勻,微火煎之如膏狀即成。 【功
【來源】《千金翼方·卷十三·辟谷·服松柏實第三》 【配方】茯苓1500克,松脂1000克,松仁、柏子fI各500克。 【制法】上4味藥研為細末,過篩,依次入白蜜1000克中微火煎之,攪拌均勻,至如膏狀即成。 【功效與作用】延年益壽。 【適應證】本方為平常保健之方,功能延年益壽,使身輕目明。
【來源】《奇效良方·卷二十一·諸虛通治方》 【配方】山藥、杏仁各100克,生牛乳300克。 【制法】將杏仁搗爛如泥,入牛乳絞取汁,再取山藥相合,入瓷器內,隔水煮1日即成。 【功效與作用】補益氣血,健身潤膚。 【適應證】治腰腳疼痛,腹內一切冷病。服之令人肥白,顏色悅澤,身體輕健,骨髓堅牢,行及奔馬,久服可通仙矣
【來源】《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三·經驗秘方》 【配方】真香油700克,甘草50克,谷精草25克,蛇床子(酒浸干)10克,生曬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酒洗)、熟地黃(酒洗)、遠志、甘草(水煮,去心)、菟絲草、牛膝(酒洗)、鹿茸(酥炙)、骨酥(酥炙)、川續斷、木鱉子(去殼)、肉豆蔻(煨)、肉苁蓉(酒洗去甲
【來源】《千金翼方·卷十二·養性·養老食療第四》 【配方】白蜜2000克,胡麻油500克,臘月豬脂肪、干地黃末各1000克。 【制法】上4味藥,攪拌混勻,微火慢煎,令水氣盡,藥液如膏狀即成。 【功效與作用】補益氣血。 【適應證】體虛乏力,身體贏瘦,面色萎黃,納差,女子月經量少等症。 【用法】
【來源】《馮氏錦囊秘錄雜證大小合參·卷三·囟陷》 【配方】生川烏、雄黃各200克,生附子500克。 【制法】將上藥單獨搗研為細末,再用生蔥連根葉一起搗研成膏。 【功效與作用】溫陽舉陷。 【適應證】小兒囟陷。 【用法】取膏適量,空心貼囟門上。 【注意】方中生川烏、雄黃、生附子有毒。
【來源一】《清宮配方集成·補益方》 【配方】白術160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補脾滋腎,益氣化痰。 【適應證】諸虛勞損,飲食無味,精神短少,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腰膝酸軟,脾濕下注,遺精白濁,虛損勞傷。 【用法】每
【來源一】《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六·藥方》 【配方】當歸(酒洗)700克,芍藥(微炒)400克,生地黃(酒洗)250克,薏仁(糯米炒去粉)、白術(瀉者黃土微炒)500克,茯苓300克,蓮肉(去心)、出藥(炒)各250克,生曬參(服得者倍之)150克,甘草(炙半生)75克,陳皮、枸杞子各200克。內外俱熱如蒸者,加青蒿汁1
【來源】《溫病條辨·卷三·秋燥》 【配方】人參(或西洋參代之)、茯苓、阿膠、蓮子各1000克,龜板(另熬膠)、鱉甲(另熬膠)、牡蛎、沙苑蒺藜、白蜜、枸杞子(炒黑)各500克,烏骨雞1對,鮑魚、海參、白芍各1000克,五味子、萸肉各250克,羊腰子8對,豬脊髓500克,雞子黃20個,芡實、熟地黃各1500克。 【制法】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補益方》 【配方】白術600克,揀參(人參)150克。 【制法】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健脾開胃,益氣補虛。 【適應證】脾胃虛損之身體虛贏,納呆食少,肌膚不榮等虛損諸症。 【用法】每日服3~4次,白滾水沖服。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補益方》 【配方】黨參600克,當歸、熟地各300克,升麻75克。 【制法】將將上藥切碎,水浸後煎煮,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補血填精,益氣升陽。 【適應證】虛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或陽虛自汗,多夢紛纭;或氣虛不能
【來源】《清宮配方集成·補益方》 【配方】西洋參、棗仁、當歸身、生杭芍、肉苁蓉、續斷、浙貝、鹽黃柏、知母、山藥各90克,茯苓180克,玉竹、杜仲各150克,生地240克,狗脊120克,甘草60克。 【制法】將上述藥材都切碎,用水浸泡再煎煮,後用紗布濾去藥渣,如此3遍,再將所濾藥液加熱濃縮,加入蜂蜜,攪拌收膏即成。 【功效與作用
【來源一】《外台秘要方·卷十七·虛勞下二十九門·虛勞百病方五首》 【配方】豬脂、生姜汁各480克,羊脂、白蜜各320克,牛髓80克。 【制法】先煎豬脂、羊脂及牛髓三物,再下姜汁合煎,最後下蜜,不斷煎熬,反復濃縮,直至膏成。 【功效與作用】補虛療損,填精益髓。 【適應證】百病導致的勞損,或者傷於風